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技术综述:研究进展与未来挑战

    王祺房阔贺聪慧王凯军...
    975-989,封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碳中和的提出,污水资源化和能源回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电容去离子(CDI)这一新型电化学技术,以节能、无污染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FCDI)技术是在CDI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离子交换膜及流动电极的新型电化学吸附方法,在保持节能的同时,能够实现连续运行从而不间断地产水.本文重点关注FCDI技术的原理、设计、操作模式、考察指标及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污水处理、能源回收及其他新兴应用),全面概述了这项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前景.此外,还介绍了FCDI系统中常用性能评价指标,以便不同系统、不同条件之间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FCDI技术在未来全面应用中的主要挑战.

    吸附电化学电吸附技术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研究进展环境应用废水

    核壳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CO/CO2热催化加氢中的应用

    金科王晨光马隆龙张琦...
    990-1007,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多种包覆方法制备的核壳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于单一材料的性能,其独特的核壳结构可产生出色的协同作用和新特性,现在已经广泛用于催化、吸附、储能与转化、药物传递和光学等领域.在CO/CO2热催化加氢反应过程中,壳层包覆可对核体粒子表面进行修饰,如改变核体的表面电荷、官能团和反应特性等,从而提高核体的稳定性与分散性.核壳催化剂可形成封闭的内部微环境以富集反应物,提高反应速率和催化活性.部分核壳催化剂甚至还能实现接力催化,并提高体系内的能量利用率.主要介绍了核壳纳米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不同类型壳层包覆的核壳催化剂在CO/CO2热催化加氢中的应用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核壳催化剂COCO2费托合成加氢

    电催化分解氨制氢研究进展

    王中华郑淞生姚育栋陈日懿...
    1008-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能作为一种理想的能源载体之一,近些年来受制于储存和运输的难题并未大规模发展.但随着电催化技术的成熟,在温和条件下,通过电催化分解含氢介质的制氢路线或将具备规模化开发清洁能源的潜力.氨(NH3)具有高储氢密度(17.6%,质量分数)、运输便利、无碳等优点,被认为是合适的储氢介质之一.电催化分解氨的过程主要包括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和氨氧化反应(ammonia oxidation reaction,AOR).重点综述了阳极电催化分解氨的反应机理及AOR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对氨氧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可为开发具有更高活性、稳定性的AOR催化剂和"以氨制储氢"的发展路线提供思路和指导.

    电催化氨氧化反应机理催化剂制氢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接枝改性纳米纤维素及其功能化应用

    许超群俞娟范一民王基夫...
    1022-1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纤维素不仅具有天然纤维素的基本结构和特性,还具有纳米粒子的独特性能,使其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纳米纤维素表面存在丰富的羟基,导致表面化学性质单一,需要对其进行化学改性拓宽应用领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能够对纳米纤维素表面进行接枝改性,从而赋予纳米纤维素多样化的功能特性,是纳米纤维素高值化应用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总结了传统ATRP法以及四种新型ATRP法在纳米纤维素表面接枝改性中的应用进展;随后介绍了ATRP法在纳米纤维素端基接枝改性中的应用进展;然后分别介绍了ATRP改性的纳米纤维素接枝共聚物在纳米复合增强、智能响应、环保和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最后总结了ATRP法改性纳米纤维素存在的难点,并展望了未来ATRP法在纳米纤维素接枝改性领域的发展趋势.

    纳米纤维素接枝改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纳米材料

    基于COSMO-SAC模型研究离子液体对氨水溶液汽液平衡的影响

    李明宴李进龙彭昌军刘洪来...
    1044-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COSMO-SAC模型研究了不同离子液体存在下氨水溶液的汽液相平衡,探讨了离子液体的亲水性、酸碱性、阴阳离子种类以及功能基团修饰等对氨的相对挥发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离子液体均会影响氨水系统的汽液相平衡.一般地,如果水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能高于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离子液体将有利于氨的逸出.当阴离子亲水性和形成氢键的能力越强,或者水与阴离子相互作用能越强,或者氨与阳离子相互作用能越弱,则离子液体越能促进氨水分离.水/离子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与氨/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差值越大,离子液体越能提高氨的相对挥发度.当水与离子液体相互作用能低于氨与水的相互作用能时,离子液体也能促进低浓度下的氨水分离.阴离子要比阳离子更能影响氨的相对挥发度,其中氯离子([Cl]−)、醋酸根离子([Ac]−)型离子液体对促进氨水分离的效果更佳.对于甲基咪唑类阳离子([Cnmim]+,n=2、4、6、8),烷基链越长,越不利于氨的分离,但在[C2mim]+上嫁接胺基(—NH2)将会改善低浓度下氨水的分离效果.

    离子液体COSMO-SAC氨气汽液平衡模拟

    R410A制冷剂在润滑油中的动态析出特性的研究

    高欢丁国良周发贤庄大伟...
    1054-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冷系统中的有效充注量的计算依赖于制冷剂在润滑油中的动态析出特性.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研究制冷剂在润滑油中析出时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并建立预测制冷剂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实验方面,采用了外压骤降时制冷剂会析出的原理,搭建了动态溶析实验台,通过测量溶液折射率得到了R410A制冷剂在POE68润滑油中析出时质量分数的实时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骤降,制冷剂几乎同步析出,质量分数呈现急速下降、缓慢下降并最后稳定的动态变化趋势;随着压降幅度的增大,制冷剂最大析出速率增大,质量分数每秒最大下降16.4%,制冷剂质量分数稳定的时间变短,最短仅有4 s.建模方面,基于一维质量扩散原理,开发了能够预测制冷剂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析出模型.模型结果表明,质量分数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5%,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

    二元混合物析出实验动态建模汽液平衡

    R32+R1234yf+R1234ze(E)混合制冷剂气液相平衡实验研究

    孙裕坤杨焘吴江涛
    1063-1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液相循环法搭建的气液相平衡实验装置,在263.15~323.15 K温度范围内,实验测量了R32+R1234yf和R1234yf+R1234ze(E)二元混合物以及R32+R1234yf+R1234ze(E)三元混合物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利用PRSV状态方程结合WS混合法则和NRTL活度系数模型进行关联拟合,获得二元混合工质的交互参数,并在其基础上预测了三元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性质.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二元体系R32+R1234yf和R1234yf+R1234ze(E)的压力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71%和0.20%,气相摩尔分数平均绝对偏差均约为0.0016,三元体系R32+R1234yf+R1234ze(E)的压力平均绝对偏差为0.82%,系统组分R32和R1234yf的气相摩尔分数平均绝对偏差均约为0.007.

    混合制冷剂气液相平衡实验测量方程拟合

    超临界二氧化碳垂直管内传热恶化数值模拟研究

    汪森林李照志邵应娟钟文琪...
    1072-1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系统中,炉膛内水冷壁管内S-CO2传热恶化行为,对该系统的设计建造与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建立S-CO2垂直上升管流动传热过程数值模型,开展S-CO2在垂直上升管流动及传热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压力、质量流量、热通量和管径以及由物性变化引起的浮升力效应与流动加速效应等因素对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垂直上升管内加热条件下的S-CO2,提高其压力与质量流量有利于降低传热恶化程度.而提高热通量与管径则会加剧传热恶化.此外,在S-CO2垂直上升管内,存在明显的浮升力效应,导致发生传热恶化现象,而流动加速效应对传热的影响可以忽略.最后,在内径为4~10 mm、压力为11.07~22.14 MPa、质量流量为0~1200 kg/(m2·s)、热通量为0~200 kW/m2的宽范围工况下,建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DNN),提出了临界热通量预测关联式,其预测精度可提升至94.96%.

    超临界二氧化碳垂直管流动传热恶化预测关联式

    蜂窝状水凝胶吸附床传热传质特性数值模拟及验证

    钟国栋邓超和王洋王佳韵...
    1083-1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PAM-LiCl水凝胶复合吸附剂进行了吸附特性实验研究,基于D-A方程拟合其特性曲线,建立了该凝胶蜂窝吸附床的三维数学模型,用COMSOL软件完成了吸附床干燥/湿润工况下的动态吸/脱附过程模拟,结合实验完成该数学模型的验证,最终实现吸附床结构的优化.研究表明,蜂窝结构大幅提升了吸附床的吸/脱附性能.吸附速率与蜂窝传质通道的孔隙度呈正相关;总吸水量先增大后减小,当孔隙度为20%时,总吸水量最大.吸附床的吸附量随吸附床厚度的增大而降低.当空气流速低于3.6 m/s时,提高空气流速能显著增强吸附床的吸附性能.蜂窝吸附床解吸性能良好,在60℃&RH10%的热空气中可实现完全解吸.

    吸附水凝胶传热传质数值模拟

    表面活性剂对水过冷池沸腾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杨振姚元鹏李昀吴慧英...
    1093-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Tween20、Span20及两者复配物为表面活性剂,实验研究了其对水过冷池沸腾传热特性影响.基于实验结果与表面张力、接触角、临界胶束浓度等基础物性分析发现,单一表面活性剂对沸腾传热的影响由其添加种类、浓度及热通量共同决定.一方面,不同于饱和沸腾情形,过冷状态下Tween20能够有效降低沸腾起始点温度与壁面过热度,但其沸腾强化效果在高热通量下减弱;另一方面,Span20只在低浓度下表现出强化效果,其浓度增大将引起壁面过热度大幅攀升.此外,尽管Tween20与Span20都具有强化沸腾传热的潜力,但两者复配表面活性剂在实验研究浓度范围内均恶化了沸腾传热过程.研究结果可为传热强化复合工质过冷池沸腾传热特性分析提供基础依据,并为其配制提供指导.

    沸腾传热相变表面活性剂复配界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