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停留时间分布的缠绕管内二次流研究

    黄正梁王超郭燕妮杨遥...
    92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缠绕管内二次流能够显著强化管内传质、传热性能.通过测量缠绕管内液体的停留时间分布,利用无量纲方差σ2表征二次流强度,研究了缠绕直径、缠绕角度、缠绕管管径等结构参数对二次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径向流动未达到极限迁移距离的缠绕管中,随着液体Reynolds数Re的增大,σ2先减小后增大,对应缠绕管内依次出现的湍流作用区和二次流作用区;在径向流动达到极限迁移距离的缠绕管中,随着Re的增大,σ2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平稳,对应缠绕管内依次出现的湍流作用区、二次流作用区和二次流极限区.从湍流作用区转变为二次流作用区的临界Reynolds数ReS随缠绕管缠绕直径和管径的减小而减小,缠绕角度对ReS的影响较小.

    缠绕管停留时间分布二次流实验表征测量流体力学传热

    T型微通道内浆料体系中气泡生成行为与尺寸预测

    陈祯刘静朱春英付涛涛...
    928-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研究了T型微通道内浆料中气泡的生成过程和尺寸.聚丙乙烯微球浆料和N2分别为连续相和分散相.气泡的生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膨胀阶段、挤压阶段和快速夹断阶段.随着浆料浓度的增大,膨胀阶段时长几乎没有变化,挤压阶段显著缩短,而快速夹断阶段略有缩短.在膨胀阶段和快速夹断阶段,气泡颈部宽度与无量纲剩余时间均呈幂率关系,而挤压阶段气泡颈部宽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考察了浆料浓度、气相和浆料流量对气泡生成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泡尺寸随气相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液相流量和浆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微流控T型通道气泡生成浆料

    微通道反应器的一维放大及气液传质特性

    王冠球林冠屹朱春英付涛涛...
    937-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通道反应器能有效增强气液间传质,但处理能力受限.为了提高微通道的处理量,对微通道反应器的一维放大及气-液传质特性进行了研究.以乙醇胺(MEA)和甲基二乙醇胺(MDEA)混合水溶液吸收CO2为研究物系,在通道深度恒定时,考察了微通道宽度、气液流速对传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传质系数和体积传质系数均随通道宽度先增大后缓慢减小,在通道宽度为1000μm时达到最大值.比表面积随通道宽度的增大而降低.因此,合理增大微通道宽度,可在提高处理能力的同时,仍然保持良好的传质特性.

    微通道反应器二氧化碳气液传质一维放大传质系数

    倾斜内螺纹管中亚临界及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研究

    张鑫刘朝晖毕勤成吕海财...
    945-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超(超)临界锅炉机组内螺纹管水冷壁的传热特性,在倾角5°~90°的ϕ35 mm×7.75 mm倾斜上升内螺纹管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压力15~28 MPa,质量流速600~1000 kg·m-2·s-1,热通量300~500 kW·m-2.实验对比了内螺纹管与ϕ25 mm×3 mm光管的壁温特性;讨论了倾斜角度、质量流速和压力的变化对内螺纹管中亚临界、近临界和超临界水传热的影响;拟合了不同倾斜角度下超临界水的传热关联式.结果表明:所用内螺纹管有明显的推迟传热恶化、强化传热的性能;不同倾斜角度的内螺纹管传热特性存在差异;亚临界压力下质量流速对气液两相区传热系数影响很小,近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随质量流速的增加,整体上传热系数增大;压力为15 MPa时的传热系数最大.超临界压力下,随压力的增大,大比热容区的传热系数减小.

    内螺纹管传热倾斜角度质量流速压力超临界水两相流

    泡沫金属复合PCM微结构传热储热过程模拟

    徐祥贵王丽琼王君雷王燕...
    956-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石蜡作为相变材料(PCM),采用六面通圆孔三维结构模型,对泡沫金属复合PCM内相变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材料(Cu、Al、Ni、Fe)泡沫金属孔密度和孔隙率对复合PCM传热和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沫金属复合PCM传热过程受热传导和自然对流作用综合影响;随孔密度增加,复合PCM完全熔化时间缩短幅度逐渐减小,且泡沫金属热导率越高,孔密度对传热速率影响越大;泡沫金属复合PCM内存在非热平衡现象,孔密度和孔隙率增加均可减小最大平均温差,但对最终平衡时间的影响却截然不同;此外,泡沫金属复合PCM单位质量储热密度随孔隙率增大而增大,相比泡沫Cu、Ni、Fe复合PCM,泡沫Al复合PCM的单位质量储热密度较大,增加速率也较大.

    泡沫金属复合材料相变微结构传热储热数值模拟

    内循环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生物降解苯酚废水过程的计算传质学模拟研究

    张超刘有智焦纬洲张巧玲...
    965-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计算传质学方法对内循环气升式环流反应器(ILALR)内生物降解苯酚废水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欧拉多相流模型结合RNG k-ε湍流模型对ILALR中气-液两相流动过程进行模拟,采用气泡群平衡模型(PBM)对反应器内气泡的尺寸分布进行预测.利用近年来提出的计算传质学-c2-εc模型对湍流扩散系数进行计算,从而摆脱了传统需要预估湍流Schmidt数的经验方法.模拟得到的液相苯酚和菌体浓度与实验测量值吻合良好,从而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ILALR内湍流传质过程中湍流扩散系数及湍流Schmidt数并非常数,因此基于传递相似性假设得到的湍流Schmidt数经验模型不适用于ILALR内湍流传质过程的模拟.模拟得到的ILALR中液相剪应力随表观气速的增大而增大,局部最大值出现在导流筒的上部.

    内循环气升式环流反应器传质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扩散系数降解

    半间歇釜式反应器安全高效操作的数值优化策略

    鲁秋实叶光华周兴贵
    975-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间歇釜式反应器内物料积累过多且反应放热过快时,容易引发热失控风险,造成化工安全事故.设计较优的加料操作,既可以避免热失控风险,又可以缩短操作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针对半间歇釜式反应器,以乙酸酐水解为模型反应,基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安全高效加料操作的数值优化策略.在该策略中,首先确定不同加料方式(如一段、二段和三段加料)下的安全操作温度区间,然后在该温度区间内寻找最短操作周期对应的操作温度,该温度即为最佳的加料操作温度.优化结果表明三段加料的安全操作温度区间和最佳操作温度分别比一段加料宽60.9%和低1.9 K,六段加料已经基本可以实现操作周期最短,增加操作压力也有利于缩短操作周期.

    半间歇釜式反应器热失控安全数值优化乙酸酐水解

    微反应器内红色基KD重氮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王法军黄晋培徐建鸿
    984-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氮化反应是合成重氮盐中间体的传统方法,重氮盐中间体因其巨大的合成潜力,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药、染颜料工业等精细化工领域.首先,利用重氮盐中间体的偶合反应以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了重氮盐中间体的定量方法,并且建立了用于红色基KD重氮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的微反应器系统.在红色基KD低浓度以及远过量的盐酸浓度条件下,确定了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得到了反应的指前因子为1.57×1014 L/(mol·s),活化能为72.88 kJ/mol.在实验研究范围内建立了表观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且通过验证实验表明,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微反应器微尺度反应动力学重氮化反应偶合反应偶氮染料

    焙烧气氛和孔结构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隋宝宽施尧林见阳刘文洁...
    993-1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饱和浸渍法、在不同焙烧气氛(空气、氮气、水蒸气)下制备了三种加氢脱金属Mo-Ni催化剂,并考察了焙烧气氛对催化剂脱金属、脱硫和脱残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焙烧气氛对加氢脱金属反应的活性影响不大,而空气气氛下焙烧的催化剂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加氢脱硫和脱残碳活性.进一步考察了氧化铝孔结构对催化剂加氢脱金属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发现最可几孔径为22 nm的催化剂更有利于加氢脱金属过程的反应-扩散平衡,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加氢脱金属性能.

    脱金属催化剂加氢焙烧气氛孔结构扩散模拟

    微反应器内丁基橡胶溶液法制备体系的反应特性研究

    何宇航刘晴捷吕阳成
    1001-1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微反应器内丁基橡胶溶液法制备体系的反应规律.结果表明以H2O为质子源、EtAlCl2为共引发剂时,控制反应温度为-60℃、水含量在0(control)到0.27 mmol/L之间,可在分钟级时间内高转化率地得到数均分子量高于300000的聚异丁烯产品,此时链转移得到有效抑制,强化反应物料的初始混合对提升产品质量有利;引入异戊二烯会显著降低产物分子量和转化速度,可以通过使用酸性更弱的Et2AlCl代替EtAlCl2来稳定碳阳离子,抑制链转移,在-60℃下得到数均分子量接近150000的共聚产物,但反应速度缓慢,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控制反应体系中的水含量来强化该过程.

    丁基橡胶溶液聚合微反应器阳离子聚合制备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