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焦油沥青基碳气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分析

    牛卉芳闫伦靖吕鹏张旭峰...
    5605-5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沥青是由多环芳烃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具有含碳量高的特点,是合成各种功能性碳材料的优质前体之一.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糠醛为交联剂,在硫酸催化作用下反应形成沥青-糠醛凝胶,进而经过常压干燥和碳化处理得到碳气凝胶,探讨了煤焦油沥青与溶剂、交联剂和催化剂的比例对沥青-糠醛凝胶的凝胶化程度以及碳气凝胶微球密度的影响.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碳气凝胶微球的微观结构是由球状颗粒堆积而成;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同步热分析仪(TG)解析了沥青-糠醛凝胶在凝胶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及形成机理;CO2活化后,碳气凝胶微球的孔隙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并保留了球状颗粒的微观形貌,且颗粒形状规整、表面光滑.

    煤焦油沥青交联二氧化碳活化碳气凝胶微球形成机理

    Co-Mn比例调控对LiNi0.8Co0.10-yMn0.05+yAl0.05O2材料性能影响探究

    杨伟王昱杰方凯斌邹汉波...
    5615-5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共沉淀法,以草酸为沉淀剂,过渡金属锰作为钴的替代元素,制备了系列不同钴锰比例的镍钴锰铝锂(LiNi0.8Co0.10-yMn0.05+yAl0.05O2,y=0.01,0.02,0.03,0.04)四元材料,研究锰对钴的逐步取代对镍钴锰铝锂四元材料的性能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y=0.02时的LiNi0.8Co0.08Mn0.07Al0.05O2材料具有最好的形貌、结构发育程度以及电化学性能.钴锰共掺杂对合成的LiNi0.8Co0.10-yMn0.05+yAl0.05O2材料产生了协同作用,且锰掺杂比例低于钴时可以提升材料电化学容量,当锰掺杂比例超过钴时容量开始下降,说明掺杂比例过多的锰对合成的高镍四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升没有助益.

    电化学锂离子电池高镍四元材料合成纳米材料

    K+掺杂尖晶石型(Co0.2Cr0.2Fe0.2Mn0.2Ni0.2)3O4高熵氧化物负极材料制备与储锂性能研究

    王朋朋贾洋刚邵霞程婕...
    5625-5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溶液燃烧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非活性K+掺杂的尖晶石型(KxCoCrFeMnNi)3/(5+x)O4(x=0,0.5,1,1.5)高熵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系统研究了K+掺杂对结构和储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掺杂量的增加,均可制备出具有单一尖晶石结构的纳米晶粉体材料,其中等摩尔K+掺杂的(K1/6Co1/6Cr1/6Fe1/6Mn1/6Ni1/6)3O4高熵氧化物负极材料具有最高的比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K1/6Co1/6Cr1/6Fe1/6Mn1/6Ni1/6)3O4电极在200 mA·g-1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95 mA·h·g-1(首次库仑效率78%);随着循环的进行,可逆比容量先降低后增加,循环150次可逆比容量增加至1505 mA·h·g-1;即使在1000 mA·g-1大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仍具有1402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均高于理论比容量898 mA·h·g-1).低价非活性K+的掺杂由于电荷补偿效应使晶格常数降低,但高构型熵稳定的晶体结构提高了循环稳定性;丰富的表面氧空位、较小的晶粒尺寸和介孔结构,增加了赝电容贡献率和电子/离子传输能力,从而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非活性K+掺杂高熵氧化物尖晶石结构纳米材料电化学动力学

    MOCVD生长InN气相反应路径的量子化学研究

    何晓崐薛园左然
    5638-5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对MOCVD生长InN的气相反应路径进行较全面的计算分析,通过计算不同温度下各反应的Gibbs能差和反应能垒,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确定从TMIn/NH3生长InN的主要气相反应路径.研究发现:当载气为N2时,InN生长的气相反应路径主要为热解路径与加合路径的竞争.在高温(T>873.0 K)时以TMIn的热解为主,在低温(T<602.4 K)时以TMIn与NH3的加合反应为主,在中温(602.4 K<T<873.0 K)时以加合物TMIn:NH3的分解反应为主.当载气为H2时,由于气相热解和表面反应将产生H和NH2自由基,H自由基将加速TMIn的热解,NH2自由基将与TMIn、DMIn等反应生成氨基物DMInNH2.H自由基还会与氨基物反应,在高温衬底附近生成InNH2,从而使表面反应前体由传统的MMIn和In变为InNH2.研究结果给出了InN MOCVD气相反应路径与温度的定量关系,以及H和NH2自由基的参与引起的新的气相反应路径.

    密度泛函InN气相反应MOCVD自由基

    利用激光诱导石墨烯实现高效太阳能界面蒸发

    陈雪梅王彤高玉箔彭鼎程...
    5648-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石墨烯制备方法过程复杂且环境严苛,本文使用激光诱导法制备石墨烯,并探索其在太阳能界面蒸发领域的应用.以商业隔热软木板(ICB板)为基底,在其表面通过激光刻蚀诱导生成石墨烯(laser-induced graphene,LIG)作为光热膜(ICB-LIG膜),辅以隔热装置和水输送通道,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太阳能蒸发器.蒸发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太阳能蒸发器能够在1个标准太阳光照射下实现高达1.33 kg·m-2·h-1的蒸发速率,相应的光热转化效率为86.0%.此外,该太阳能蒸发器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在7次循环实验中蒸发速率仅下降3.0%.

    太阳能蒸发光热膜激光诱导石墨烯隔热水输送结晶

    聚乙二醇高导热定形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崔雯琦杨曙光李红周罗富彬...
    5660-5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聚乙二醇为相变组分,以氮化硼为导热填料,通过两步法络合聚丙烯酸制备了具有相变稳定性的高导热相变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片状氮化硼以及片状/球形混杂填充对复合材料导热以及相变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相变复合材料的定形机理.结果表明,由于紧密的堆砌结构,片状氮化硼能够有效提升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填充60%(质量)的片状氮化硼时,热导率最高达到6.437 W/(m·K).在混杂填充时,球形氮化硼与片状氮化硼的质量比为1:3以及1:6时,可以更加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热储存实验显示,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存储能力.此外,由于聚丙烯酸与聚乙二醇形成氢键的络合以及氮化硼的片状物理阻隔作用,复合材料在高温加热条件下具有优异的相变稳定性.

    复合材料相变聚合物热传导氮化硼

    点火延迟时间对CO2-超细水雾的抑爆特性影响

    裴蓓康亚祥余明高郭佳琪...
    5672-5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 L球爆炸实验平台,系统研究了不同点火延迟时间对CO2-超细水雾抑制瓦斯/煤尘爆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单一抑爆,在CO2-超细水雾作用下,随着点火延迟时间延长和水雾浓度增大,瓦斯/煤尘爆炸强度削弱,火焰传播速度降低,火焰亮度降低且出现下沉现象,火焰内部煤尘粒子运动状态由向心运动向旋转运动转换.10%CO2、306 g/m3超细水雾时,在1500 ms点火延迟时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压力上升速率比无水雾时分别降低了6.79%和16.14%,最大爆炸压力来临时间延长了24.47%;10%CO2、204 g/m3超细水雾下,在2000 ms点火延迟时的最大爆炸压力和火焰平均速度比1000 ms点火延迟时分别降低了5.22%和37.5%,最大爆炸压力来临时间延长24.66%.研究结果为气液两相抑爆剂抑制瓦斯/煤尘爆炸控制参数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指导.

    点火延迟时间CO2超细水雾瓦斯/煤尘抑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