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宏观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宏观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王一鸣

月刊

1008-2069

010-63908357

100038

北京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B座1308室

宏观经济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并配合国家计委的中心工作部署,反映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及理论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贷扩张与金融市场稳定——基于股价暴跌风险视角

    李佳徐一博
    4-1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多次使用以逆周期调控为主的信贷扩张来平滑社会信贷供给和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本文以2008-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股价暴跌风险视角研究信贷扩张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信贷扩张有助于降低股价暴跌风险,且信贷扩张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节作用能显著放大这种风险抑制作用.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信贷扩张能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加企业投资机会以及提高会计信息的稳健性来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且显著提高了企业债务融资水平.但信贷扩张仍存在潜在风险,一方面加强了高资产可抵押性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另一方面加剧了企业商业信用二次配置以及"脱实向虚"的程度.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如何科学合理地通过信贷供给来实现资本市场微观层面稳金融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建议.

    信贷扩张股价暴跌风险宏观审慎政策微观传导机制

    金融科技发展与收入分配改善——基于金融包容性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

    范德胜邵兴宇
    1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2013-2019年73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以金融包容性为切入点,厘清了金融科技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金融科技人均信贷规模上升对基尼系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金融科技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直接影响体现为改变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占比,对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群体影响最大;(3)金融可得性、利用率和渗透率在金融科技与基尼系数的关系中均发挥了完全中介效应,同时在金融科技发展对最低20%群体收入份额的关系中发挥了遮掩效应.本文实证结果表明,通过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提高金融包容性,进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金融科技收入分配金融包容性中介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效应研究

    潘明清范雅静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就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二者之间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2)数字普惠金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显著,但在西部地区其激励效应并不明显.(3)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直接对本地乡村振兴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而对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却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或竞争效应.本文从释放数字普惠金融红利、优化数字乡村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空间计量模型

    互联网、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相对贫困

    崔冉王家隆
    48-5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互联网加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来缓解家庭信贷约束,这对农村居民的相对贫困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将互联网、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纳入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现:首先,互联网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居民相对贫困;其次,互联网可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居民相对贫困,且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最后,互联网的减贫效应存在地区和年龄差异性,互联网对西部地区和青年人的相对贫困缓解效应更强.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加快数字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宣传和改善相对贫困群体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提出缓解农村居民相对贫困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相对贫困

    数字技术驱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空间效应研究

    杨海丽罗越月向能邹剑涛...
    59-7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机遇.由此本文测度了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和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数字技术对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空间效应、异质性和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1)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区域特征明显;(2)数字技术不仅推动本地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且对邻近地区流通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且效应具有时滞性;(3)同时,在不同区域、不同政治位势、不同政策强度的省份之间存在异质性;(4)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发散趋势,但数字技术对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存在条件收敛性,数字技术的发展将缩小不同区域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据此,从加强数字新基建、提高各地区数字技术产业赋能强度、弱化政治位势对要素配置的依赖性、正视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效果的滞后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数字技术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动态空间效应异质性收敛性

    新时期中国制造业优化空间布局研究

    徐建伟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制造业布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本土拓展延链、多元弹性布局成为变化新趋势,制造业集中带成为各国竞争致胜的关键.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调整、各国普遍强化安全韧性发展的情况下,制造业集中带支撑国内产业循环、促进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国制造业在区域上呈现高度集中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制造业集中带加速崛起,中西部地区产业增长极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引领带动能力不足、联动协作不畅等问题.对标发达国家世界级制造业集中带,需要集中资源和政策支持,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竞争能级和分工位势,提高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分工协作和畅通循环水平,在中西部地区培育一批产业新增长极,不断增强中国产业体系的发展弹性、应对风险冲击的战略韧性和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能力底气.

    制造业集中带产业增长极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韧性

    区位可达性与产学研合作创新质量——基于中国民航业价格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王靖宇琚涛陈海涛
    8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民航业价格改革为外生事件,通过手工整理2011-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年报的方式筛选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区位可达性的改善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区位可达性的提高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相比于专家联合模式,区位可达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在联合共建模式下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区位可达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质量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吸收能力的企业中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区位可达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在西部地区企业及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此外,代理成本和校友关系也是影响区位可达性与合作创新质量关系的因素,在代理成本较低和存在校友关系的企业中,区位可达性对合作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新地理经济学的文献,而且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区位可达性产学研合作创新质量准自然实验

    公共教育水平的提升如何增强代际收入流动性——基于CFPS和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

    赵昕东侯凌毅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公共教育如何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仍处于较高水平.其次,当子女受教育程度较低时,子女收入更多地依赖于父母;而当子女受教育程度较高时,子女收入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努力,无需依赖父母.第三,公共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当公共教育水平较低时,公共教育无法发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调节作用.当公共教育处于中等水平时,公共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公共教育水平较高时,公共教育对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最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提高公共教育水平、促进机会公平的对策建议.

    代际收入流动性公共教育调节效应门槛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五通"质量与沿线国家贸易包容性增长——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检验

    刘璐宋蕾石岩王长义...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数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的包容性增长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从"五通"视角构建动态面板GMM模型对贸易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差距逐渐缩小,其增长具有包容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均存在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效应,呈现包容性增长态势;"五通"质量对贸易包容性增长存在重要影响,倡议发展成果惠及沿线各国,强力推动了各国贸易的包容性增长.研究成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普惠性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中国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关系、提升贸易效率提供了决策依据.

    "一带一路"倡议"五通"包容性增长GMM检验

    信息动态

    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