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维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汪艳秋仲兆祥邢卫红
    2339-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3D-MONs)具有独特的连续多孔网络结构特点,不仅使其保留了金属氧化物特有的化学性质,而且表现出低密度、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低热导率等优异的物理性能,是近年来纳米材料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综述了3D-MONs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水热合成法、溶胶-凝胶法、模板法、溶液喷射法、直接发泡法,并对其共性与差异进行了讨论;探讨了3D-MONs在污水治理、空气净化、储能、隔热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成3D-MONs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应用展望.

    三维金属氧化物气凝胶泡沫纳米材料制备应用

    双液滴碰撞行为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峻逸薛士东韩敬坤温荣福...
    2354-2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液滴碰撞行为广泛存在于雨滴形成、燃油喷雾、喷雾冷却、喷墨印刷、农药喷洒等自然现象与工业应用过程中,其碰撞结果会受到液滴参数及气相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双液滴的碰撞行为规律及调控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结合目前双液滴碰撞的实验进展和数值模型,将围绕着碰撞行为的主控因素与调控机制展开综述,具体介绍了碰撞参数、液滴理化性质、气相环境等因素对液滴碰撞行为的影响规律与调控结果,并展望了液滴碰撞理论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流体力学液滴碰撞卫星液滴聚并两相流黏度

    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挑战与过程系统工程的机遇

    贾小平石磊杨友麒
    2373-2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化成为过程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多要素、跨介质、多过程和多目标协同的园区内在特征,其生态化过程有赖于过程系统工程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在介绍过程工业园区生态化历程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园区生态化趋势与研究需求;重点综述了在工业园区尺度上应用过程系统工程方法驱动其生态化发展的研究现状;分别就可持续性分析评价、节能、节水、碳管理、物质集成、多重网络集成优化及园区信息化等展开系统化评述.提出工业园区生态化给过程系统工程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过程系统工程可持续性评价集成生态工业园区过程系统

    化学链反应器研究进展

    刘一君陈时熠胡骏周威...
    2392-2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学链技术是目前能源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关键技术包括载体材料的制备和反应器的设计.综述了化学链技术的应用前景,总结了化学链反应器设计原理,回顾了目前世界上公开报道的设计完成、在建或已经运行的化学链反应器,归纳讨论了不同反应器设计细节的共同点及目的.开展以微小颗粒、纳米颗粒作为载体材料时,颗粒聚团在宏观反应器尺度下的流动传递规律、循环反应机理和系统运行控制特性的研究;开展反应器内颗粒流动-传递-反应耦合机制研究,建立多尺度统一模型;在全尺寸化学链反应器上进行系统自热实验研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固体燃料转化过程的高效炭/灰分离器是未来化学链反应器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化学链反应器气固反应炭/灰分离器介尺度

    合成生物学在农残检测领域的应用

    毛金竹肖淑玲杨智淳王孝宇...
    2413-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在农残检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合成生物学模块化和工程化指导思想,各种基因部件的多样化组合为农残检测提供更多方案.简便、耐用、低成本、原位检测等特点也使其较传统检测手段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在农残检测中的应用也受到复杂检测环境和生物安全性等问题的影响.结合目前合成生物学在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检测中的应用与创新实例,归纳合成生物学在农残检测中应用的原理,分析并探讨合成生物学技术未来在农残检测中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合成生物学农残检测生物反应器生物技术

    半导体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王欣赵鹏李清扬田平芳...
    2426-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导体合成生物学是研究半导体技术与合成生物学之间协同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其涉及的活细胞-半导体材料杂合体系具有独特的能量和信号转导机制,不仅维持活细胞的代谢能力,而且保留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学物理特性,在化工、通讯、计算、能源及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半导体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催化、智能生物传感以及新型DNA数据存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研究面临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旨在为合成生物学和半导体技术这两个影响化工发展的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半导体合成生物学细胞-无机材料界面信号输入信息存储

    离子液体在纳米ZnO材料制备中的研究进展

    陈婷婷尹炯婷许映杰
    2436-2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子液体(ILs)具有蒸气压低、液程宽、热稳定性好、结构和性质可调节等特点,作为反应溶剂、模板剂或结构导向剂等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米ZnO在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和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总结了近年来ILs在纳米ZnO材料制备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归纳和比较了常规非质子型ILs、质子型ILs、碱性ILs和聚ILs在制备纳米ZnO中的应用,及其调控纳米ZnO形貌、尺寸和性能的作用特点,并为今后ILs应用于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提出了建议.

    离子液体氧化锌纳米材料制备纳米粒子

    植物单宁的结构改性研究进展

    郭林新马养民强涛涛任龙芳...
    2448-2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单宁作为一种天然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各组织部位中.单宁的结构复杂多样,含有大量的酚羟基、酯基、醚基等活性基团,可以和多种物质结合从而具有抗氧化、离子吸附及皮革鞣制等作用.这使得植物单宁这一功能材料,在医药加工、食品生产、污水处理等行业中应用广泛.然而天然的单宁类成分也存在着其结构上的固有不足之处,如分子量大、脂溶性差等.基于此,国内外的学者一直在探索寻找合适的单宁结构改性方法,从而改善单宁的渗透性、溶解性及反应活性等,使其能更加充分地用于工业生产中.以单宁的组成结构为基础,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单宁的结构改性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单宁的结构修饰及高值化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植物单宁可持续性化学过程生产复合材料

    己二酸二甲酯加氢反应热力学分析及动力学研究

    杨幸川位根磊徐丽刘国际...
    2465-2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基团贡献法计算了己二酸二甲酯(DMA)和1,6-己二醇(HDOL)的热力学相关数据,在不同反应条件下,计算了DMA加氢生成HDOL反应的焓变、熵变、Gibbs自由能变和平衡常数,探讨了反应温度、压力对Gibbs自由能变和平衡常数的影响.利用固定床管式反应器,对DMA加氢反应本征动力学进行研究,采用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反应的活化能为63.55 kJ·mol-1,DMA和H2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63和0.40.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DMA加氢反应.

    热力学动力学加氢反应工程基团贡献法

    多能互补协同蓄能系统热力学分析与运行优化

    王宇波全贞花靖赫然王林成...
    2474-2483,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多能互补协同蓄能建筑供能系统,该系统将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热电联产组件以及蓄能技术(蓄冷、蓄热)有效结合,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建筑的经济供能,利用热力学分析方法对该供能系统进行性能分析与运行优化研究.首先,通过能源监控平台收集该供能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建立了系统㶲分析模型,并对冬季典型日工况进行了系统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其夜间蓄能平均COP和㶲效率分别为2和32.24%,均高于常规系统.接着,通过分析系统冬季实际运行数据,总结出了各蓄能工况的运行规律,并制定了系统优化运行策略.最后,对该多能互补系统进行了热经济学评价,本系统单位面积供热费用仅为12.5 CNY/m2,年单位㶲成本为2.16 CNY/kWh,且相较于常规空气源热泵直供系统和燃气热水锅炉供暖系统,本系统的动态回收期分别为3.66年和2.47年,经济效益优势明显,是值得推广的供能系统形式.

    多能互补热力学再生能源优化热泵热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