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盐湖锂资源分离提取进展

    蒋晨啸陈秉伦张东钰葛亮...
    481-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及其化合物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储能电池、精细化工、原子能热核聚变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中国是锂资源消耗与生产大国,但我国锂消费量对外依存度达70%以上,同时我国锂资源主要储存在西部地区的盐湖卤水中,低锂浓度、高镁锂比的问题提升了盐湖提锂的难度.针对我国盐湖提锂现存的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盐湖锂资源分离提取常见的传统方法,并重点阐述了新型膜分离材料及新型膜分离过程在盐湖卤水高效提锂方面的重要进展,特别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盐湖提锂应用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分离选择性盐湖

    钙钛矿催化剂在生物质热化学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董晓珊李健颜蓓蓓陈冠益...
    504-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钙钛矿催化剂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离子迁移率、热稳定性和较低的生产成本,使得其在生物质热化学利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重整制氢和生物质下游产物化学合成等应用场景,重点阐述并总结了钙钛矿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机制.聚焦于金属阳离子的催化作用和晶格氧的氧化还原作用,从A/B位离子取代、空间结构改变等方面总结了钙钛矿催化剂的优化设计方法.为钙钛矿催化剂在生物质热化学利用领域的应用与优化指明了方向.

    生物质钙钛矿催化晶格氧离子取代优化

    胞内生物传感器提高微生物细胞工厂的精细调控

    孙怡张腾吕波李春...
    52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倡导化合物绿色制造的背景下,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新化合物或提高化合物的产量是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目标化合物的低产是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的常见问题.解决这个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微生物细胞中设计生物传感器来监测和调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详细介绍了胞内生物传感器的种类和作用机制,重点阐释了生物传感器如何与微生物细胞工厂中产物合成途径设计相结合,从而提高细胞工厂的精细调控和目标产物的合成能力.最后还讨论了目前胞内生物传感器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胞内生物传感器微生物细胞工厂精细调控绿色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学

    脉动热管强化传热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赵佳腾吴晨辉戴宇成饶中浩...
    53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脉动热管作为一种新型热管技术,由于其结构简单、传热性能好以及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在热管理、太阳能集热、余热回收等热传输领域都极具应用潜力.高热通量器件、热能的利用和回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传热装置的传热性能和工况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强化内部两相流传热以及适应不同工况,结构多样的新型脉动热管应运而生.针对新结构脉动热管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强化传热性能的内部结构优化、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外部新结构及新结构脉动热管的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后续的研究应该在明晰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设计出通用性的新结构脉动热管.

    脉动热管新结构优化两相流传热

    丁烯基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和改造策略

    王靖楠庞建秦磊郭超...
    56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烯基多杀菌素(butenyl-spinosyn)是一种由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产生的杀虫剂,兼具生物农药的安全性和化学农药的速效性.当前,野生型须糖多孢菌合成丁烯基多杀菌素效率低,达不到工业生产要求,获得高产菌株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关于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相关研究较少,由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产生的多杀菌素是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结构类似物,具有相似的生物合成途径,本文介绍了两者的基本特性,借鉴多杀菌素的研究经验总结了丁烯基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已有及可用的选育和改造策略,包括传统的理化诱变方法以及代谢流调控、途径基因调控、转录调控、异源表达等更加精准的基因工程方法,以期为后续丁烯基多杀菌素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丁烯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须糖多孢菌诱变选育基因工程

    以[Li(TX-7)]SCN/H2O为工质对的第二类热泵特性研究

    许昊陈伟李邹路
    57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静态法测量了[Li(TX-7)]SCN/H2O溶液在283.15~443.15 K温度条件下的饱和蒸气压,通过差式扫描量热法测量了离子液体[Li(TX-7)]SCN在温度T=73.15~423.15 K条件下的比热容,并建立了经验关联式,通过Wilson模型对[Li(TX-7)]SCN/H2O溶液组分活度系数的关联预测了其过量焓,并通过预测值计算了二元溶液的比焓,建立了[Li(TX-7)]SCN/H2O的热力学模型.基于实验数据与热力学模型对以[Li(TX-7)]SCN/H2O为工质对的第二类热泵的理论循环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各部件不同工作温度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并与其他吸收式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比对.[Li(TX-7)]SCN/H2O系统的性能优于LiBr/H2O系统,适用于发生温度和蒸发温度较低的工况.

    离子液体气液相平衡比热容过量焓循环特性仿真

    煤沥青球气固流化磨损特性实验研究

    周楠王簪邵应娟钟文琪...
    587-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体颗粒的流化磨损是流态化技术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气固流动过程中颗粒的磨损特性以及两种磨损机制的研究,对流态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煤沥青球设计可视化冷态流化实验系统,研究表观气速、初始粒径和高径比对颗粒流化磨损行为的影响,探讨颗粒流化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经过流化磨损后,仍在初始粒径范围内的煤沥青颗粒球形度增加,表面更光滑;流化磨损过程受到体相断裂和表面剥层两种磨损机制的共同作用:高速磨损阶段由表面剥层主导,低速磨损阶段表面剥层和体相断裂同时存在,稳态阶段再次由表面剥层主导;提高表观气速和高径比、降低初始粒径均会加剧流化磨损过程,流化数从2.7增加到3.9,体相断裂和表面剥层程度分别增加了3.6%和1.4%.

    煤沥青球流态化磨损磨损机制表面剥层体相断裂动态学

    低质量流率蒸汽真空水平管内凝结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谷雨龚路远郭亚丽沈胜强...
    595-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换热长度为3.4 m、内径为38 mm的真空水平管内的蒸汽凝结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蒸汽质量流率小于9 kg/(m2·s),蒸汽饱和温度为50、60和70℃,换热温差为3~7℃时对凝结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分层流动冷凝换热机理分析,建立了热分区角计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热分区角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传热温差的增大而增大;饱和温度对管内凝结的局部传热系数和热分区角影响较小.通过以热分区角为分区界限,建立了局部传热系数经验关联式,在预测实验工况下,对于管顶部膜状冷凝区,预测精度在±25%以内;对于管底部冷凝液对流换热区,预测精度在+25%~-35%.

    冷凝传热系数水平管

    同轴四通道喷嘴气流式雾化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徐祖良汪宇昊赵辉周骛...
    604-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新型同轴四通道喷嘴——由内到外采用气-液-气-液设置,最外环液体可以将合成气和氧气隔离,大幅降低喷嘴出口温度,可望延长气化炉中喷嘴使用寿命.为研究喷嘴雾化效果的影响因素,以水和空气为介质,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同轴四通道喷嘴的气流式雾化液滴索特平均直径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对雾化效果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通道三、通道四、通道二和通道一;增大通道二、四液量分配比可以降低雾化粒径;增大外环液膜厚度会增大雾化粒径;通道一、三气量分配比对雾化颗粒的影响是非单调性的,雾化粒径先增大后减小.基于实验结果进行数值分析,拟合获得了同轴四通道喷嘴雾化液滴粒径关系式.

    同轴四通道喷嘴多相流雾化流体动力学数值分析

    含油R32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测试及关联式开发

    李广庄大伟谢丽懿丁国良...
    612-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R32作为低温室效应制冷剂得到广泛应用,空调器中循环的介质是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物,掌握R32-润滑油混合物的流动沸腾特性是R32空调器优化设计的关键.本文的目的是参照空调器实际运行工况,测试R32-润滑油混合物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开发传热系数关联式.新搭建了具有防爆功能的R32-润滑油混合物管内换热性能测试台,采用换热管为7 mm铜管,测试的质流密度200~400 kg/(m2·s)、干度0.2~0.7、油浓度0~5%.实验结果表明,R32-润滑油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系数随质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低干度下传热系数随油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高干度下随油浓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并于3%油浓度处取得最大值.基于混合物物性与流型开发了传热系数关联式,预测值与85%的实验数据的误差在±20%内.

    R32润滑油流动蒸发传热关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