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反应器内连续制备拓扑结构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向亮钟子豪苏远海
    5275-5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复杂拓扑链结构的聚合物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高分子材料的种类与性能,而微反应技术为聚合物拓扑结构的调控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本文首先对拓扑聚合物的结构性能、合成方法及微反应技术的理论基础等背景作简要介绍,然后对微反应技术在聚合物合成领域的应用作系统的阐述,重点集中于连续制备支链型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微反应器操作相对于间歇过程的优势等.进一步地,分析了微反应器合成复杂拓扑结构聚合物的技术难点及改进方案,最后从基础研究、工程放大、产品应用等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微反应器高分子材料拓扑结构动力学聚合

    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负极研究进展

    贾理男杜一博郭邦军张希...
    5289-5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固态锂电池(ASSLBs)比目前的液态锂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是下一代能量存储设备的主要研究方向.相较于其他电解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超高离子电导率、硬度低、易加工、界面接触好等特性,是实现全固态电池最有希望的路线之一.然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与负极的界面问题,如电解质/负极界面的副反应、固-固接触性差以及锂枝晶等是制约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际应用的重要阻碍.本文概述了目前对匹配硫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主流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金属锂、锂合金、含硅负极等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的发展现状、应用优势、界面问题及主流解决策略,并为下一步基于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与界面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硫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合金负极负极/电解质界面

    基于COSMO-RS的离子液体吸收CO的溶剂筛选及H2/CO分离实验

    霍猛彭晓婉赵金马秋伟...
    5305-5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已有的CO吸收方法中,离子液体吸收法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而备受关注.在本研究中,使用COSMO-RS模型以293.15 K下离子液体对CO的选择性和黏度为指标对350种离子液体进行溶剂筛选,分析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构型对CO选择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在实验室合成了离子液体并测定了其黏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随后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质子型离子液体中存在有分子间氢键作用力.使用高压透明蓝宝石釜进行了相平衡实验,测定了溶解度曲线,通过实验分析气液比对分离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93.15 K、2.1 MPa、气液比为77.75条件下,离子液体对CO/H2的分离因子可达到109.29.最后,通过FTIR证明了离子液体的稳定性,这意味着该溶剂在工业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一氧化碳吸收溶剂筛选离子液体氢气提纯

    从催化裂化柴油中分离联苯的溶剂筛选:实验和计算热力学

    高腾飞李国选雷志刚
    5314-5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联苯-正十二烷分离体系,首先采用COSMO-RS模型预测了联苯和正十二烷在不同离子液体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通过溶解能力和选择性两个指标对离子液体的分离性能进行了评估和筛选,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萃取剂.液-液相平衡实验测定了常压、温度为303.2 K条件下,联苯-正十二烷-萃取剂的三元液液相平衡数据.以二甲基亚砜(DMSO)和糠醛为基准萃取剂,评估了[BMIM][BF4]作为萃取剂的分离性能.最后,计算化学理论被用于探究不同萃取剂用于联苯-正十二烷体系的分离机理.C—H…π相互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被认为是萃取剂与联苯之间最主要的相互作用.

    萃取相平衡热力学性质离子液体预测型分子热力学

    印刷板式微通道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理论模型

    余智强吴建泽任亚涛何明键...
    5324-5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亟需研制高效能源设备,微通道换热器以其优良的性能在热管理系统中备受关注.针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理论计算提出了一个计算模型,基于文献建立实验数据库,分别对比分析了10种和6种传热与流动计算关联式,并针对一种换热器结构进行了数值仿真与模型求解.研究得出:采用Stephan等、Sarmiento等提出关联式所得关于传热特性的经验解与实验解的吻合度较好;采用Kim等、Muzychka等提出的关联式所得关于流动特性的经验解与实验解的吻合度较好;对换热单元进行数值仿真和模型计算,数值解与经验解中绝大多数点的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本文提出计算模型在理论求解中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微通道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计算模型数值仿真数值解实验解经验解

    介观尺度下多孔介质内水结冰相界面演化机制研究

    王文松杨英英陈周林杨晴雨...
    5343-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孔介质内水冻结过程的传热传质问题普遍存在于寒区工程、食品冷冻保鲜和建筑、路面冻融破坏等领域.本研究在介观尺度下对多孔介质内水结冰相界面的演化机理进行了实验与模拟研究.首先通过单向冻结实验,研究了孔隙半径500µm微孔道内水冻结过程中相界面及温度场演变规律.然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边界温度、孔隙间距、孔隙结构对相界面演变规律和水冻结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界面相对曲率随孔隙半径减小而减小,在孔道中,相对曲率先减小后增大,使相界面从凹形向凸形变化.孔道内温度随时间下降先快后慢,其速率与温度梯度有关.过冷引起0℃等温线与相界面之间过冷带的形成.孔隙间距越小,孔道内的温度梯度突跃越剧烈,阻碍传热.在本文研究的四种孔隙结构中,圆形直排冻结速率最大.

    介观尺度多孔介质冻结毛细力相界面

    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气-液-固流场中升力模型的影响研究

    李永帅郑毅李岚李新爽...
    5355-5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相法聚乙烯工艺在冷凝模式操作下,液相在床层内部蒸发使流体流型转变为旋转型,升力的影响不可忽略.建立了气-液-固三相流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CFD模型,并探究Saffman-Mei、Legendre-Magnaudet和Moraga三种不同升力模型对聚乙烯流化床反应器多相流体流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升力模型对于流化稳定后床层平均高度、反应器平均温度无明显影响,但在床层不同高度区域内颗粒相分布和低区域内温度分布存在差别.不同粒径固相颗粒在升力的影响下具有不同的流化过程,小粒径颗粒在流化过程中易产生较大的气泡,大粒径颗粒在壁面处的聚集现象更为明显.Saffman-Mei模型使得颗粒沿着壁面以及向较高床层运动更为明显,在低床层趋于温度较低;Saffman-Mei模型和Moraga模型具有相似的液相蒸发速率;Moraga模型的颗粒和气泡运动最为剧烈;Legendre-Magnaudet模型预测的床层压降最为准确,并且流化过程中的相分布和温度分布等更为均匀.

    计算流体力学流化床多相流流体力学升力模型

    干燥剂吸附等温曲线对除湿换热器除湿性能的影响

    杨田雨葛天舒
    5367-5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除湿换热器的吸附式除湿空调系统采用固体干燥剂处理空气中的潜热负荷,可以有效地提高蒸发温度,大大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其中,干燥剂涂层的选择对除湿换热器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而采用现有的实验和模拟方式难以高效筛选适合除湿换热器系统的干燥剂材料.本文从干燥剂的吸附等温曲线出发,讨论了不同类型吸附曲线的干燥剂除湿性能,得出"S"型吸附等温曲线的干燥剂有最佳的除湿能力;对"S"型吸附曲线的阶跃压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确定了在特定工作条件下最佳阶跃压力的计算方法;讨论了通过复合吸湿盐、合成特定孔系结构材料等方式获得具有理想吸附曲线的干燥剂的可行性.

    除湿干燥剂吸附等温曲线空调

    微结构导流作用强化单气泡沸腾的速度/压力场分析

    高翔王逸然关朝阳戈志华...
    5376-5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光滑表面,微柱结构表面可以显著强化核态沸腾,强化机理主要有增大换热面积、增大核化密度、减小气泡脱离直径等,对于微结构内部的导流强化作用鲜有深入研究.利用多相流体积分数三维模型,定义了微结构表面单气泡沸腾重要的几何、时间无量纲参数,通过对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析,讨论了沸腾过程中气泡、微柱与周围液体的相互作用.结果证明:微结构的间隙有利于液体的回流,在气泡底部的气液界面与基底之间建立的流动通道内导流作用明显,液体流速被显著提高,有效促进了气泡脱离,强化了单气泡换热.同时,微结构的导流作用促使在微柱结构底部及侧壁面产生了高压薄液膜;底部的薄液膜具有毛细引流能力,维持了气泡内部微柱根部的液相区域;侧壁面上的薄液膜取代了原来的干烧区域,传热面积增大,换热效率显著提高.

    数值模拟单气泡三维核态沸腾微柱表面微结构导流

    自转式内置转子颗粒污垢抑制特性研究

    谢广烁张斯亮王家瑞肖娟...
    5384-5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热管表面的污垢不仅阻碍热量传递,还会增加流体流动阻力,导致传热管使用寿命缩短和经济损失.通过在传热管内插入转子可有效实现传热强化和在线除垢抑垢,研究了不同流速下自转式内置转子圆管内的流场和颗粒污垢特性,采用多重参考系模型(MRF)模拟转子在不同流速下的转动,基于欧拉-欧拉液固两相流模型加载UDF得到管内的颗粒污垢特性.结果表明,内置转子传热管内呈螺旋流动,周向速度和径向速度提高,从而增强管壁的换热性能.随着流速从0.15 m/s增加到0.35 m/s,自转式内置转子圆管内颗粒稳定沉积率增加了136.5%,且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大;但污垢热阻渐近值减少了48.3%,且达到污垢渐近值所需的时间缩短.在此基础上对比固定转子发现,当流速为0.15~0.25 m/s,转子固定时的污垢热阻更小,而当流速为0.30~0.35 m/s,转子转动时的污垢热阻更小.研究可为内置转子的选型和设计提供参考.

    传热管转子两相流结垢颗粒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