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目前长庆区块也已逐步进入勘探开发阶段,长庆鄂尔多斯盆地气田深层煤顶构造相对比较复杂,发育小规模多排鼻状构造,鼻翼的宽度 200~500 m,倾角一般在 1°~3°,目前三维地震解释对米煤层大尺度构造变化能够起到借鉴作用,但对微伏构造刻画的精度仍然不高,地震解释对区块气田煤层大尺度构造变化能够起到借鉴作用,导致钻井工程施工难度比较大.基于此,在分析深部煤层气分布特点后,推行工程地质一体化导向技术,最大限度优化井眼轨迹,提高靶点着陆准确度和水平段煤层钻遇率.该技术主要流程为:根据前期有限的完钻井资料建立目的层地质模型,钻井工程实施过程中获取钻遇地层的钻井参数响应值,水平段钻进时实时对比定向和录井参数,及时校正井眼轨迹,利用Gxplorer 软件进行层位对比和划分,建立动态地质模型,进而调整和预测后续井眼轨迹.通过长庆区块的台 11H、绥德 1H、靳 26H 等井实际应用,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米 172H 水平段长度 1 314 m 周期10.41 天煤层钻遇率 94.292%,台 11H 井水平段长度 1 550 m 周期 12 天煤层钻遇率 96.06%,绥德 1H 水平段长度 1 500 m 周期 4.83 天煤层钻遇率 96.07%,靳 26H 井水平段长度 1 240 m 周期 12 天煤层钻遇率100%,因此可以看出,工程地质一体化导向技术很好的提高了水平井钻井技术的精确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