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平板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郑喜王涛任永胜赵珍珍...
    4707-4721,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为制膜原料,氯化锂(LiCl)、聚乙二醇(PEG-400)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添加剂,通过非溶剂诱导相转化法制备了PMIA平板膜,系统考察了聚合物浓度、添加剂种类和含量对PMIA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和LiCl含量增加,铸膜液黏度增大,导致膜孔径减小,纯水通量降低.而PEG含量的增加,使得聚合物链呈现舒展状态,膜孔径增大,纯水通量升高,亲水性增强.随着PVP含量的增加,膜的纯水通量先升高后降低,膜的亲水性变差.当PMIA的质量分数为9%,LiCl的质量分数为2.8%,PVP的质量分数为1.2%时,膜的纯水通量高达1421.55 L·m-2·h-1·bar-1,对牛血清蛋白(BSA)的截留率为80%,展现出较高的渗透性,为制备高性能膜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平板膜废水分离聚合物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添加剂孔结构

    PET/PEG共聚酯连续熔融终缩聚过程两相稳态模型分析

    张雅曼邢玉林蒋杰赵玲...
    4722-4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性能共聚酯PET/PEG缩聚过程,建立了圆盘反应器中连续熔融聚合两相稳态模型,模拟分析了缩聚反应温度、压力、停留时间以及传质系数对气相组成、共聚酯数均分子量、端羧基浓度以及副产物二甘醇和水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挥发组分主要在反应器的前半部分产生,在z>0.4后气相挥发总量已经很小;乙二醇占气相组成的比例极高,约为90%,而二甘醇的含量极低,只为0.5%左右;随反应器温度、真空度、停留时间、传质系数的增加,共聚酯产物的分子量增大,当传质系数大于0.1 s-1后,反应器出口的共聚酯分子量几乎不再变化,此时已不受传质控制,最终产物的分子量约26000.

    PET/PEG共聚酯熔融共聚两相模型稳态分析

    硅氧烷预聚体改性热塑性酚醛树脂的交联结构及其力学性能

    徐力吴谦秋雷子萱李嘉玄...
    4734-4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不同预聚程度的环氧化硅氧烷(ES)与酚醛树脂共固化及固化物理状态的调控,构建不同拓扑结构的交联网络,探讨了不同预聚程度的硅氧烷预聚体(PES)改性热塑性酚醛树脂(NR-PES)交联网络的调控及其强韧化的构建方法.首先,合成了一种不同预聚程度的环氧化硅氧烷(PES),通过DSC和流变分析,明确了NR-PES的固化反应和物理状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不同交联结构NR-PES的制备方法.接着,采用DMA、TGA、力学测试研究了PES的预聚程度对NR-PES交联网络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ES预聚程度较低时,NR-PES的交联密度较低,导致其热稳定性和弯曲强度较低;随着PES预聚程度的增加,NR-PES的交联密度不断增加,其热稳定性、弯曲强度随之增加,但KIC不断降低.特别是,PES的预聚程度为30%时,2-NR-PES展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残炭率C800℃为53.43%,弯曲强度为20.51 MPa,KIC为0.389 MPa·m1/2.此外,当PES预聚程度过高时,NR-PES的热稳定性、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显著降低.

    热塑性酚醛树脂增韧网络异构体预聚程度质量比

    熔融盐法制备煤基多孔碳纳米片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

    任博阳车晓刚刘思宇王满...
    4745-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是其走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以富含芳香结构单元的煤液化固体残渣为碳源,结合KCl/CaCl2熔融盐的结构导向作用,可控制备了二维多孔碳纳米片(carbon nanosheets,CTx),并探究其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通过调控碳化温度可对煤基多孔碳纳米片的微观结构进行优化,在1000℃下制备的二维碳纳米片样品(CT1000)具有相对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缺陷结构.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0.1 A·g-1的电流密度下,其可逆比容量为221.4 mAh·g-1,当电流密度增加至10 A·g-1时,比容量可以保持在124.4 mAh·g-1,倍率性能优异.此外,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经2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高达94.2%,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

    钠离子电池煤基固体残渣熔融盐多孔碳纳米片电化学性能

    惰性气体对氢气/空气爆轰传播的抑制作用

    雷明川喻健良闫兴清吕先舒...
    4754-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温常压条件下,在内径52 mm的不锈钢管道中开展了惰性气体对氢气/空气(H2/air)爆轰的抑制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当量比(0.6、0.8、1.0、1.2、1.4)和惰性气体种类(CO2、N2、Ar)探讨了三种惰性气体对爆轰火焰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H2/air爆轰通过可燃气与惰性气体分界面后,爆轰波发生解耦,火焰速度大幅度下降.整个速度下降过程分为快速下降、波动缓慢衰减、火焰消失三个阶段.三种惰性气体中CO2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次是Ar和N2.相较比热容差异影响,Ar和N2的分子量差异在爆轰抑制中起到主导性作用.贫燃和富燃条件下爆轰在惰性介质中衰减程度均比化学计量比工况下明显,其中富燃条件下爆轰在惰性介质中的衰减更为明显.

    爆炸安全惰性气体当量比爆轰衰减

    全氟三乙胺热解机理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梁天水王新科刘德智钟委...
    4762-4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氟胺类物质是最有希望作为哈龙替代品的含氮化合物之一,全氟三乙胺作为典型的氟胺类物质具有良好的灭火效果.为研究全氟三乙胺热解机理,在管式加热炉内对全氟三乙胺进行热分解,通过GC-MS分析全氟三乙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解产物,并用Gaussian软件对其热解反应路径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保持停留时间为10 s,全氟三乙胺的初始热解温度为600℃,750℃完全热解,热解产物有C4F9N、C3F7N、C2F6和C3F8,热解温度较低时C4F9N体积分数最大,热解温度较高时C3F7N体积分数最大.在全氟三乙胺热解反应路径计算中,全氟三乙胺分子中的C—C键断裂后存在1条反应路径,可生成实验产物中的C3F8;全氟三乙胺分子的C—N键断裂后存在3条反应路径,可生成实验产物中的C3F7N、C4F9N和C2F6.全氟三乙胺热解后产生的CF3自由基可与H、OH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产生灭火作用.此外,其热解产物C4F9N和C3F7N具有C N双键,更容易与燃烧活泼自由基·OH、·H发生化学作用,对研究全氟三乙胺的灭火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氟三乙胺热解高斯计算反应路径机理

    甲烷/石墨粉与甲烷/煤粉爆炸特性对比研究

    裴蓓徐梦娇韦双明郭佳琪...
    4769-4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20 L球形爆炸系统研究了甲烷/石墨粉和甲烷/煤粉复合体系爆炸特性异同,结果表明:甲烷浓度对甲烷/石墨粉和甲烷/煤粉两相体系的爆炸特性有重要影响,当甲烷的浓度为6%(体积)时,随着石墨粉粒径的增加,甲烷/石墨粉体系的压力曲线由单峰转为双峰,三种粒径的石墨粉(D50:7、18、75μm)浓度分别在60、200、30 g/m3达到爆炸压力最大值0.691、0.657、0.611 MPa;甲烷/煤粉体系则在400 g/m3达到最大值0.724 MPa,高于甲烷/石墨粉体系.当甲烷浓度接近当量比时,三种粒径石墨粉的爆炸压力峰值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石墨粉的粒径越小,甲烷/石墨粉两相体系的爆炸压力峰值越小,甲烷/石墨粉体系在质量浓度为10 g/m3时达到最大值;甲烷/煤粉体系的爆炸压力则在60 g/m3时达到最大值0.776 MPa.甲烷浓度由6%增加至9%时,甲烷/石墨粉和甲烷/煤粉的爆炸火焰由不规则形状转为近似球形发展,火焰表面褶皱消失,同时两相体系的爆燃指数显著增高,当粉尘质量浓度大于30 g/m3时,甲烷/煤粉的爆燃指数大于甲烷/石墨粉体系,这是由于煤粉挥发分含量高,燃烧更为充分,且焦炭参与了爆炸过程;石墨粉本身的挥发分含量低,含碳量远超过煤粉,爆炸中仅有少部分石墨粉参与了爆炸.研究结果将对气粉两相混合物爆炸防治提供指导.

    石墨粉两相体系挥发分爆炸特性

    垂直圆管内掺氢甲烷燃烧不稳定性研究

    吴一温小萍张素梅郭志东...
    4780-4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垂直圆管内掺氢甲烷燃烧的不稳定性,自行搭建了上端为开口下端为闭口的透明圆形燃烧管道(半径r=30 mm,管长L=600 mm),火焰在开口端被点燃,向闭口端传播,在化学当量比条件下,通过改变氢气体积分数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当氢气体积分数γ ≥50%后,火焰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小尺寸胞状结构,并逐渐演变为平滑的弯曲火焰锋面结构,而在γ<50%的工况中没有出现此现象;对初级不稳定性振荡以及次级不稳定性振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火焰表面积的快速变化是形成初级不稳定性振荡的主要原因,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限振幅的声学振荡是次级不稳定性振荡产生的原因;对不同工况反应过程组分流量的敏感性分析可以得出,链式反应R1(H+O2=O+OH)为促进燃烧反应速率的主导链式反应;火焰传播过程中的最大压力出现在次级不稳定性振荡阶段,由于开口声压损失以及开口预混未燃气体损失,最大压力的数值随氢气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

    氢气甲烷不稳定性火焰结构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