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光催化流化聚团动态尺度评估方法

    耿启金崔文文刘莹杨金美...
    6583-6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多相流耦合光催化体系中,聚团是动态、多尺度分布的,尺度也是瞬时变化,仅靠宏观或微观方法难以解决光催化流化聚团动态尺度评估难题。本文首先从现代仪器实验检测、数值模拟、数学模型、床层空隙率估算与测量等多方面总结了流化聚团尺度的评估方法,评述了各种方法在实践中的优势特点和局限性。最后针对光催化耦合多相流体系流化聚团动态尺度提出了新的评估思路和理论方法——将多相流耦合光催化体系中的微观信息和宏观参数结合起来,以关键参数反应分子数为关联索引,把构建的碰撞概率函数和空隙率分布函数引入到含有流化聚团活性特征参数的光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中,通过代入、迭代和拟合等方法构建关联宏观与微观多尺度信息的流化聚团动态尺度与光催化活性评估模型。

    聚团动态尺度评估方法多相流光催化

    烯烃氢甲酰化的电化学策略

    彭鑫鑫
    6589-6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烯烃氢甲酰化主要涉及烯烃的活化、生成C—C键以及醛基等反应过程。本文总结了当前烯烃的氢甲酰化反应主要是利用Rh基和Co基等金属催化剂通过热化学方法实现,通常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反应条件。利用清洁可持续电能的电化学方法可以提供较大的驱动力。相较于热化学方法,可以在室温常压的温和反应条件下实现烯烃的氢甲酰化,外加电压会影响金属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可通过调节外加电压驱动烯烃的快速活化;此外,还可以利用电化学反应持续供应烯烃氢甲酰化所需的碳源和氢源。电化学方法未来将会在烯烃氢甲酰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烯烃氢甲酰化电化学碳源氢源

    强化超薄均热板传热性能的研究进展

    刘腾庆张尧康汪双凤
    6592-6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薄均热板具有热导率高、均温性优良、结构紧凑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已成为应对受限空间高热流密度散热的有效手段。然而,超薄均热板内部狭窄的液体回流通道和蒸汽流动通道,削弱了超薄均热板的传热能力。为了改善超薄均热板的传热性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吸液芯的结构优化设计、内部结构的表面处理和新型工质的研发。本文对上述三种改善超薄均热板传热性能途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供了解决方案,指出研发同时具有高毛细力和低流动阻力的新型吸液芯结构依然是今后的研究重点,而对于表面处理,可进一步扩展对超薄均热板冷凝表面疏水处理的研究,此外需研发适用于超薄均热板的新型工质。

    超薄均热板强化传热吸液芯结构优化表面处理新型工质

    碳酸丙烯酯为萃取剂萃取精馏分离碳酸二甲酯-甲醇流程模拟与经济性评价

    马长金李腾安维中林子昕...
    6608-6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以碳酸丙烯酯(PC)和甲醇(MeOH)为原料反应精馏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塔顶DMC-MeOH共沸物分离问题,提出以PC为萃取剂、萃取精馏分离共沸物的工艺。在Aspen Plus软件平台上开展模拟与经济性评价研究,考察了萃取剂的可行性和选择性,确定了工艺流程方案,对萃取精馏流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比较了PC萃取精馏与热集成变压精馏分离DMC-MeOH共沸物的能耗与经济性。结果表明,萃取精馏工艺的总能耗和年总费用(TAC)较变压精馏工艺分别降低了53。9%和49。5%,体现了萃取精馏工艺的可行性和技术经济优势。

    碳酸丙烯酯萃取精馏碳酸二甲酯优化设计经济评价

    管内微-纳多孔镀层强化R245fa垂直上升流动沸腾传热特性

    曹泷王光辉胡春霞杨卧龙...
    6615-6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工业热能高效利用,开展了R245fa垂直上升管内沸腾流动强化传热研究。搭建了可调节角度的R245fa流动沸腾实验台,采用高速摄像机进行流型的可视化分析,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入口干度、热流密度以及质量流量对管内传热特性的影响。实验工况为:饱和压力0。6MPa,质量流速199。68~701。81kg/(m2·s),热流密度4。99~74。96kW/m2,干度0。01~0。9。此外,还对光滑管与微-纳多孔镀层强化管的传热系数和摩擦压降进行了比较。强化管具有明显的强化沸腾换热的效果,其最大强化效果可以达到2。12倍。随着入口干度和热流密度的增大,换热强化因子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评价因子的变化趋势与换热强化因子基本一致。流型可视化对比发现,强化管壁面的强润湿性促进壁面液相吸附以及快速再润湿,其相较光滑管而言发生了更早的环状流转变。

    R245fa强化管垂直向上流型传热特性

    油气输送管道甜腐蚀传质规律

    房启超赵彦琳尉江涛姚军...
    6626-6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CO2的"甜"腐蚀已成为油气输送管道面临的重要问题。为预测和防范腐蚀危害,很多一维腐蚀预测模型被提出。但这些模型对于管内复杂流动的考虑不足。为此本文构建了多场耦合有限元模型,讨论输送管道中的腐蚀传质规律。综合考虑CO2水溶液中化学反应、腐蚀电化学反应及腐蚀产物形成的过程,电化学腐蚀的模型被耦合在流动计算中,从而模拟研究直管流动中CO2腐蚀传质。结果显示管内流动腐蚀的传质边界层厚度小于流动边界层的1/10,流动增大了腐蚀传质速率,形成高流动腐蚀速率。流动腐蚀下,管道表面H+并未完全消耗。这使得腐蚀传质中H+舍伍德数(Sh)随雷诺数(Re)的变化在不同pH下规律不同。考虑管内的实际流动,研究得到预测油气管道流动腐蚀的传质经验关联式。

    流动腐蚀多场耦合电化学传质边界层湍流

    T型微反应器中合成脂肪酸甲酯磺酸盐动力学及工艺优化

    胡恒徐娜李梓良于嘉朋...
    6634-6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膜反应器合成脂肪酸甲酯磺酸盐存在内部温度分布不均、产率下降的问题。基于微反应器高效反应特性,本文尝试在T型微反应器中合成脂肪酸甲酯磺酸盐。考察了磺化反应过程中温度、摩尔比、老化时间、老化温度等因素对产物中活性物含量(产物中活性物的质量分数)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探究各因素对活性物含量影响强弱顺序及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活性物含量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三氧化硫与硬脂酸甲酯摩尔比>老化温度>磺化温度>老化时间。优化结果显示,当磺化温度为86。4℃、SO3与硬脂酸甲酯摩尔比为1。4、老化时间为47min、老化温度为90℃时,产品活性物含量达88。1%,相比工业合成提高了5%左右。建立了微反应器体系下脂肪酸甲酯SO3磺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拟合出动力学相关参数,为实现工艺过程可控、产物预测及反应器结构优化提供依据。采用NSGA2算法对工艺进行双目标优化,结合TOPSIS方法从Pareto解集中选出最佳工艺方案。

    微反应器气液磺化反应响应面法反应动力学优化设计

    碳酸锂晶体团聚现象及调控方法

    张志强成春春左硕周娜...
    6645-6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氯化锂与碳酸钠反应结晶是制备碳酸锂最主要的方法,本研究以提高碳酸锂收率、降低其钠含量以及获得良好粒径分布为目标,采用单因素法获得的较优的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80℃,搅拌器转速600r/min,氯化锂浓度3。20mol/L,采用正加料的方式,晶种加入量2。00g/L,晶种粒径控制在小于54μm,超声功率100W,超声时间120min。反应中加入超声波后可有效避免出现大团聚体,在保证碳酸锂收率无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其钠含量降低了1个数量级,粒径明显变小且粒径分布更窄。以碳酸锂收率和钠含量为指标,选择反应温度、晶种加入量和超声功率进行响应面分析,拟合得到碳酸锂收率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784,其钠含量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588,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好;碳酸锂晶体团聚在实验的粒径范围内符合Thompson模型。通过研究获得优化的工艺参数可以为碳酸锂生产提供依据,并为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指导。

    碳酸锂团聚晶种超声响应面

    CTAB强化脉动热管传热及最优浓度的影响机理

    陈子豪杨洪海孔维雪何伟琪...
    6662-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添加表面活性剂会影响脉动热管(pulsating heat pipe,PHP)的传热性能,其机理较为复杂。本文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溶液为工质,实验研究浓度及加热功率对PHP传热性能的影响。固定充液率约50%,调节质量分数及加热功率范围分别为0~0。288%(0~8。0CMC)、10~105W。结果表明:加热功率20~90W、浓度0。5~8。0CMC范围内,添加CTAB可改善PHP的传热性能,体现为蒸发及冷凝温度波动幅度减小、频率增加,PHP热阻降低;其中,4。0CMC的强化作用率较高,为11。0%~37。3%。在较高加热功率时,CTAB对传热的强化作用减弱甚至恶化,如105W、8。0CMC时PHP内会出现"烧干"趋势。对于CTAB溶液,其最优浓度约为4。0CMC,远大于临界胶束浓度。对此结果,不能仅用静态表面张力及黏度的影响去分析,还需引入动态表面张力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脉动热管浓度传热性能表面张力黏度

    下冲式自吸射流搅拌桨非均相混合特性

    张静王瑶姜哲漩梁津宁...
    6669-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自吸射流强化液-液非均相物料快速混合机理,利用SST k-ω湍流模型与Eulerian-Eulerain多相流模型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了下冲式自吸射流搅拌槽内油水混合特性。对比分析了转速、下冲角和搅拌桨直径对非均相变异系数和离析强度的影响,运用场协同理论深入剖析了下冲式自吸射流搅拌桨强化混合机理。结果表明,非均相变异系数将搅拌过程分为初期振荡、中期下降和后期稳定三个阶段,高转速、20°~30°下冲角、搅拌桨直径居中均有效缩短了搅拌初期和中期的时长,加速了油水混合。对后期稳定流场相含率分析表明,较大的下冲角和搅拌桨直径导致离析强度沿轴向和径向分布不均匀,形成稳定的高油相和高水相区域。对纵剖面上速度与浓度梯度之间的场协同角进行了分析:下冲角和搅拌桨直径较小,射流管速度差较小,搅拌轴附近自吸区域场协同角增大,油相聚集;下冲角和搅拌桨直径较大,下冲射流冲击壁面,射流区域速度迅速下降,近壁面场协同角增大,水相在搅拌轴附近聚集。自吸射流搅拌桨在工程设计中应合理设置下冲角和搅拌桨直径,保障自吸和射流的流动空间。

    自吸射流搅拌桨非均相混合特性场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