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属-掺杂氧化铈体系H2/CO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林梅洁米烁东包成
    209-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金属-稀土元素掺杂氧化铈阳极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低温化的重要策略之一。掺杂氧化铈自身的混合离子电子导体(MIEC)特性拓展了反应界面,也使得反应机理更为复杂。本文综述了金属-掺杂氧化铈体系H2和CO的电化学氧化反应机理,指出在H2电化学反应中类Ni/YSZ型H溢出机理占主导地位;对于CO电化学反应,结合在CO催化反应中主要的Marse-van Krevelen(MvK)机制和CO2电化学还原反应逆过程,预测其电荷转移步骤主要发生在氧空位形成和CO2形成反应。在MIEC型反应机理中,H2氧化反应路径的主要区别在于H2解离吸附位点的不同;而CO氧化反应路径根据吸附位点可分为与CeO2晶格氧反应直接生成CO2或者生成碳酸盐中间体,电荷转移步骤为碳酸盐形成和CO2形成反应。综上,H2电化学氧化以H溢出为主,CO电化学氧化的主导反应机理尚不明确,亟待深入研究。本文工作对明晰H2和CO乃至H2/CO混合燃料体系类Ni/YSZ型和MIEC型反应机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化学氧化反应机理混合离子电子导体Ce基氧化物催化

    非贵金属催化生物质加氢脱氧制备烃基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

    李帅哲聂懿宸PHIDSAVARD Keomeesay顾雯...
    225-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烃基生物液体燃料在生物质应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传统第一代生物柴油即脂肪酸甲酯存在含氧量高、热值低并且与化石能源混合比例有限等不足,因此采用光热催化生物质加氢脱氧异构工艺制备的第二代烃基生物柴油备受关注,其中催化剂的开发至关重要。催化剂主要由金属活性组分和载体组成,由于贵金属催化剂成本高、不易大规模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因此在生产第二代烃基生物柴油时着重研发既具有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又兼备良好稳定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本文围绕生物质催化加氢脱氧工艺,重点阐述了非贵金属(Ni、Mo、W、Co等)催化剂催化生物质制备烃基燃料过程中催化活性、转化机理及失活原因等,同时对后续非贵金属催化剂在油脂加氢脱氧催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烃基生物柴油加氢脱氧非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机理光热催化

    基于CPCM正六边形砖的蓄热储能系统设计与蓄放热模拟

    尹少武黄若萧昝晓君童莉葛...
    24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相变蓄热储能系统,创新性地采用了正六边形砖和复合相变材料(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CPCM),利用ANSYS Fluent进行相变蓄热储能系统蓄放热过程特性数值模拟对蓄放热过程进行研究,探究相变蓄热砖的形状、相变蓄热砖的材料以及加热功率对所设计相变蓄热储能系统蓄热过程的影响,以及CPCM蓄热温度、空气入口流速以及空气入口温度对其放热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每根加热棒的加热功率为0。7kW的加热条件下,蓄热过程所需的充电时间约为7。7h,蓄热体平均温度可达870℃,模拟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正六边形砖展现出更好的加热均匀性,采用CPCM后的蓄热体具有更好的蓄热性能,加热功率的增加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快蓄热过程;放热过程采用1m/s空气入口流速较为合适,此时所需的放电时间为14。6h,空气入口流速越快、温度越低、CPCM蓄热温度越低的情况下系统的放热速率越高。系统总的蓄放热时间约为22。3h,能够较好实现谷电利用。

    储能系统正六边形砖复合相变材料蓄放热数值模拟

    低含水阶段含蜡原油不加热集油温度下限确定

    熊建华段志刚陈剑峰于乐...
    255-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田开发初期,井口采出液含水率较低,管流在集输过程中极易形成W/O乳状液,当集油温度降低时,蜡分子析出,凝油大量黏附积聚在管道内壁,导致井口回压升高,严重时可能会发生堵管等事故,对降温输送产生了巨大阻碍。因此针对低含水阶段含蜡原油开展不加热集油温度下限研究,本文提出不加热集输温度边界条件判定方法,对于开发初期油田不加热集输工艺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室内可承压模拟罐装置进行了低含水含蜡原油粘壁实验,对低含水阶段含蜡原油的粘壁规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凝点、含水率、剪切速率是影响粘壁温度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低含水阶段含蜡原油不加热集输粘壁温度预测模型,利用油田现场环道实验装置进行了验证,误差在2℃范围内,满足工程运用需求。

    低含水阶段油包水乳状液不加热集输粘壁温度

    不同压力下榆神地区富油煤原位热解产物特性

    郝静远齐宝金魏进家
    268-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加压反应装置和分子动力学等方法模拟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的气体压力环境,探索富油煤在不同压力下的热解特征。在实验室选用粒度1mm的富油煤为原料,利用加压热重仪和高压反应釜模拟富油煤的原位热解,采用分段法对富油煤不同压力下的热解活化能进行了计算并使用ReaxFF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压力下的富油煤分子的热解过程。讨论了不同压力、温度、焦油收率和焦油成分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热解压力的变化对富油煤的热解活化能影响有限,而对产物特性有显著影响。富油煤热解形成半焦的反应中热解第一阶段活化能随热解压力的增大而略微降低,在热解第二阶段活化能随压力增大而增加,增幅亦不大。在模拟富油煤原位热解条件下,600℃时的最大产油率为9。54%。在2MPa时,随着压力的增加,最大产油率降至5。42%,焦油中多环芳烃含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加。通过对富油煤在不同温度压力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与实验相近的热解趋势。分子动力学模拟中产焦油总量在2000K以内随温度上升而增加,在每个温度点焦油产量随压力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2000K、3MPa工况下产焦油量达到最大值23。67%,对应实验条件600℃常压下的焦油产出最大值。ReaxFF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压力的影响越明显,在2300K下产生气体量与压力成反比,产焦油量相较2000K开始下降。本研究完成加压状态下富油煤的热解相关实验,并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得到的加压状态下富油煤热解结果相佐证,为富油煤原位热解方面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富油煤原位热解加压热解分段活化能反应力场

    新型蓄热体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杨俊辉袁君张继达王金海...
    282-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蓄热体广泛应用于瓦斯余热回收,其结构决定了余热回收效率。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新型多层板式蓄热体设计方案,系统性地对其结构优化与性能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采用流固热耦合的方法对蓄热体的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不同开孔形式(如通孔、双孔、双半孔)对蓄热体内气体流动、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合理增加开孔不仅有助于改善蓄热体内部温度的均匀性,还能有效增强整体热性能。双孔结构的蓄热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形式,其设计在减少沿程压力损失、提高蓄热效率以及增强热量传递能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此外,本文还为新型蓄热体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高效且可行的技术路径。

    蓄热余热回收流固热耦合结构优化

    金属Pt负载型非均相催化剂研究进展

    熊磊丁飞燕李聪王群乐...
    295-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均相Pt催化剂因难以分离和回收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其工业应用。通过浸渍、共沉淀、离子交换等手段将Pt负载于载体上制成非均相催化剂,不仅实现了催化剂的高效回收,降低了应用成本,还能根据不同载体改变配位环境,进而有效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文章从无机材料(沸石分子筛、碳纳米材料、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和有机高分子材料等载体出发,回顾了近年来Pt负载型非均相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在催化氧化、催化加氢、硅氢加成等反应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了不同催化剂载体的优缺点。结果表明,调整载体的制作工艺、尺寸规格、空间结构,或将其制成复合载体、引入多活性中心等方法,是提高Pt负载型非均相催化剂活性、选择性与稳定性的主要发展趋势。

    催化剂载体氧化加氢硅氢加成

    碳基载体负载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宋财城陈晓贞刘丽杨成敏...
    305-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催化剂载体是负载型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纯碳基载体催化剂和碳-无机氧化物复合载体催化剂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碳材料在加氢脱硫催化剂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碳基载体的种类、性质以及应用情况,详述了不同碳基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相和催化活性等方面的增益作用。最后,结合碳基载体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现况,展望了碳基载体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可聚焦设计开发新型碳基载体,拓展可制备复合载体的碳材料类型,充分发挥碳材料的形貌结构优势;另一方面应深入考察碳基载体的孔隙结构和形貌结构等性质对催化剂活性组分以及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解析不同类型碳基载体制备的加氢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反应机理。

    加氢脱硫碳材料氧化铝无机氧化物催化剂载体

    木质素催化氢解催化剂及溶剂的研究进展

    韩洪晶车宇田宇轩王海英...
    315-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质是化石能源的潜在替代资源,木质素是自然界第二大生物质资源,将木质素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对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催化剂和溶剂是影响木质素催化转化反应过程的关键因素,本文概述了催化氢解木质素过程中常用的金属、分子筛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以及性能调控规律,并对不同溶剂分散和供氢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溶剂效应原位表征、溶剂反应路径模拟,探究催化剂结构和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明晰催化剂与溶剂对木质素催化氢解的协同作用机制,为木质素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木质素加氢脱氧催化剂溶剂高值化利用

    3-氯丙烯直接合成环氧氯丙烷催化剂研究进展

    胡兴刘易杜泽学
    325-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3-氯丙烯直接环氧化合成环氧氯丙烷是一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制备工艺,其关键在于高效的环氧化催化剂。当前已开发的环氧化催化剂主要包括磷钨杂多酸盐和金属配合物等均相催化剂,以及钛硅分子筛为代表的非均相催化剂。在均相催化剂中,具有相转移特性的磷钨杂多酸盐催化剂反应性能优越,本文介绍了磷钨杂多酸盐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及其在环氧化工艺上的研究现状。在非均相催化剂方面,总结了钛硅分子筛催化3-氯丙烯环氧化的反应机理和催化剂改性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催化剂在环氧化工艺上的应用现状,对其在工业化应用背景下的催化剂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还讨论了以分子氧为氧化剂的3-氯丙烯直接环氧化方案,开发适用于此反应的双功能催化剂,以期降低3-氯丙烯直接环氧化工艺的生产成本。

    3-氯丙烯催化剂部分氧化环氧氯丙烷反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