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的构建与初步应用

    唐伟强谢鹏徐小飞赵双良...
    633-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和转化率是发展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大部分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发生,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过程甚至反应机理都有重要的影响.溶剂效应对化学反应影响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综述了近年来发展的理论模型及最近本课题组提出的反应密度泛函理论,分别介绍了反应密度泛函理论在水相、有机相、界面体系和限域体系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反应溶剂结构对化学反应自由能分布的影响,总结了溶剂效应的影响机制,最后展望了自洽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的构建、反应-扩散耦合研究、聚合物反应密度泛函理论及反应密度泛函理论在反应溶剂筛选、界面反应和电解液设计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化学反应密度泛函理论溶剂热力学

    可逆失活自由基界面聚合

    赵玉海罗英武
    653-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界面聚合通常指限定在液-液或液-固界面上进行的聚合反应,散见于少数高活性的缩聚反应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RAFT聚合、ATRP等为代表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reversible deactivation radical polymerization,RDRP)因其兼具传统自由基聚合和活性阴离子聚合的优点,广泛用于聚合物链结构的可控制备.另一方面,RDRP已被用于构建更为普适的界面聚合反应,基于RDRP的界面聚合已发展成为一种可控制备具有精准纳米结构的功能性聚合物产品的新方法.本文以RAFT液-液界面聚合为主,阐述了RAFT法和ATRP法在液-液界面、液-固界面进行"活性"聚合的反应机理,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活性"界面聚合在构建纳米(中空)胶囊、纳米界面工程与纳米分散以及纳米聚合物刷表面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

    界面聚合纳米结构纳米胶囊界面工程聚合物刷

    水性超疏水涂层的制备、调控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汪怀远林丹张曦光袁思成...
    669-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要求,以水替代有机挥发性溶剂的新型水性超疏水涂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是水性涂料的分散性及涂层的疏水稳定性、涂层性能等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介绍了水性超疏水涂层制备方法的发展现状,针对水性超疏水涂层力学耐久性能差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例如制备内外一致的一体化复合结构,加强涂层内界面相互作用,交联作用或设计自修复水性超疏水涂层等.此外,还对水性超疏水涂层在油水分离、防结冰、自清洁等领域的进展进行阐述,并探讨了水性超疏水涂层的规模化制备、涂层力学性能的强化和耐久性研究将成为主要探索方向,只有夯实水性超疏水涂层的基础研究,工业应用才能突破.

    水性超疏水涂层制备表面界面调控力学性能

    金属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在电子材料中的应用

    刘庆戴小凤张腾施洪斌...
    681-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子器件向集成化、柔性化的发展,传统锡铅焊料、氧化铟锡薄膜等电子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导电、导热、柔性等性能的要求.金属纳米线具备优异的光电性能和独特的一维结构,以其为关键成分的新材料成为传统电子材料最具潜力的替代品.金属纳米线产业链的发展涉及原料、设备、工艺与应用多方面,但关键技术在于金属纳米线的大规模、低成本、绿色高效制备.综述了近年来金属纳米线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模板法、溶剂热法以及多元醇法,并对金属纳米线在导电胶、透明导电薄膜、热界面材料等电子材料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了概述.

    金属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导电胶热界面材料电子材料制备纳米材料

    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家赫原野王明王志...
    709-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其大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规则可调的孔径结构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该材料较差的热塑性和力学性能限制了其可加工性,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应用.为解决此问题,研究者们将聚合物作为多孔材料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合成了一种三维且高度多孔的材料——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polymer-metal-organic frameworks,polyMOFs).此材料兼具MOFs出色的性能与聚合物的可加工性,在气体分离、生物医用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polyMOFs的三种合成方法,包括合成后聚合、单晶到单晶转换和直接合成法,介绍了三种方法的特点与不足,并展望了未来polyMOFs的发展方向.

    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合成后聚合单晶到单晶转换直接合成

    耐溶剂复合纳滤膜的研究进展

    何鹏鹏赵颂毛晨岳王志...
    727-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耐溶剂纳滤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用于有机混合物的分离.商品耐溶剂纳滤膜大多是采用相转化法制备的整体皮层非对称膜,膜皮层较厚,通量较低.耐溶剂复合纳滤膜由基膜和分离层组成,具有薄皮层、高溶剂通量和高溶质截留率的优点.耐溶剂复合纳滤膜的制备与改性也因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界面聚合、表面涂覆、层层自组装、原位生长、有机-无机杂化和表面改性六个方面介绍耐溶剂复合纳滤膜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耐溶剂纳滤界面聚合表面涂覆层层自组装原位生长有机-无机杂化表面

    硫化氢深度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于涛王运东刘作华马建修...
    748-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硫化氢(H2S)日益成为制约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在较低的浓度下仍会破坏环境、腐蚀设备.如何能将含硫气体清洁、高效、深度脱除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吸附法脱硫以其脱硫程度高、高效环保、操作简单和吸附剂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研制一种选择性好、吸附容量大、性能稳定、再生性好的吸附剂是吸附法脱硫的关键.本文以深度脱除H2S为目标,综述了碳基材料、多孔金属氧化物、沸石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几种不同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深度脱硫今后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

    脱硫H2S吸附剂吸附气体净化分离

    连续微反应加氢技术在脱保护反应中的应用

    娄锋炎尹佳滨段笑南王祁宁...
    761-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与脱保护是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领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有机合成策略.常用的保护基主要有苄基与苄氧羰基,通常可利用催化加氢法将其脱除.采用高压加氢间歇釜工艺存在气液传质效率低,操作安全性差,氢解效率低等问题.采用连续微反应加氢技术进行非均相催化加氢脱保护,可以利用其较高的气液传质效率和平推流特性实现高选择性脱保护,并显著缩短反应时间.本文阐述了连续微反应加氢技术在脱保护反应中的优点及其在药物中间体合成中的实际应用,并介绍了催化剂与溶剂对脱保护反应的影响.最后对连续微反应加氢技术在脱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连续流多相反应脱保护加氢微反应器

    微通道内非牛顿流体中液滴生成机理研究进展

    刘西洋付涛涛朱春英马友光...
    772-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流体技术良好的可控性为制备均一可控的微液滴提供了新的途径,而非牛顿流体因广泛的应用而受到关注.综述了近年来剪切变稀和黏弹性两类典型非牛顿流体中液滴生成机理的研究进展.围绕流动聚焦型和T型微通道两种典型微通道构型,介绍了非牛顿流体分别作为分散相和连续相时液滴生成过程的界面演化动力学,并与牛顿流体液滴生成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剪切变稀特性和弹性对主液滴和卫星液滴生成的影响.展望了非牛顿流体液滴生成过程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进一步的模拟和实验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微通道液滴非牛顿流体弹性剪切变稀

    微通道内表面活性剂与界面传递现象研究进展

    刘浪宇朱春英马友光付涛涛...
    783-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面活性剂在微流体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伴随动态界面传递现象.综述了微通道内含表面活性剂的多相流研究进展,剖析了液滴尺寸、液体流变性、压力降与微流体中动态界面张力的关系.总结了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界面传递现象,如气泡及液滴的生成、运动、形变、破裂和聚并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微流体中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动力学,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表面活性剂微流体学界面动力学传递现象多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