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废电路板树脂粉典型利用处置技术综合评价

    宗宇航迟亚欣张西华王兆龙...
    2117-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产量快速增长的废电路板(WPCBs),通过机械物理等方法得到的废树脂粉若不能妥善利用处置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对现有WPCBs树脂粉典型利用处置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运用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的综合评估方法,从资源、环境、经济、技术和社会五个方面构建网络层次关系,以确定其准则和指标间的联系与反馈,同时对WPCBs树脂粉三种典型利用处置技术填埋、焚烧和物理法进行优劣排序.研究结果表明,物理法以优异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准则获得最高的综合评价水平.最后以苏州某资源再生利用企业为例,应用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其开展在准则和指标方面的综合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以期为WPCBs树脂粉工业化利用处置技术路线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废电路板废树脂粉利用处置网络层次分析综合评价

    镁渣基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废水中Pb2+的吸附性能

    路广军韩晋钢陈英马志斌...
    2126-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镁渣为原料,通过添加复合激发剂与发泡剂制备镁渣基多孔材料(MSBPM).首先,研究了水玻璃模数、碱掺量、发泡剂掺量和焙烧温度对MSBPM力学性能及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MSBPM的表观形貌和孔隙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其次,研究了 MSBPM对Pb2+的吸附性能,探究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浓度、pH、吸附时间以及温度等参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泡剂掺量为8%、碱掺量为10%、模数为1.3时,MSBPM对Pb2+的吸附性能最佳,饱和吸附量达到303.95mg/g,相较于原镁渣提高了 27%,此时抗压强度为2.84MPa.当Pb2+初始浓度为500mg/L时,每升废水仅需3.4g吸附剂即可使Pb2+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吸附过程为单层化学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镁渣碱激发多孔材料吸附性能

    复合硫基质驱动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效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

    葛四杰杨大鑫吕君王振...
    2135-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单一硫基质驱动自养反硝化性能的缺陷,采用单质硫(S0)与天然铁硫矿石(FeS、Fe1-xS、FeS2)两种矿物作为生物填料,构建3组复合硫基质填充床反应器(B1、B2、B3),探究了启动与稳定运行期间反应器对市政尾水深度脱氮除磷的效果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3组反应器均表出现较高的脱氮性能,NO3--N去除率均随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的延长而提高,当反应器HRT分别为1h(B1)、12h(B2)和9h(B3)时,均实现20mg/LNO3--N完全去除.PO4--P与脱氮过程中产生的铁离子形成铁磷沉淀物而被去除,且PO43-P的去除率与脱氮效果呈正相关.复合硫基质反应器的SO42-/NO3-低于单一硫基质自养反硝化系统,硫酸盐产生量相应降低,且pH保持在6.3以上,无需添加pH缓冲剂.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Thiobacillus(硫杆菌属)和Ferritrophicum(铁氧化菌属)是3组反应器中硫自养反硝化菌的优势菌属,在B1、B2和B3反应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6.07%和31.24%、30.07%和50.19%以及30.20%和11.62%.复合硫基质提高了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物种多样性,从而表现出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硫自养反硝化复合硫基质填充床市政尾水同步脱氮除磷微生物群落分析

    烟煤掺混对污泥电脱水性能的影响

    莎莉苏莹嘉凌子琛于晓艳...
    2144-2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污泥焚烧资源化利用进程,本文采用烟煤对活性污泥进行掺混,然后对掺混污泥的电脱水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掺混污泥在电脱水过程中的理化性质、有机性质和低位热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污泥的脱水量随烟煤掺混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煤粉掺混量50%污泥干重时,掺混污泥的含水率由81%±0.8%降至50.1%±0.6%,脱水时间较无掺混缩短30.8%;烟煤掺混可提高泥饼的电导率和欧姆热效应,从而提高脱水效率.污泥含水率与亲水性氨基酸苏氨酸、丝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及疏水性氨基酸缬氨酸的含量呈高度相关(|r|>0.883,p<0.05).烟煤掺混后电脱水可降低泥饼亲水性氨基酸和含氧官能团含量,提高污泥疏水性能.掺混污泥电脱水后泥饼的低位热值较无掺混电脱水处理提高60%以上,有助于后续污泥和煤混烧资源化利用.

    污泥电渗透脱水性能干燥资源化环境

    汽提净化水回用原油电脱盐过程的溶解性有机物转移特征

    张瑞寇悦孙鹤王辰予...
    2153-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提净化水回用原油电脱盐是炼化企业重要的节水措施.本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和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组合分析,从微观层次上探究了汽提净化水回用电脱盐过程的溶解性有机物转移特征.电脱盐过程中,汽提净化水有13种芳香胺类、34种含氮杂环类、13种中长链烷基酚类和1种醚类化合物转移到油相,对油品品质影响轻微,对油品收率有所促进,同时可将电脱盐污水的有机负荷总量降低约50%.原油中的8种环烷酸类、7种含氧杂环类、3种短链烷基酚类、504种低不饱和度的O2、O4、O3S,和N1O3类以及186种高不饱和度的O4S1和N1O2类化合物转移到水相,使得电脱盐污水的有机污染组成更为复杂,急性生物毒性更强.本研究对于掌握高浓度点源污水的水质特性、提高炼化企业污水管控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汽提净化水原油电脱盐溶解性有机物转移特征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改性镁渣的湿法碳酸化工艺

    孙伟吉刘浪方治余朱梦博...
    2161-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碱基工业固废的碳酸化反应是一种矿化吸收CO2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固碳策略之一.本研究首次引入湿法碳酸化工艺,通过借助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测试、热重分析等实验测试,重点探究了温度变化、搅拌速度、碳酸化时间和液固比例对改性镁渣碳酸化反应的影响,进而讨论了 4种因素下改性镁渣的碳酸化产物与固碳效率.结果表明,改性镁渣的矿物成分主要以β-C2S为主,是一种具有良好储存CO2能力的工业固废,碳酸化产物主要以方解石型碳酸钙晶体和二氧化硅凝胶为主.碳酸化反应后,改性镁渣碳酸化产物的粒径显著增大,比表面积减小,粒径分布变均匀,粒径分布范围变窄.当碳酸化反应温度为60℃、通气时间为30min、液固比为10mL/g、搅拌速度为600r/min时,改性镁渣的固碳效率达到最大(28.4%),即1kg改性镁渣可以矿化吸收0.284kg CO2.因此,湿法碳酸化工艺对改性镁渣的回收利用及CO2捕集均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二氧化碳捕集多相反应废物处理湿法碳酸化固碳效率

    废锂离子电池碳热还原优先提锂工艺优化

    周铭贤叶小舟
    2174-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碳热还原-通二氧化碳水浸的工艺进行优先提锂.本文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焙烧过程中焙烧温度、焙烧时长、有效加碳量及水浸过程中水浸时长、水浸固液比、二氧化碳流量、逆流水洗级数等参数改变带来的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在焙烧温度700℃、焙烧时长120min、有效加碳量(75.56%含碳量的炭粉)为14%(质量分数)、液固比10mL/g、水浸时长180min、二氧化碳通入量100mL/min、三级逆流水洗的最佳条件下,可以达到锂的浸出率为96.31%,钴、镍、锰金属的浸出率均低于0.1%.同时考察了该工艺对于不同型号的废三元锂离子电池回收的适用性,发现提锂效果均在90%以上,具有良好的原料适应性.此外,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碳热还原前后的物相变化.

    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碳热还原优先提锂浸出率

    两电子水氧化反应抑制掺硼金刚石电极氧化有机物过程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生成

    丁嘉吴文琦李鹏程
    2183-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掺硼金刚石(BDD)具有羟基自由基(·OH)产率高、稳定性好的优点,作为电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但BDD电极在处理含氯介质时产生的高毒性副产物——氯酸盐(ClO3-)和高氯酸盐(ClO4-)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关键障碍之一.本文通过两电子水氧化反应(2e-WOR)来控制BDD电极氧化过程中ClO3-和ClO4-的产生.同时,以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阿特拉津(ATZ)为模型污染物,探究2e-WOR对有机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NaHCO3作为电解质可以有效催化BDD电极上的2e-WOR,进而降低电解过程中活性氯、ClO3-和ClO4-的浓度.添加10mmol/LNaHCO3后,活性氯浓度下降了 60.3%,ClO3-和ClO4-的生成速率常数分别下降10.2%和39.2%.当添加50mmol/L和100mmol/L NaHCO3时,活性氯的生成被完全抑制,ClO3-的生成速率常数分别降低了 60.0%和72.5%,ClO4-的生成速率常数分别降低了 66.2%和72.6%.2e-WOR对ClO3-和ClO4-抑制作用的机理有两个方面:①2e-WOR产生的H2O2与活性氯反应,降低了关键中间物的浓度,进而控制了 ClO3-和ClO4-的生成;②HCO3-与ClO3-竞争·OH反应,降低了 ClO3-向ClO4-的转化速率.研究发现,适量添加NaHCO3有利于ATZ的降解.添加10mmol/L和50mmol/L NaHCO3后,ATZ的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提高了 27.2%和53.8%.甲醇猝灭实验表明,NaHCO3的添加促进了溶液本体中ATZ的降解.

    电化学电解废水降解掺硼金刚石电极氯酸盐高氯酸盐

    CeO2载氧体对煤化学链燃烧中汞迁移影响机制

    王旭栋刘敦禹许开龙刘秋祺...
    2191-2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汞污染因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危害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分析CeO2载氧体在煤化学链燃烧过程中对汞迁移的影响.通过实验比较了"CeO2+煤""SiO2+煤""煤"在流化床反应器中的燃烧状况,在气化氛围中,载氧体与煤反应主要转化为CO2和少量CO、CH4、H2等成分,"CeO2+煤"体系消耗了最多的O2,产生了最多的CO2,表明CeO2载氧体促使煤燃烧更加充分.汞在气化氛围下主要以Hg0的形式释放,"CeO2+煤"的Hg0释放量占总汞量的49.75%,明显低于无载氧体组.汞在空气氛围下主要以Hg2+的形式再次微量释放,"CeO2+煤"的Hg0和Hg2+释放量均低于纯煤组.通过改变CeO2载氧体和煤之间的不同位置,表明在气化氛围下CeO2载氧体对Hg0的吸附作用很弱,其催化性和释氧作用是脱除Hg0的关键因素,且催化性占据主要地位.在气化氛围下,CO2可以补充CeO2中消耗掉的晶格氧使其具有更好的催化和再生性能.通过对还原/氧化后CeO2载氧体进行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分析,发现Ce3d中的Ce3+峰值消失全部转化为Ce4+,表明CeO2载氧体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化学链燃烧二氧化铈载氧体

    单级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主流厌氧氨氧化快速启动性能

    海岩周鑫李艳
    2201-2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流厌氧氨氧化(Anammox)是城市污水脱氮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研究采用单级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SFBR)处理模拟城市污水,通过间歇运行切换和微氧(DO:0.4~0.7mg/L)控制,65天后成功启动Anammoxo系统对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98.8%和92.6%.此时生物膜结构致密,呈现红色.微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在所有功能菌活性中最高.高通量测序证实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短程反硝化菌(Thauera)和硝化菌(Nitrospira)共存,而未检测到氨氧化菌.amoA功能基因扩增子测序进一步分析表明,Nitrospira实际为全程氨氧化菌(Comammox).因此,系统是在具有氧分层的生物膜内通过全程硝化/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途径耦合实现城市污水脱氮.研究结果为主流Anammox快速实现提供了 一种新的工艺思路.

    生物膜固定床反应器主流厌氧氨氧化快速启动脱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