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机元素对生物质焦炭-CO2气化反应性的催化/抑制作用研究及模型构建

    宋谦石王潇伟张威汪小憨...
    5240-5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简单碰撞理论,建立了含有无机元素影响的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了七种无机元素含量、催化/抑制能力以及单一无机元素饱和催化倍率对焦炭反应性的影响.实验部分,选取四种生物质样品置于微型流化床反应器中测试了焦炭反应性,并与模型计算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预测焦炭反应性,同时表现出对不同样品的适应性.该模型能够通过输入样品特性参数和反应工况条件实现焦炭反应性的定量预测.该模型的建立表明固体燃料通用气化反应的规律是存在的,可以为进一步阐明气化反应规律提供理论参考.

    生物质气化动力学模型无机元素流化床二氧化碳

    基于ReaxFF-MD和DFT的废旧PP塑料水蒸气气化机理研究

    玄伟伟董彦吾王海轮
    5251-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化技术是处理日益增多的废旧塑料并生产富H2合成气的重要方法.利用ReaxFF-MD与DFT方法相结合研究了聚丙烯(PP)塑料水蒸气气化的反应机理及各产物气的生成路径,进一步探究了温度、水含量对合成气产物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塑料的水蒸气气化前期以解离能较小处的单体连接键断裂形成丙烯(CH3—CH==CH2)单体为主要反应过程.随后,单体继续解离生成更小的C1~C2烃类分子及·H、CH3·等自由基片段.在水蒸气重整反应阶段,H2的生成有多种路径,但由前期含C结构上脱掉的游离·H自由基与H2O的结合是H2的最主要生成路径,占据了H2生成量的70%.同时伴随产生的·OH自由基通过与小分子结合,脱H等过程,是CO的主要生成方式.提高温度和含水量可促进烃类的水蒸气重整反应,从而提高H2和CO合成气产率,但改善效果逐渐减弱.以上结果对于掌握塑料水蒸气反应进程,以及实验参数调整有重要指导意义.

    分子模拟气化废旧塑料合成气化学反应

    富Ca香菇菌渣基生物炭对含磷废水处理性能的研究

    秦坤李佳乐王章鸿张会岩...
    5263-5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寻求食用菌菌渣合理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和开发绿色、高效的除磷吸附剂,以香菇菌渣(mushroom residue,MR)为原料,将其在800、900和1000℃下碳化制备生物炭后用于含磷废水的处理(MR-800C、MR-900C和MR-1000C).理化特性分析显示,该生物炭富含K、Na、Ca和Mg等矿物质,尤其是Ca,其含量高达4328.43~4919.38 mmol/kg.Ca在生物炭中主要以CaCO3的形式存在,随着热解温度升高,部分被分解为CaO.另外,生物炭还具有较高的pHpzc(11.86~12.04)、发达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为167.56~223.80 m2/g)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如C==O、C==C、C—O、Ca—O等).在磷的吸附过程中,生物炭对磷的吸附量服从MR-800C<MR-900C<MR-1000C,且均可被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很好拟合,即该吸附过程为化学作用主导的单层吸附.MR-800C、MR-900C和MR-1000C对磷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04.17、121.95和128.21 mg/g.静电作用、孔填塞、配位作用及CaO所引起的沉淀作用[形成CaHPO4和Ca5(PO4)3(OH)]在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结果表明,食用菌菌渣可被开发作为低廉、高效的除磷吸附材料.

    食用菌菌渣Ca生物炭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