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焊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焊管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
焊管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

丁晓军

月刊

1001-3938

hgqks@vip.163.com

0917-3398447;3398448、3398400、3398320

721008

陕西省宝鸡市姜谭路10号

焊管/Journal Welded Pipe and Tub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78年,是中国焊管行业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期刊。《焊管》期刊的报道内容主要是与焊管生产有关的金属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焊接工艺与设备。定径、矫直、无损检测、水压试验及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电焊管产品的研制开发方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nS夹杂和氢分压耦合作用对X80管线钢氢脆敏感性影响研究

    牛辉李拔刘斌韦奉...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含有较多夹杂物的X80管线钢在空气介质和不同氢分压条件下的氢脆敏感性,采用慢拉伸试验机分别在空气和不同压力氢气环境中进行缺口慢拉伸试验,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断口形貌和成分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包含较多夹杂物的X80管线钢在空气介质中的缺口慢拉伸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管线钢在0.6 MPa、1 MPa、3 MPa和6 MPa氢分压条件下的断面收缩率损失率分别为32.4%、74.2%、84.6%和86.6%,即在氢分压增加到1 MPa时发生了氢脆,这是夹杂物和氢分压共同作用的结果;条带状MnS与基体的界面位置在氢的作用下形成微裂纹,并进一步扩展形成环向裂纹;同时,成串的MnS夹杂促进了微孔洞的形核,并在氢分压的作用下扩展连接形成大尺寸裂纹,导致塑性急剧降低.通过分析夹杂物与氢分压对X80管线钢氢脆敏感性的影响,为输氢管线的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输氢管X80管线钢氢脆敏感性氢分压MnS夹杂

    酸性高氯介质中氟离子对Incoloy825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杨淑莉李富天邓毅谢逍原...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动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谱(EIS)和80℃水溶液动态浸泡试验研究了Incoloy825合金在不同F-浓度的酸性高氯介质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Incoloy825合金在酸性高氯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受F-浓度的影响,随着F-浓度由0.1 g/L增至0.3 g/L,Incoloy825在酸性高氯介质中的腐蚀倾向减小、腐蚀速率降低.在含F-的酸性高氯介质中,Incoloy825合金表面的钝化膜稳定且致密,仍保持较好的耐腐蚀性能.Incoloy825合金在80℃的含F-酸性高氯介质中浸泡840 h后,其表面少数区域发生了点蚀,部分蚀坑的直径超过20 μm,点蚀深度超过10 μm.随着F-浓度在0.1~0.3 g/L范围内升高,Incoloy825表面的蚀坑直径有所增大,平均点蚀深度有所增加.

    Incoloy825合金高氯介质氟离子点蚀电化学测试浸泡试验

    超声辅助堆焊304不锈钢的工艺优化

    李飞陈建军于巍王立苗...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焊接接头的质量及性能,采用超声辅助焊接工艺在304不锈钢表面堆焊过程中引入超声波,同时采用焊接电流、焊接速度和超声功率三个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对焊缝成形系数和焊缝中心区域的平均显微硬度进行分析,从而优化超声辅助焊接工艺.结果表明,超声辅助焊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焊接速度7 mm/s、焊接电流140 A、超声功率1 800 W.结合已经获取的最佳焊接工艺参数,通过显微组织观察探究超声波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超声波作用下,粗大柱状晶转变为等轴晶,焊缝区域内晶粒明显细化,由此提高了304不锈钢的力学性能.

    超声辅助焊接焊接接头304不锈钢焊缝区晶粒细化

    不同焊接方法下1J50合金与0Cr18Ni9不锈钢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

    褚巧玲曹齐鲁谢志刚杜治...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冷金属过渡技术(CMT)、冷焊、激光焊将1J50软磁合金与0Cr18Ni9奥氏体不锈钢进行焊接,研究该焊接接头组织、元素分布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激光焊焊点明显小于CMT、冷焊工艺;三种焊接方法都未出现气孔、裂纹等缺陷且热影响区宽度均较小;冷焊、激光焊的焊接接头沿1J50母材-焊缝-0Cr18Ni9母材方向,Fe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Ni、Cr元素交替分布,而CMT焊缝中三种元素分布均匀;三种焊接方法获得的接头显微硬度差异较大,CMT焊接接头显微硬度高于冷焊和激光焊焊接接头显微硬度,拉伸时所有试样均在焊缝处发生断裂.

    异种材料焊接接头组织合金元素分布力学性能

    超声冲击技术对U71Mn钢堆焊表面残余应力的调控

    兖文涛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超声冲击设备对U71Mn钢堆焊表面进行全覆盖冲击,以研究超声冲击次数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对U71Mn钢进行超声冲击处理能够有效改善冲击区域的焊接残余应力,将表层残余拉应力转变成有益的残余压应力.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堆焊表面焊接残余压应力分布趋于平缓稳定.超声冲击处理引起的残余压应力层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压应力值下降较快阶段、压应力值维持阶段以及压应力值缓慢转变拉应力阶段.本次试验中超声冲击次数为8次时,表面横向残余压应力值维持在300 MPa左右,纵向残余压应力值维持在350 MPa左右.由超声冲击处理引起的纵向残余压应力层达到1.2 mm,横向残余压应力层达到1.6 mm.

    超声冲击焊接残余应力冲击次数

    基于工程应用的海洋结构用A517Q和A514Q钢焊接材料选用原则探讨

    孙咸
    32-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了工程应用中A517Q和A514Q钢焊接材料的选用原则.结果表明,A517Q和A514Q钢焊接性的主要问题是接头的冷裂纹敏感性.在工程条件下该钢使用的焊接材料首推低强匹配方式,"焊缝低氢化工艺"可以明显改善钢的焊接性.该类钢焊接材料的成功应用中,焊接材料自身的高强、高韧性和超低氢化是必要条件,而焊接方法和工艺因素的低氢化则是充分条件.工程上实用的工艺方法和典型焊接材料各具特色,采用FCAW打底焊+各种方法填充焊的工艺优势明显.

    焊接材料A517Q和A514Q钢冷裂纹低强匹配超低氢

    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用HFW焊管开发

    毕宗岳黄晓辉李银山韦奉...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低碳中锰微合金设计、洁净化炼钢和TMCP控轧控冷技术,设计出了低温性能优异的X60M钢级热轧卷板,卷板微观组织为细长扁平的多边形铁素体(PF)+少量珠光体(P);经过优化HFW钢管成型焊接工艺,开发出X60M钢级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用Φ323.9 mm×10 mm HFW钢管,并对其进行了低温冲击韧性、抗拉强度、硬度检测及压扁试验和静水压爆破试验.结果表明,该管材具有较高的强塑性和强韧性,其焊缝强度不低于管体;在-45℃条件下,该钢管焊缝冲击功为293~351 J,热影响区冲击功为219~315 J,管体冲击功为248~342 J,所有试样剪切面积100%.当试验温度降到-75℃,该钢管焊缝、热影响区及母材冲击功平均值均在204~350 J范围内,剪切面积为85%~100%,表现出优异的低温韧性.开发管材的以上性能完全满足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管道设计要求和安全输送服役要求.

    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X60MHFW钢管低温韧性

    RBI风险评价技术在煤层气田某站场的应用

    赵森宋瑞明乔佳宝李振金...
    49-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煤层气田站场的完整性管理水平,对煤层气田某站场内工业管道及静设备进行RBI(risk-based inspection)评价及风险计算.评价发现,站内弯头失效概率和压缩机出口埋地管道失效风险相对较高,进而对失效概率较高的弯头和失效风险较高的压缩机出口埋地管道腐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站内弯头处于气相环境和液相环境时,其腐蚀速率均属于中度腐蚀速率,可采取定期壁厚监测;压缩机出口处埋地管道外防腐层受高温和震动影响容易失效,存在弥散型腐蚀坑,采取的方案为更换耐高温、粘接力好的防腐材料.在后续煤层气田站场完整性管理工作中,可将本次RBI评价、风险计算、研究结果和方案配置作为参考.

    RBI风险计算内腐蚀研究外腐蚀研究

    特殊合金阀门材质的选择及应用

    薛慧涛李耀旭薛峰卜明光...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特殊合金阀门的特性及其使用要求,从特殊合金阀门的材料成分和组织、成型方法、制造标准、使用工况、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重点讨论了双相不锈钢、蒙乃尔合金、英康奈尔合金三种阀门特殊合金材料在石化及煤化工等行业苛刻腐蚀工况的应用.同时结合三种阀门合金材料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国内外该类合金材料标准的差异、工程设计标准的规定以及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具体要求,希望为工程设计人员在阀门选材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阀门双相不锈钢蒙乃尔合金英康奈尔合金

    钢管内检测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刘晶晶韩秀林李建一周书亮...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焊管生产过程中人工检测内壁缺陷时存在的检测效率低、精度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以及受检测空间有限时作业人员难以进入钢管内部等现状,设计了一种钢管内壁检测机器人.设计的钢管内壁检测机器人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分析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软硬件平台协同工作,增强了机器人整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可适用于Φ508 mm~Φ1 620 mm规格钢管的检测.使用该钢管内壁检测机器人能够提高钢管内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效率,减少人为检测失误,解决检测条件困难、人员作业空间受限条件下的钢管内表面检测难题,保证钢管检测过程可以高效、可靠地读取和记录钢管信息.

    钢管内检测检测机器人模块化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