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史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史志
黑龙江史志

孙学民

半月刊

1004-020X

hljshizhi@163.com

0451-83180669、0451-51997331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204号

黑龙江史志/Journal HEILONGJIANG SHIZHI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融学术性、指导性、只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为一炉的黑龙江省一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暨"弘扬'四大精神'汇聚新时代前行动力"座谈会召开

    3-7页

    修志之道贵在资料——学习《东吴志》的若干思考

    张军
    8-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纂村志是保留各村文献、保存记忆,传承乡俗、诉说乡音、记住乡愁、纾解乡思、唤起共同文化记忆的一项基础文化工程。褚半农先生主编的《东吴志》是继《褚家塘志》后又一部村志力作,无论是从思想观点、内容体例、语言文字,还是特点特色、记述表达、印制规范等方面来说都是一部富有强烈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佳志。但是,最出彩和令人称道的地方却是褚先生对资料的长期积累和《东吴志》对资料的深入挖掘。同时,全面系统、真实准确的原始资料,也回答了地方志书最基础的怎么记和记什么的问题以及最根本的价值所在和命脉所系。故,《东吴志》是一部方志史上值得研究的村志。

    东吴志资料编纂

    《实用国民年鉴》编辑出版研究

    徐佳佳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上海、香港等地大量出版机构和大量文化界人士纷纷转移到广西桂林,桂林成为战时的出版和文化中心。借助桂林的人才、机构优势,胡愈之等人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桂林文化供应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承担起文化抗日的使命,出版了大量文化普及书刊,《实用国民年鉴》就是其一。《实用国民年鉴》围绕抗日战争这一主题收录大量实用内容,对于文化普及、动员民众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抗日战争期间本土年鉴的重要成果。对该年鉴的编辑出版特点和工作机制等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管窥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还可以透析我国年鉴的本土化历程,为当前年鉴的发展提供镜鉴。

    《实用国民年鉴》编辑出版启示

    黑龙江将军辖区的驿道交通

    姚虹云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设置黑龙江将军后,构建了黑龙江地区通向中央朝廷的完整驿道交通,在公文传递、官员往来、经贸通商、民族交流,以及边疆防御和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当时的几条重要交通驿道,并对其管理和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黑龙江将军辖区驿道交通

    黑龙江音乐史第一章公元4世纪前黑龙江地区音乐(下)

    龚强
    26-29页

    南宋义臣李芾相关事迹考论

    王宝森
    30-3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芾是南宋忠义群体的一员,《宋史》本传虽有记载,但多疏漏不详。本文利用宋元方志等资料,系统梳理了李芾的历任官职,并考述了他的为学、交往。对岸潭州之战中李芾的作战指挥作了详细考述,最后对史料记载中关于"潭州死节"的异同原因作了分析,重新审视了他们的忠义事迹。

    南宋李芾忠义之臣潭州之战

    《慎节老人墓志》初探

    王艺然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慎节老人墓志》,志主为明英宗、宪宗时期官至工部侍郎的张颐,志文由志主自撰并实际使用,在志铭体例、卒日记述等方面有独特之处。张颐虽然在明宪宗时期依附专权宦官汪直,但其某些政治主张和政治作为也有值得肯定之处。张颐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世袭卫所武职家庭,通过此志亦可了解这类家庭的入仕途径及其门风演变的情况。

    张颐自撰墓志汪直卫所

    深挖博物馆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杨永琴
    38-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做好基本陈列的同时,拓宽展览形式,丰富陈列内容,采取多种渠道,让"文物活起来",挖掘自身潜能开发文创产品。利用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优势,深化文旅资源开发,借助"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的旅游品牌,夯实冰天雪地是金山银山的营销理念,让文物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让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博物馆文物展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关于明清时期"逋赋"与免除"逋赋"的几点思考

    赵龙
    42-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古代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田赋一直在王朝经济社会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田赋自然就有按时缴纳和不按时缴纳(拖欠)的情况。拖欠或者逃避赋税,在史籍中称为"逋赋"(也有其他称谓,下文中详谈)。"逋赋"自汉代起就已经见于史册,既有"未出赋者"1即没有完成的田赋的意思,也有"……善逋赋"2中逃避赋税的行为的意思。一地之民,违抗国家命令,与官府作对,进行"逋赋",自然是有各种原因。与此同时,政府为了一些原因进行免除"逋赋"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本文想要谈论的是对于明清时期"逋赋"、免除"逋赋"以及这两者之间关联的几点思考。

    逋赋免除"逋赋"明清时期

    孟子民本思想探析

    黄亚薇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正是政治动荡、社会转型、思想百家争鸣的纷繁乱世,诸侯割据、兼并激烈。民心的向背成为天下得失的关键所在。因此,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主张一国之君要壮大实力,平定天下,必须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在孟子的民本思想中,"王者之仁"是民本的先决条件,"重民爱民"是民本的核心要义,"保民而王"是民本的施政总纲,"贤者之臣"是民本的重要保障。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孟子的民本思想难免存在糟粕,但他肯定了人民的重要作用,其"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是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历程中的精彩篇章。时至今日,孟子的民本思想依然不失其时代价值。

    孟子民本思想民贵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