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朱大岭

双月刊

1000-1905

xuebao@ems.hrbmu.edu.cn;hydxb@yahoo.cn

0451-86669613

150081

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医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编:杨宝峰校长。该刊的栏目设置为:论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经验交流,技术与方法,综述等。主要刊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师、研究生、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及海内外校友在科研、医疗和边缘学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学报》曾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学报质量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1年成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该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7个分册)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颅内动脉瘤合并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效果

    谢鹏李瑞岩冯岩王洪军...
    617-620,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我院发病情况及个体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本研究针对9例颅内动脉瘤合并脑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8例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及脑动脉狭窄;1例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择期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结合影像学及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9例入组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期间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有1例血管内再狭窄;2例患者瘤颈处复发.1例动脉瘤夹闭术后择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者,术后常规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随访期间无颅内出血倾向.其余病例责任血管血流顺畅,支架位置无明显改变,病变血管管径正常;病变血管的分支血管无明显异常、闭塞或狭窄等;动脉瘤瘤体、瘤颈处均无造影剂进入.结论 对于颅内动脉瘤伴发脑动脉狭窄的患者,通过仔细的术前评估以及个体化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狭窄动脉瘤栓塞脑动脉成形术介入治疗

    单肺通气时应用PEEP和CPAP对开胸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王瀚冰李广华高伟王秋实...
    62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过程中,在通气侧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非通气侧使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CPAP)两种不同的辅助通气方式对开胸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Ⅱ或Ⅲ级,拟行全身麻醉下单肺通气的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为全潮气量通气(Vt=10 mL/kg),B组为小潮气量通气+PEEP(Vt=6 mL/kg,PEEP=5cmH2O),C组为小潮气量通气+CPAP(Vt=6 mL/kg,CPAP =6 cmH2O).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双肺全潮气量通气30 min后(T0)、单肺通气30 min后(T1)、恢复双肺通气30 min后(T2)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肺内分流(Qs/Qt),并在术后第2天通过胸部X线观察患者的肺复张程度.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PaO2明显升高(P<0.05),Qs/Qt明显下降(P<0.05),术后肺复张程度较好.结论 OLV期间,通气侧肺应用PEEP5 cmH2O和非通气侧应用CPAP 6 cmH2O能有效提高PaO2,减少Qs/Qt,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术后肺复张的程度.

    单肺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连续气道正压通气肺内分流肺复张

    单孔胸腔镜下双肺多发结节的同期手术的临床研究

    徐梓耕徐世东
    625-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单孔胸腔镜下双肺多发结节同期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25例双肺结节患者同时行单孔胸腔镜下双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根据纳入标准经术前评估.考察手术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病变直径、术中出血量、淋巴节转移情况、术后引流是境、住院时间)、手术方式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对病理结果、临床疗效,手术相关并发症与手术术式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115.2±89.7)mL,手术时间(313.4±111.7)min,术后引流时间(6.0±2.3)d,术后住院时间6~19(9.7±3.2)d,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21例(84.6%)患者恢复顺利,心律失常3例,冠心病1例.结论 经筛选的双肺结节患者同期行单孔胸腔镜下双肺同期手术是安全可行且治疗效果满意.

    多发结节双侧同期单孔胸腔镜手术

    乳腺癌原发灶SWE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S100A4-胶原机制

    温欣于玺文田宇航刘钊...
    629-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的价值并探索S100A4-胶原诊断机制.方法 纳入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BC)患者,分为ALNM组(LNM+)和无ALNM组(LNM-).术前行SWE检查并记录最大弹性值(Emax)、平均弹性值(Emean)和弹性比值(ER);对病理切片行胶原染色和S100A4免疫组化染色,分析SWE、S100A4与胶原的相关性.结果 LNM+组原发灶SWE参数值均显著高于LNM-组(P<0.001);Emax具有最好的诊断表现;LNM+组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和S100A4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显著高于LNM-组(P <0.001);Emax、Emean、ER和IOD与CVF均呈正相关(P <0.001).结论 IBC原发灶SWE能有效评估ALNM,S100A4-胶原是诊断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剪切波弹性成像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S100A4

    黑龙江省沿江地区与非沿江地区居民甲状腺结构与碘营养状况的相关性

    高美娟董晓秋张立维姚金来...
    63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沿江地区与非沿江地区居民甲状腺结构与碘营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于2017年12月12日~2018年11月10日对黑龙江省内30个调研点的15个城市、15个乡镇共3 645名居民进行抽样调查.按调研点是否位于江河流域两侧,将研究对象分为沿江组及非沿江组.对两组的问卷调查、甲状腺超声检查、尿碘及盐碘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沿江地区居民甲状腺结构异常患病率高于非沿江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沿江地区甲状腺结构异常患病率与尿碘含量无明显线性关系,非沿江地区甲状腺结构异常患病率与尿碘含量呈U型曲线关系.沿江地区居民尿碘含量低于非沿江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位数均处于2007年WHO提出的碘适宜水平.非沿江地区碘盐覆盖率及碘盐适宜率均高于沿江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黑龙江省沿江地区与非沿江地区居民甲状腺结构异常患病率无地域差异且尿碘含量均处于适宜水平;甲状腺结构异常患病率与尿碘含量在沿江地区无相关性,在非沿江地区呈U型关系.

    沿江地区非沿江地区甲状腺结构异常超声尿碘含量

    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顾反应及影响因素

    王新月李思琦张静
    638-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顾反应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文版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CRA)对白血病患儿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 照顾者反应的积极维度即自尊维度(CE)均分最高,消极维度中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健康与时间负荷(IHS)、经济负荷(IF)、缺乏家庭支持(LFS),并且各维度的影响因素不同.结论 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顾反应水平较高,医务人员应针对性减轻主要照顾者的照护负担,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其照护的积极体验.

    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反应影响因素

    小儿哮喘控制良好后停用激素临床疗效观察

    张逸娴沙宁高凤陈灿华...
    642-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哮喘控制良好后停用激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小儿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病情达到良好控制后根据其家长意见将所有患儿分为停药组(n=43)和用药组(n=47).停药组小儿哮喘控制良好后停用小剂量吸入性激素,用药组小儿哮喘控制良好后继续服用小剂量吸入性激素.比较两组息儿不同时点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PAQLQ评分和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高呼气流速(PEF)],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实验室指标[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复发情况差异,统计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不同时点FeNO水平、ACT、PAQLQ评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同时点FVC、FEV1和PEF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组干预后VIP、MTL和GAS显著高于干预前及用药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TNF-α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NF-α干预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65%显著低于用药组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哮喘控制良好后停用激素安全性较高,相比小剂量吸入性激素持续应用并未影响预后.

    小儿哮喘吸入性激素预后

    分娩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产后肝功能价值分析

    刘冬梅王碧宋芳芳吕艳关...
    647-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娩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产后肝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产妇150例,均于分娩前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于分娩前1d和分娩后检测外周血ALT水平.根据是否存在分娩后肝功能异常将产妇分为肝功能异常组和肝功能正常组.分析两组患者基础生化资料以及分娩后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使用ROC曲线评估ALT水平预测分娩后肝功能异常的价值.结果 分娩后肝功能异常30例,肝功能异常组分娩前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孕期饮酒史高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体质量指数、孕周、乙型肝炎病毒DNA、分娩前收缩压、分娩前舒张压、乙肝病毒阳性率、孕期吸烟史、流产史、剖宫产率、单胎妊娠比例、早产率、产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口服药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76,当ALT水平为41.0 U/L时,ALT诊断分娩后肝功能异常的灵敏度为62.2%,特异度为80.2%.多因素分析显示,ALT(P=0.002,OR:2.552,95% CI:1.302~11.357)、饮酒史(P =0.040,OR:1.226,95% CI:1.069~3.157)是分娩后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分娩前ALT水平可预测分娩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产后肝功能异常,分娩前ALT水平升高产妇肝功能异常风险增加2.552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功能异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人性化无痛分娩操作模式对降低剖宫产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陆芹洁李小娜
    651-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性化无痛分娩操作模式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进行人性化无痛自然分娩的9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朱家角人民医院入院进行自然分娩的9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中中途改行剖宫产患者予以记录,并对剖宫产指征、孕妇分娩镇痛情况、中转剖宫产率、新生儿乏氧率、以及总产程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剖宫产33例,剖宫产率为36.27%,对照组剖宫产56例,剖宫产率6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532,P<0.05).对剖宫产指征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对照组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的患者为62.50%,而实验组为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81,P<0.05);母体因素、胎儿因素、头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镇痛有效率、中转剖宫产率、总产程方面、新生儿乏氧出现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人性化无痛分娩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然分娩率,降低了剖宫产率.

    剖宫产无痛分娩操作模式

    不同植骨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张根生张娟杨斌辉刘继超...
    65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植骨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骨科收治的6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其中研究组33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钛笼肋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对照组32例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预后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研究组的Cobb角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结核方面疗效较好,而钛笼联合肋骨植骨在促进植骨融合及维持重建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方面效果更佳,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钛笼肋骨植骨髂骨植骨胸腰椎结核疗效免疫功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