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月刊

2095-0292

hsdskxb@163.com

0451-88060273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路1号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播先进的文化理论知识,展示校内外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扶持人才,为学术繁荣服务。读者对象主要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高校教师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唯物史观视域下佩里·安德森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齐敏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佩里·安德森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托,提出一种"类型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诞生之前欧洲封建主义社会的起源、社会结构及其构成因素,揭示中世纪欧洲各国封建社会形态特点、成因及其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影响,形成其独特的封建社会形态理论,其中"绝对主义"是其理论的独创成果.安德森的学术观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而且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佩里·安德森封建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自然报复"论的理论意蕴

    付少杰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论证了"自然报复"论这一重要问题.恩格斯通过梳理人类发展史来分析"自然报复"产生的历史阶段,具有历史辩证法的意蕴;又在论证自然与社会辩证统一的过程中,指出"自然报复"与社会问题叠加的严重危机,延续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最后基于"自然报复"现实,探寻实现"两个和解"的实践路径."自然报复"论是恩格斯批判自然科学以及透过自然科学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依据.研究"自然报复"论对回应《自然辩证法》一书的理论争议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自然报复"资产阶级批判

    由"物化"的精神到精神的"物化"——美好精神生活的遮蔽与祛魅

    程婧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与作为"异化"的物化.面对资本逻辑下人的精神被"物化"(异化)、美好精神生活被遮蔽的现实,参照马克思"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是同一条道路",精神的"物化"(异化)也要用"物化"(对象化)的精神去扬弃.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美好精神生活构建的过程中,将其精神的内涵注入物,涵养物形而上的精神品质,再使物达成对精神的濡养,最终使精神内在否定和突破物的界限,在更高水平上建构美好精神生活,以此实现"物化"(异化)的精神到精神的"物化"(对象化)的自我扬弃.

    物化精神美好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孙雪雁刘爱军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脚步和社会进步的历程.各个国家均拥有独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因此依据自身国情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文明形态,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由被动模仿到主动探索再到最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具体实际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意蕴人类文明新形态

    庄子哲学中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孟宪锐陆建华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他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深入探讨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他认为,人类应当将自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用天道的原则来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采取自然的态度.庄子强调人们需超越自我利益,不受功利驱使,放下物质欲望,追求与环境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庄子认为,人类应该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与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实现"物我交融,以天合天"的哲学理念.他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与天命,不随心所欲破坏自然平衡与秩序,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污染破坏环境.庄子提出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道家庄子生态

    民粹主义概念的本质探析

    闫鹏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民粹主义成为世界政治中的多发现象,国内外学者从历史视角、比较视角、理想化视角等多个维度展开民粹主义问题研究,有共识亦有争论.民粹主义是否是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争论的焦点.基于民粹主义所代表的群众基础"人民"的特殊性,避免局限于对其政治诉求的字面化解读,避免受西方主流媒体及舆论引导的泛化贬义化误导,民粹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大众对抗性政治参与意识形态.

    民粹主义本质政治参与

    赫斯对青年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车俊辰朱波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一方面它继承了西方共产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借鉴了同一时期其他思想的内涵.赫斯作为德国社会主义之父,对青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为青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转向提供了孕育"母体".文章立足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逻辑,从二者思想辩证关系出发,通过论述赫斯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赫斯共产主义思想对青年马克思的启示、青年马克思对赫斯思想的合理内核的继承与超越等方面全面分析赫斯对青年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明晰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赫斯相互影响共产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

    魏微马书琴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都发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特定历史环境的全局性思考,集中体现为党带领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争取国家独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也决定着共同富裕的阶段性.从人的价值旨归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放在第一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实践进路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都以"发展"为逻辑主线,强调人民群众是共建共享的主体,突出以"人民"的现代化为本质的特征,其实践进路具有共通性,集中体现为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实践样态.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人的现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研究

    尹晓泉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理论为基础,批判借鉴了西方经济学城乡关系学说的科学成分,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乡建设探索的必然逻辑与历史性成就,坚持面向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发展面临的挑战的前瞻性思考.他围绕要素、产业、功能、空间、制度等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纲领性论述,形成了深邃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些重要论述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开创性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途径,示范性贡献了全球城乡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历史价值

    新时代"和合文化"的价值体现

    由婧涵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新时代"和合文化"是指在全球化进程中,以和平、协调、包容、合作共赢为特征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一理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倡导多边主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理念.在这个背景下,"和合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合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