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宏观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宏观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王一鸣

月刊

1008-2069

010-63908357

100038

北京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B座1308室

宏观经济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并配合国家计委的中心工作部署,反映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及理论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制造业外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刘振中
    5-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及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中国制造业出现大量的外迁,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广东省为例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总量上,总体规模影响不大,但行业受冲击程度不一;集聚度上,总体略有下降,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仍在增强;发展质量上,总体呈现向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攀升趋势,但贸易摩擦下提质较为困难.从可替代性的角度看,制造业外迁推动了广东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总量、集聚度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从成本收益比的角度看,制造业外迁后,由于部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在越南提供服务的成本收益比要大于从广东本土提供服务,导致广东省相应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集聚度下降;从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的角度看,部分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无法在时空上分割,因此出现了均无外迁和整体外迁并存的现象;从产业配套完整性的角度看,不同情形下的制造业外迁,取决于迁入地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完整程度,但更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可替代性.

    制造业外迁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机理

    整体性预算治理:理论源流与实践模式——基于预算流程重塑视角

    刘书明余燕
    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算是国家治理的财政基础,预算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建立现代预算制度,完善预算治理体系,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预算改革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现有的预算体系及其运行中依然存在碎片化等问题,影响了预算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根本在于缺乏整体性治理的系统谋划,客观上需要建立现代预算制度,重构预算治理模式.而以实现治理层级、功能和系统的有效整合以及碎片化的责任机制为主要特点,充分体现包容性和整合性的整体治理理论则契合了这一现实需要.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梳理了整体性预算治理的理论源流与主要模式,阐述了整体性预算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与运行机制.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工具三个维度,结合预算决策与预算执行的双层治理界面,建立多方参与的整体性预算治理体系,为改革和完善预算制度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整体性治理预算治理理论源流运行机制

    空间溢出视角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苏汝劼姜玲
    36-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成为稳定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重点工作.本文基于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基础设施具有网络性、外部性的事实,引入新经济地理学思想,从空间溢出角度探讨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及其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在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利用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探讨了在全样本、分时间段以及分地区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相比2003-2011年,2012-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表现出更为突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中部地区表现最为突出.结合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应实施差异化的基础设施投资策略以及优先发展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建议.

    基础设施投资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

    财政赤字货币化:理论与实践

    刘思源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经济下行及各国普遍实施低利率趋势的背景下,财政赤字货币化与达里奥结合MMT提出的第三种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学术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从本质来看,两者均主张使用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融资,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但是从概念定义角度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央行处于隶属地位,旨在通过印钞或资产负债表调整,直接为财政赤字融资,且无需偿还.广义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侧重于央行和财政的配合,央行通过提供流动性支持,间接为财政支出提供资金,虽然依然以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为准,但造成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效果.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国在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为中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实施建言献策,即当前中国政策空间充足,财政政策发力需货币政策适度配合;危机时刻可以实施广义赤字货币化,但要把握适度原则,长期则要依靠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

    财政赤字货币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启示

    李金龙王颖纯
    58-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普惠金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全国31省区市普惠金融发展面板数据,对普惠金融的竞争性和排他性进行了分析,界定了普惠金融的产品属性,并按照普惠金融发展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性和合理成本的三个方面要求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瓶颈,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未来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普惠金融准公共产品运营成本贷款积极性

    经济双循环格局下农村金融困境及系统性对策研究

    王小茵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正处于从巩固脱贫成效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后脱贫时代的过渡转型期,普遍面临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不足、城市资本排斥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系薄弱等问题.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经济双循环格局逐渐形成,亟需系统性审视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通过农村金融的系统性创新和顶层设计,构建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可控性的有效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切实加大金融对农业的有效支持,为农村经济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

    农村金融排斥农村金融创新内生动力

    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变化与中国位势研究

    陈曦
    77-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发凸显.随着各经济体参与程度的日益提高,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从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本、知识创造能力、经济活动、创新实力五个领域的16个指标来看,美国、欧洲、亚洲三足鼎立态势愈加显著.首先,虽然相对水平略有降低,但美国的各项指标具有全面优势,依然是科技创新实力最强的国家.其次,欧洲地区继续保持了其原有优势,短期内很难被超越.同时,亚洲地区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一极.此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特征不断显现,地区间合作发展态势明显.中国科技创新实力快速提升,但是目前主要是数量指标表现抢眼,仍需在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方面下大功夫,着力增强综合创新实力.

    科技创新格局变化趋势中国位势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技术创新与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基于PVAR模型的经验证据

    姬志恒于伟张鹏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01-2016年数据和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研究显示,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和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对技术创新存在短期推力,绿色发展效率对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影响有待强化,脉冲响应分析表明三者间互动存在非线性特征,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存在动态强化影响,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有助于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对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影响较大.因此,需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发挥绿色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区域高技术产业和创新要素有效配置和利用.

    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效率面板向量自回归

    碳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包容性测度和趋势分析

    陈燕
    10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是“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以人为本,提高经济增长的包容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在分析包容性增长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包容性增长测度模型,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劳动报酬比重、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四个核心要素,并通过建立模型分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把碳减排约束以及环保支出纳入包容性增长模型.根据历史数据测算并分析经济增长包容性指数和碳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包容性指数,发现总体来看,碳减排约束会降低经济增长的包容性,但各省份的表现不同,据此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

    碳减排包容性测度模型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背景下FDI与中国环境污染的空间关联分析

    谷继建郑强肖端
    119-12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绿色发展背景,系统梳理中国式分权体制下FDI影响环境污染的机理,并利用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地理和社会经济两个维度分别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及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式分权体制下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FDI与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两者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了不同集群区域且存在路径依赖特征;省域FDI利用效果与自身地理区位和周边地区引资水平息息相关,省域环境污染则受到自身污染排放和邻近地区污染转嫁影响;在中国式分权体制下,FDI的环境效应呈U型特征,即环境污染随FDI流入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地方政府引资“逐底”竞赛及环境规制俘获弱化了FDI的“污染光环”效应.

    环境污染外商直接投资空间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