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基零维纳米碳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其在能源转换和存储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侯旺君闫翎鹏曹哲勇郑静霞...
    4791-4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储量最丰富的含碳资源,其分子结构与纳米碳材料具有天然的相似性,是优质的纳米碳材料前体.多年来,以煤为前体制备的各种纳米碳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信息、环境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其中,煤基零维纳米碳材料如纳米金刚石、富勒烯、碳纳米洋葱、碳点等,因其具有小的纳米尺寸、大的比表面积、独特的球形结构等,表现出优异的荧光特性、电化学性能以及催化性能等,在能源转化和存储等领域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基于煤炭及其衍生物为前驱体的各类零维纳米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并对其在照明显示、电化学储能、光/电催化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总结,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及其解决策略,最后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这为促进煤炭的高附加值转化和利用以及大规模制备煤基零维纳米碳材料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煤及其衍生物零维纳米碳材料合成能源转换和存储荧光电化学催化

    钠离子电池中关键材料及技术的发展与前景

    宋刘斌王怡萱匡尹杰夏宇博...
    4814-4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钠离子电池因其储量大、成本低和高安全性等优势,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效替代品,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锂资源短缺引发的储能电池发展受限问题.本文对钠离子电池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并精选钠离子电池最新前沿综述,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先进表征技术等,探讨当前钠离子电池的研究热点,为新能源材料领域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钠离子电池前沿进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表征技术

    基于Eyring绝对速率理论的流体混合物黏度推算

    朱晨阳刘向阳何茂刚陈光进...
    4826-4837,封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可同时应用于纯质与混合物高压黏度计算的绝对速率理论模型,基于此前已有的纯质黏度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混合法则,将其扩展至对混合流体的计算当中.为验证模型精度,首先选取了27种纯质流体,通过拟合其黏度数据得到模型参数.随后,对27种二元混合物以及3种三元混合物的黏度进行了计算.其中,对于二元混合物,仍需要引入额外的二元交互参数,可通过拟合混合体系黏度数据得到.结果表明,该黏度模型对所选纯质、二元混合物和三元混合物的黏度均有着较高的计算精度,其相对偏差的平均绝对值分别为1.54%、2.35%和3.86%,最大偏差为8.62%、12.9%和19.7%.最后,将本文模型与自由体积模型进行了比较,其对高黏度和互缔合流体的计算精度均高于后者.

    绝对速率理论混合物高压黏度模型

    CO2-烃类液相混合物比定容热容的实验与模型研究

    高亚慧夏淑倩
    4838-4849,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二氧化碳(CO2)提高原油采收率(CO2-EOR)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充分了解CO2-烃类混合物的热容性质是该项目能够成功实施的基础,但是目前对此性质的研究非常有限.基于绝热量热法,搭建了一个绝热量热计,测量了温度为317.15~353.15 K,压力高达29.49 MPa时,CO2-碳氢化合物(正己烷、正辛烷、十一烷、环己烷、乙苯)二元液相混合物的比定容热容(Cv)数据,共获得335个数据点.此外,采用预测模型(结合热力学关系的PR状态方程)和经验模型计算Cv,计算平均绝对相对偏差(AARD)分别为0.81%~3.66%和小于2.56%.经验模型的形式简单,但PR模型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实验测得的Cv数据以及建立的两种计算模型对CO2-EOR项目的实施至关重要.

    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元混合物比定容热容PR模型经验模型

    五元体系NaBr-KBr-MgBr2-CaBr2-H2O在298.15K下的空间立体相图研究

    彭昌炜桑世华崔瑞芝任红保...
    4850-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开发四川盆地富溴地下卤水资源,对五元体系NaBr-KBr-MgBr2-CaBr2-H2O进行了298.15 K条件下完整的相平衡与相图的研究.根据实验测定的溶解度数据,绘制出了完整的空间立体相图,NaBr·2H2O、MgBr2·6H2O和CaBr2·6H2O三种盐饱和面的干基投影相图,以及相应的含水量图.研究结果表明该五元体系在298.15 K下的空间立体相图中包含有十条单变量曲线、三个共饱点和六个结晶区(KBr结晶区、NaBr结晶区、NaBr·2H2O结晶区、MgBr2·6H2O结晶区、CaBr2·6H2O结晶区、KBr·MgBr2·6H2O结晶区).其中KBr结晶区最大,CaBr2·6H2O结晶区最小,表明在该体系中CaBr2·6H2O的溶解度最大,KBr溶解度最小.

    相图溴化物地下卤水相平衡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二聚体水/醇/氨解机理的理论研究

    罗小松黄金保周梅牟鑫...
    4859-4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M06-2X/6-311G(d)方法,对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二聚体的水/醇/氨解反应机理进行了量子化学理论研究.提出了各种可能的水/醇/氨解反应路径,对各反应的中间体、过渡态及产物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以获得热力学与动力学参数值,分析了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二聚体主链酯键中的酰氧键位置水/醇/氨降解的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水/醇/氨解条件下能够降低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二聚体主链酯键中的酰氧键裂解的反应活化能,使反应更易于进行,水/醇/氨解中主要基元反应步的反应能垒分别约为170.0、155.0和165.0 kJ/mol.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二聚体水解产物主要为对苯二甲酸和1,4-丁二醇,醇解产物主要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和1,4-丁二醇,氨解产物主要为芳香腈和1,4-丁二醇等,其中1,4-丁二醇会进一步降解形成四氢呋喃.在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二聚体水/醇/氨解反应过程中,甲醇介质中的裂解反应优于氨气气氛中的反应、氨气气氛中的反应优于水分子环境中的反应,且反应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其自发性.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二聚体密度泛函理论水解醇解氨解动力学热力学

    双组分大差异颗粒在气固流化床内混合/分离特性

    金伟星闫珺鄂承林范怡平...
    4872-4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考察了FCC催化剂(dp=90μm)和分子筛(dp=1875μm)构成的双组分大差异颗粒体系在流化床内的混合/分离特性.结果表明,在密相床层,随着大颗粒初始比例X0逐渐增加,床层稀密相界面处的单位高度压降逐渐上升.双组分混合颗粒完全流化时密相床层内大颗粒质量分数在径向上总体分布均匀,但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大颗粒在径向上呈现出边壁高中心低的"U"形分布.全床混合均匀性在X0<20.0%时较佳,且均匀性会随着表观气速ug增加和X0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稀相空间,被夹带到稀相空间的大颗粒随着表观气速ug增加逐渐增大,随着X0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X0=68.5%时夹带量最大.稀相空间内大颗粒质量分数在径向上呈"M"形分布,并且随着轴向高度的增加逐渐由"M"形分布转变为倒"U"形分布.基于实验结果,给出了计算完全混合高度和分级效率的经验关联式.

    流化床大差异颗粒颗粒分级多相流混合

    颗粒外掠含不同掺混单元平板的流动换热特性

    田兴张家悦郭志罡杨剑...
    4884-4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板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通过离散元法研究了平面、梯形、椭圆形、梯形+椭圆形和三角形掺混单元对颗粒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研究表明:平面的掺混率几乎为零,梯形掺混单元的掺混率最高.颗粒在绕过除平面外的掺混单元时,温度边界层被破坏,并在掺混单元下游区域重新发展.在掺混单元上游区域,掺混单元对颗粒运动有阻碍作用,阻碍作用越大接触热阻越小.颗粒在梯形掺混单元下游的特征速度最大,入口平均温度最高.梯形掺混单元的掺混效率最高.在掺混单元下游区域,梯形、椭圆形、梯形+椭圆形和三角形掺混单元的传热系数显著大于平面(平均增加41.5%、31.5%、28.9%和25.3%).相比其他掺混单元,颗粒外掠梯形掺混单元的流动换热特性最好.

    颗粒流移动床传热掺混单元离散单元法

    超声波悬浮TBAB溶液液滴表面半笼型水合物生长过程研究

    敬鹏程陈立涛闫传梁姜传祥...
    4893-4902,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超声波悬浮技术将四丁基溴化铵(TBAB)溶液液滴悬浮,观测了不同TBAB质量分数(15%、20%、25%)时的水合物生长过程,并与悬挂液滴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超声波悬浮的液滴处于快速旋转状态,液滴呈扁球状,水合物生长速率较快,但当液滴中含有气泡时生成水合物的诱导时间延长.总结出超声波悬浮状态下TBAB水合物生长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由外而内又可以分为单平顶式、双平顶式和包裹式.建立悬浮液滴和悬挂液滴的传热模型,通过对比发现,超声波可以加快悬浮液滴的传热效率,加速水合物的生成和生长.该实验为观测水合物生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超声波悬浮TBAB溶液水合物结晶传热

    基于流型的R290水平管内流动沸腾压降实验研究

    薛涵文聂峰赵延兴董学强...
    4903-4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丙烷(R290)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自然制冷剂,其两相流动压降特性在换热器设计及制冷系统优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目前对于低质量流率以及低饱和压力条件下的压降分析相对较少,且仅有少数研究结合流型进行分析.因此,开展了R290在内径6 mm的水平光管内压降特性实验研究.在如下实验工况范围内,质量流率70~190 kg·m-2·s-1,热通量10.6~73.0 kW·m-2,饱和压力0.215~0.415 MPa,干度0~1,获取了压降实验数据,并进一步基于实验工况以及流型分析了加速压降、两相摩擦压降的变化趋势.对比了现有的摩擦压降关联式并基于Friedel模型,使用Rev/Rel和液相Froude数Fr表征气液相相互作用,获取了一个新的基于流型的两相摩擦压降关联式.新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R290实验数据,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ARD)为-0.2%,平均绝对相对偏差(AARD)为5.2%,λ30%为97.9%.对比文献中的实验数据,10组数据预测结果的ARD为10.0%,AARD为19.3%,λ30%为80.3%,由此可见新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精度和适用性.

    两相流R290碳氢化合物制冷剂摩擦压降加速压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