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共熔溶剂在储能与传热方面的研究进展

    刘昌会张海悦李业美张天键...
    4973-4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s)通常是由一定化学计量比的氢键受体和氢键给体以氢键缔合的形式组成.因其具有低成本、无毒、饱和蒸气压低、热稳定性好、导电性好等优点,现已在有机合成、材料化学、电化学、生物质降解、催化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对高效能量存储和换热方面需求不断增加,低共熔溶剂在储能与传热等领域的应用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从"储与传"的角度详细综述了近年来低共熔溶剂在储能与传热方面的研究进展,从不同能量传递形式的角度出发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作为低共熔相变储能材料满足对潜热、相变温度及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作为传热工质满足对高效传热的需求.

    溶剂传热相变纳米流体

    生物油电催化加氢提质技术研究进展

    邓伟林镇浩熊哲汪雪棚...
    4987-5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油是一种可再生的碳中和有机资源,在液体燃料和高值化学品生产中显示出较大的潜力,对其大规模利用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生物油因其固有的腐蚀性和化学不稳定性而需要提质以提高其应用价值.电催化加氢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实现生物油加氢提质,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能源效率高,具有碳中和属性,为生物油提质提供了新的选择.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油电催化加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生物油模型化合物在电催化加氢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讨论了真实生物油样品的电催化加氢实例,以证明电催化应用于生物油提质的可行性.最后,针对生物油电催化加氢提质技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并展望了生物油电催化加氢提质工业化应用的前景.

    生物油电化学电催化加氢提质还原反应

    功能硅烷在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唐子龙肖凡凡尹玉华李森雨...
    5002-5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不仅具有聚合物电解质的柔韧性和界面相容性,还能显著提高离子传导性和力学性能.然而,构建良好的填料/聚合物分散体系是制备此类复合电解质的难点,设计新型有强相互作用的功能化填料以调控界面渗流结构也面临巨大挑战.通过功能硅烷对无机填料进行化学键联改性或原位合成是解决无机填料与聚合物间分散性和界面相容性问题的有效策略.本文综述了在复合固态电解质中利用功能硅烷对无机填料进行表面改性和原位合成、功能硅烷作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交联中心和制备离子胶类复合固态电解质四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硅烷功能化填料与固态电解质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功能硅烷在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功能硅烷纳米填料表面改性原位合成离子胶

    铁基催化剂光催化还原CO2研究进展

    党永强李博妮李可可张建兰...
    5016-5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将CO2转化为一氧化碳、甲烷、甲醇等,因同时具有提供可持续燃料和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潜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铁基材料因具有金属/半导体的特性和独特的电子结构,在光催化还原CO2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基于此,各种具有高催化活性的铁基催化剂已经被设计来提高光催化还原CO2的效率.概述了近年来铁基催化剂在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中的研究进展,对它们的结构特征和催化活性进行了阐述和比较,最后总结了铁基催化剂在光催化还原CO2领域中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氧化碳还原光催化铁基催化剂

    338.15 K时四元体系CaCl2-SrCl2-BaCl2-H2O相平衡测定及溶解度计算

    曹大群金艳陈杭于建国...
    5028-5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338.15 K时三元体系CaCl2-SrCl2-H2O、CaCl2-BaCl2-H2O和SrCl2-BaCl2-H2O的稳定相平衡,进一步研究四元体系CaCl2-SrCl2-BaCl2-H2O的相平衡.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了三元体系的相图和密度-组成图,四元体系空间立体图、相图、水图和密度-组成图.研究结果表明:CaCl2-SrCl2-BaCl2-H2O四元体系在338.15 K时没有复盐和固溶体生成,稳定平衡相图由1个共饱点、3条单变量溶解度曲线,3个结晶区组成,分别对应BaCl2·2H2O结晶区、SrCl2.mH2O(m=2,6)结晶区和CaCl2·2H2O结晶区.采用DFT模型进行338.15 K三元体系CaCl2-SrCl2-H2O、CaCl2-BaCl2-H2O和SrCl2-BaCl2-H2O的溶解度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针对CaCl2-SrCl2-BaCl2-H2O四元体系及三元子体系的稳定相平衡研究,可为综合开发利用油田卤水中的钙-锶-钡资源提供数据基础.

    水盐体系相平衡溶解性热力学性质DFT模型

    基于晶体生长及形貌的煤灰渣黏温模型

    沈中杰郭晓镭梁钦锋刘海峰...
    5040-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高温热台显微镜研究了非牛顿煤灰渣结晶过程的晶体生长规律及形貌特征,获得不同化学组成煤渣晶体的种类转变和长宽比变化等参数.基于实验获得的晶体生长规律,耦合晶体形貌、长宽比及熔渣固相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式,修正悬浮液的黏度模型,建立了适用于非牛顿熔渣的黏温预测模型,并与实测黏温曲线对比和验证.该模型考虑了主要析出以单斜晶系或三斜晶系特征的长石类、黄长石、钙长石和镁硅钙石等单相和多相晶体形貌特征,并结合煤渣固相分数(范围0≤ø≤0.8)和长宽比(1.0~16.0)等参数修正.结果发现,模型对于煤渣酸碱比范围为0.5~3.0,煤渣硅铝含量总和35%~70%(质量)范围,CaO含量低于30%(质量)、MgO含量为0~10%(质量)以及Fe2O3含量范围低于16%(质量)的煤渣黏度预测适用性较好.

    气化煤灰渣结晶黏度模型

    基于CFD模拟的甲烷裂解太阳能管式反应器结构优化

    肖凡贾胜坤罗祎青袁希钢...
    5053-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阳能裂解甲烷具有产物纯度高且环保的优点.对湍流条件下的甲烷高温裂解太阳能管式反应器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为提高太阳能甲烷裂解反应器的转化率,通过调节反应器结构对流场进行优化.为了更加准确计算太阳能辐射的加热效应,在湍流反应扩散模型中引入碳颗粒的生成和聚集模型,并采用离散坐标(DO)模型进行辐射模型求解.然后,在太阳能管式反应器中引入射流及挡板进行流场调节,并对挡板高度、射流流速及角度进行优化,达到强化反应过程的目的.优化后的反应器中,甲烷转化率可以提高约8%.以反应转化率和代表强化成本的黏性耗散为指标,筛选出不同离散条件下的Pareto最优解,并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算法对离散的Pareto最优解进行插值,得到操作曲线和与之相对应的最优射流角度及流速.

    甲烷太阳能反应器湍流结构优化

    T型反应器内流动、混合及界面反应特征

    张航张巍李伟锋刘海峰...
    5064-5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和酚酞显色反应,对不同Reynolds数(20<Re<420)下T型反应器内的复杂流动结构及界面反应进行了可视化研究.随着入口Re的增加,反应器内依次出现分离流、稳态吞噬流、非稳态吞噬流及非稳态对称流等流动模式.重点考察了不同流动模式下T型反应器内的界面反应特征,结合流动模式对混合效果、产物浓度分布及时间演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反应器内复杂流场对混合及界面反应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吞噬流三维旋涡结构使流体相互卷吸缠绕,通过折叠拉伸形成层状的流体界面,极大增加了反应物的界面接触面积,混合及反应程度显著提升,产物浓度较高且分布均匀.

    T型反应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流动混合界面反应

    R1234ze(E)在泡沫金属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

    赵雅鑫赖展程胡海涛
    5074-5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泡沫金属具有超大比表面积和高热导率,将其填充于换热管内可用于制冷空调系统的强化传热.研究了R1234ze(E)在泡沫金属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实验工况为:干度0.1~0.9,质流密度90~180 kg·m-2·s-1,热通量12.4~18.6 kW·m-2.测试样件为泡沫铜填充管,孔密度为10~40 PPI、孔隙率为90%~95%.实验结果表明,R1234ze(E)比R410A的传热系数低2%~10%,两相压降低30%~42%;当干度大于0.8时,低质流密度下泡沫金属管内传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加增幅更大;泡沫金属在强化流动沸腾换热的同时,造成压降显著增加,换热影响因子的范围为1.23~2.90,压降影响因子的范围为6~45.开发了适用于R1234ze(E)的泡沫金属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关联式,传热系数和两相压降的预测值与95%的实验值误差分别在±15%和±25%以内.

    流动沸腾泡沫金属R1234ze(E)传热压降

    基于TFM-PBM耦合模型的离心泵内微气泡破碎合并的模拟研究

    高颂徐燕燕李继香叶爽...
    5082-5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离心泵内微气泡的发生特性,对于优化现有基于旋转流场的微气泡发生装置的性能、提高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物去除率至关重要.在考虑气泡破碎合并的前提下,通过将双流体模型(TFM)与群体平衡模型(PBM)进行耦合,求解离心泵内气液两相旋转流场,研究了入口体积气含率(IGVF)、入口气泡尺寸对泵内气泡沿程尺寸变化、出口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并结合Luo等的破碎合并模型分析成因.结果表明,随IGVF增加,叶轮内气体聚集引起局部气含率陡升,气泡由破碎主导转变为合并主导,而后在蜗壳内气含率恢复正常,气泡又变为破碎主导,总体上出口气泡尺寸逐渐增大.另外,入口气泡尺寸对出口气泡尺寸的影响对IGVF敏感,当IGVF较低时,随入口气泡尺寸增大,出口气泡尺寸先增大后减小;而当IGVF较高时,由于泵内气体聚集,入口气泡尺寸的影响并不明显.

    离心泵微气泡气液两相流TFM-PBM耦合模型气含率粒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