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杨士莪

月刊

1006-7043

xuebao@hrbeu.edu.cn

0451-82519357;82534001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1号楼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1954年创刊,月刊,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ISSN0376-6234,CN23-1235/T),主要报道国内航天、机械、土木、环境、能源、计算机、自动化、电信、交通、控制、材料、力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201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再次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出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共315种)、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共49种)、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的“2014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排序TOP5%-1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叶顶弯曲对离心叶轮性能影响机理

    王忠义曲锋钟新权王艳华...
    1314-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现代发动机对离心叶轮性能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叶顶弯曲具备有效改善离心叶轮气动特性的能力,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不同叶顶弯曲方向、弯曲形式、弯曲程度的压气机性能进行预测,基于仿真结果对不同流动状态下压气机内部流场进行分析,给出了叶顶弯曲压气机性能变化机理.结果显示:负弯叶轮有助于提升压气机峰值效率,提高压气机堵塞流量.正弯叶轮则在损失部分效率的情况下,使压气机失速裕度得到提升.弯曲叶轮主要通过改善叶顶前缘载荷,重构叶轮通道内静压分布,从而削弱激波强度、减少二次流损失、抑制低能涡发展,达到提升压气机性能的目的.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离心压气机叶片改型设计提供参考.

    弯叶片离心叶轮数值模拟性能预测优化设计二次流失速裕度附面层

    零维预测燃烧模型建模方法

    胡登王贺春王彬彬王银燕...
    1322-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神经网络建立的柴油机零维燃烧模型对稳态和动态工况预测能力不稳定问题,本文采用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阈值进行综合优化,提出了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基于TBD620 型柴油机,通过稳态和瞬态试验获得运行参数和缸压数据,通过代数分析法结合遗传算法获得对应燃烧参数,最后分别利用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对燃烧模型进行构建并对比辨识结果.结果表明:与神经网络算法相比,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零维燃烧模型对应ϕ50 和IMEP预测值平均误差分别降低了 43.84%和 42.73%,遗传算法具有高效的权值、阈值寻优能力,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泛化性更好,适用于柴油机零维燃烧模型研究.

    柴油机韦伯方程零维燃烧模型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生物柴油代数分析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

    风级对船舶主推进柴油机加速特性的影响

    李兵权丁宇向拉随从标...
    1330-1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船舶主推进柴油机在风浪海况下的加速特性,本文以一艘超大型油轮智能示范船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块化方法建立了柴油机、推进系统、船舶三自由度运动和风浪干扰综合模型,分别利用柴油机台架实验和实船试航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模拟不同风级下柴油机的加速过程,计算出不同风级下船舶主推进柴油机的运行极限,揭示风浪对推进系统加速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级的增加,柴油机加速过程功率裕度越来越小,且风力为 8、9、10 级时,安全运行极限为:57.4 r/min&18 866 kW、51 r/min&14 910 kW、48 r/min&13 560 kW;风级大小主要影响加速过程增压器效率,对增压器安全性影响较小.本文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船舶航行安全设计.

    柴油机船舶推进系统恶劣海况船舶试航试验风级主机加速风浪干扰柴油机运行边界

    前缘开槽对可调导叶气动性能的影响

    辛建池刘向阳田志涛吴化银...
    1338-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大攻角时可调导叶产生的流动损失,本文基于平面叶栅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在前缘设置不同槽道结构,将叶片压力面的流体引导至吸力面,吹走低能流体,降低总压损失.研究结果表明:设置槽道引导气流产生射流动量至吸力面侧分离区域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同开度下导叶的出口总压损失.在进口速度为 45 m/s、攻角为 25°时,射流能够有效削弱吸力面的分离涡,可降低 65%的出口总压损失和 2.4°气流落后角,当来流速度达到98m/s时出口总压损失最大可降低 70%.对比不同的槽道形式的射流动量、角度对流场的影响,发现合理的槽道形式可以降低大攻角时的损失基础上,控制小攻角时射流对流场的负面影响.

    可调导叶开槽气动性能离心压气机预旋角度总压损失平面叶栅气流角

    基于先导发展模型的船舶直击雷防护分析方法

    庞宇郭俊陆佳骏黄文焘...
    1346-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船舶平台搭载的精密仪器和探测装置相对其他设备高度较高,有尖端突起且抗干扰性较差,是海面上明显的突出物,雷电防护成为现代船舶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海洋复杂环境改进Wiesmann-Zeller(WZ)模型概率发展函数的船舶雷电防护分析方法,建立了海面雷电先导发展模型,以大型远洋调查船为对象,研究其雷击点的概率分布,并结合船舶特点进行了多避雷针的分析计算.基于本文提出的模型,通过Matlab软件模拟雷击船舶过程,揭示了防护范围、效果与避雷针位置、数量高度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避雷针数量和避雷针高度下的雷击概率和防护效果,验证了三针不等高为最优方案,能够指导和完善实际工程实践,保证船舶雷电防护效果的充分发挥.

    船舶雷击雷电防护大型远洋调查船发展概率函数多避雷针计算直击雷

    基于轨道不平顺匹配的多源融合列车定位方法

    周禹昆陈起金牛小骥
    1358-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车定位是保障铁路安全高效运营的基础,面向先进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高精度、连续、可靠的位置服务需求,研究高精度、高可靠、低成本的匹配定位源提升列车定位系统的稳健性和准确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无布设轨道特征信号-轨道不平顺,利用惯性导航系统感知和测量轨道不平顺信号实现匹配定位,结合列车运动约束,实现了无布设情况下的全自主、全天候、全地域的连续可靠的组合定位.为了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本文在真实铁路线路上进行了列车车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一个典型的战术级IMU可以实现 0.6 m(98.46%置信度)的列车定位精度.该方法为多传感器融合的列车定位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定位信号源,可以用于提高车载列车定位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列车定位轨道不平顺特征匹配车载传感器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组合导航多源融合列车运动约束

    穿浪双体船纵向减摇策略麻雀搜索优化

    梁利华蔡鹏飞程权成
    1367-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改善穿浪双体船恶劣工况下的纵向稳定性,本文基于T型水翼及尾板设计了综合姿态控制系统.同时,对该系统相关控制参数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实现减摇目标.采用了线性二次调节器和混合麻雀算法相结合的策略来设计控制器,将一种新型群智能算法(麻雀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应用于线性二次调节控制器权重矩阵寻优.通过两者对比,不仅验证了所设计姿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也验证了该智能算法改进策略的高效性.结果表明:基于混合麻雀算法的控制器具有很好的自适应能力,且寻优过程收敛速度快,精度高,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穿浪双体船纵向运动线性二次调节智能算法T型水翼尾板混合麻雀搜索算法减摇

    动力定位船舶鲁棒自适应异步自触发控制

    姚明启张国庆宋纯羽张显库...
    1376-1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动力定位船舶的通信带宽受限、执行器增益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异步自触发动力定位控制策略.该策略设计了一种自触发机制,解决了传统事件触发方法需要对触发条件进行连续监控这一约束,即下一触发时刻仅需要根据当前时刻的相关信息进行计算.对于具有多个执行器的动力定位船舶,每个执行器的自触发机制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即其每个控制器-执行器信道中的控制信号均为异步触发式传输.此外,对于每个执行器设计了一个自适应参数对其增益不确定性进行在线估计和补偿.通过仿真实验对上述控制策略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与稳定性能,且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控制信号的传输次数,相较于对比算法减少了 100 倍传输次数,具有低通信负载的优点,更加符合工程需求.

    动力定位自触发控制增益不确定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神经网络反步法非线性控制

    基于COMGRU的AUV航路轨迹预测方法

    徐鹏徐东李腾涛赵宏瑞...
    1384-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采用神经网络预测自主水下机器人航迹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信息压缩的改进门控循环神经网络,用于水下自主机器人航路多步轨迹预测.该算法将水下自主机器人航行轨迹附近的障碍物位置信息、海流信息以及时空轨迹信息共同构成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数据压缩处理,作为本文预测网络的输入,以提高网络训练效率.实验验证该算法减少了水下自主机器人航迹多步预测的滞后性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水下自主机器人航迹预测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数据压缩时空轨迹多步预测滞后性

    PBL抗剪传力钢筋连接接头受拉力学性能试验

    龚超梁梓豪张素梅李孝忠...
    1391-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间钢筋的连接是其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关键环节,针对国内工程常用的灌浆套筒和约束浆锚钢筋连接技术存在施工难度大、效率低、质量不易检验等问题,本文提出了PBL-穿孔钢筋连接接头、PBL-穿孔钢管连接接头和PBL-U形钢筋连接接头 3 种钢筋连接接头,实现预制混凝土单元间钢筋应力的传递,具有施工简便、质量易保证、成本低等优势.对这3 种钢筋接头进行了6 组参数共18 个钢筋接头试件的拉伸性能试验,研究了新型接头试件的破坏模式、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等,得到各参数对新型接头拉伸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对不同接头的受拉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 种钢筋连接接头能够实现钢筋应力的有效传递,验证了新型钢筋连接接头的可行性.

    装配式混凝土钢筋连接接头PBL剪力键钢管混凝土拉伸试验裂缝发展破坏模式受拉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