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n强化Fe/C微电解工艺条件优化及降解油墨废水机理

    贾艳萍丁雪刚健佟泽为...
    2183-2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Fe/C微电解工艺对油墨废水的处理效率,以金属锰改变传统铁碳填料的成分,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电解工艺条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气-质联用色谱等分析处理前后油墨废水的有机物成分及填料表面结构的变化,探究絮凝和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2.79,反应时间为1.58 h,Fe/Mn质量比为3.11,填料总投加量为93.36 g/L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87.9%,预测值(87.8%)与实测值相差0.1%,采用响应面法可准确预测COD去除率的变化.经Fe/Mn/C微电解工艺处理后,油墨废水Zeta电位上升,絮凝作用增强.Fe/Mn/C微电解工艺可破坏苯环及共轭双键结构,对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芳香族蛋白质类物质以及类腐殖酸类物质的降解效果显著,微电解过程中填料表面生成了铁、锰氧化物,部分氧化物附着在活性炭表面.

    Fe/Mn/C微电解响应面优化油墨废水降解机理

    煤矸石/粉煤灰对赤泥钠化还原焙烧反应的影响机制

    郭志强燕可洲张吉元柳丹丹...
    2194-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矸石或粉煤灰与赤泥协同钠化还原焙烧均可实现其所含铁、铝、硅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使其易于分离回收;但对于它们分别与赤泥协同钠化还原焙烧反应差异性及机制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分别考察了煤矸石-赤泥、粉煤灰-赤泥体系钠化还原焙烧过程中,气氛类型、钠助剂添加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对还原焙烧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规律,并对两个反应体系中铁磁化效果及铝硅活化效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钠化还原焙烧过程中,煤矸石-赤泥、粉煤灰-赤泥体系均可同步实现含铁物相的磁化和铝硅物相的活化,且随着钠助剂添加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的变化,含铁物相和铝硅物相呈现规律性变化;在相同铁磁化和铝硅活化效果前提下,煤矸石-赤泥体系所需钠助剂添加量、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均略低于粉煤灰-赤泥体系,这主要与煤矸石、粉煤灰中所含还原性物质和铝硅矿物的赋存形态、含量及微观结构有关.研究将为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废与赤泥协同钠化还原焙烧回收有价元素的原料筛选提供理论指导.

    烧结活化还原废物处理

    酸性助水溶剂脱除木质素机理分析

    王敏程金兰李鑫陆晶晶...
    2206-2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探讨了酸性助水溶剂对甲苯磺酸(p-toluenesulfonic acid,TSA)和马来酸(maleic acid,MA)分离桉木各组分的工艺过程,并对其中木质素脱除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对比两种优化后的工艺发现:(1)两种酸性助水溶剂都可以高效脱除木质素,TSA木质素脱除率为67.94%,MA为65.14%;(2)在相同质量分数下,TSA的木质素脱除率比MA更高;(3)在温和条件下,TSA木质素的β-芳醚键含量比MA的高,随着反应条件的加剧,TSA和MA处理后木质素产品中β-芳醚键含量逐渐减少;(4)两种酸性助水溶剂处理后,纤维素保留率都较高,可保持90%以上;但是半纤维素的降解程度随着反应条件的加剧而增加;(5)酸性助水溶剂质量分数越高,在疏水表面的接触角越小,对木质素的助溶作用越明显,脱除木质素效率越高,溶液中木质素聚集体的粒径越小.综上所述,酸性助水溶剂对木质素的脱除基于润湿溶解、木质素芳醚键断裂、半纤维素降解等的综合作用.相关研究可为后续实现温和条件脱木质素工艺优化及机理提供参考.

    酸性助水溶剂脱木质素反应动力学生物质聚集(作用)接触角

    壳聚糖联合酶诱导碳酸盐沉淀处理铜废水的劣化现象和强化机理研究

    徐银龙郑文杰王琳薛中飞...
    2222-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研究表明,酶诱导碳酸盐沉淀法在加固软黏土和钙质砂方面有很大潜力.然而,这一方法在稳定、固化重金属离子方面的应用却十分有限.此外,在铜离子作用下,碳酸盐沉淀形态及其处理效率的关系尚不清楚.提出一种壳聚糖联合酶诱导碳酸盐沉淀法进行铜废水处理,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脲酶活性,保证尿素能够充分得到水解.通过一系列试管试验和模拟试验发现,较高与较低的脲酶活性均会劣化处理效率.当pH高达9时溶液会大量产生铜氨络合物,降低处理效率.壳聚糖和钙源的添加能够有效抑制pH的升高,防止铜离子对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酶诱导碳酸盐沉淀壳聚糖脲酶活性钙源胶体

    VUV/UV/NaClO工艺降解百里香酚协同效应及活性物质贡献

    肖习羽李青松吴俊文李国新...
    2233-2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VUV/UV/NaClO与UV/NaClO工艺降解百里香酚(Tml),以协同因子(R)为评价指标,探究了NaClO浓度和pH对Tml去除及协同效应的影响;以硝基苯(NB)和苯甲酸(BA)为探针化合物,确定了不同工艺中HO·和Cl·的稳态浓度及其与Tml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并对比了两种工艺中不同物质对Tml降解的贡献.结果表明,VUV/UV/NaClO与UV/NaClO工艺降解Tml均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其一级动力学常数kVUV/UV/Cl和kUV/Cl分别为0.0113 s-1和0.00479 s-1,且均与NaClO浓度呈正相关;VUV/UV/NaClO和UV/NaClO工艺对Tml的降解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相应的协同因子(RVUV/UV/Cl、RUV/Cl)随NaClO的浓度的增加及溶液pH的增大均先增加再降低;当NaClO浓度为0.3 mg·L-1和pH=7时,RVUV/UV/Cl和RUV/Cl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和2.1,对应的协同增效为90%和110%.VUV/UV/NaClO和UV/NaClO工艺中HO·的贡献率分别为42.7%和37.6%,Cl·的贡献率分别为42.4%和28.5%.两种工艺中HO·和Cl·均为主要贡献物质.

    百里香酚VUV/UV/NaClO协同效应自由基贡献率

    不锈钢酸洗废混酸流化床焙烧再生特性的实验研究

    徐劲松林敏陈晓平马吉亮...
    2242-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废酸流化床法再生技术可高效回收酸和金属离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自行搭建的流化床热态实验装置,并结合SEM、离子色谱和XP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密相区温度、初始床料粒径对废混酸(HNO3+HF)中酸与金属离子再生回收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流化床法可有效实现废混酸中酸和金属元素再生回收,金属氧化物在床料表面附着量随流化床密相区温度的升高而增加,850℃时达到峰值,继续升温后附着量小幅降低,同时增大床料初始粒径,金属氧化物在床料表面附着量将大幅提高;NOx、HF生成量随流化床密相区温度的升高而增加,750℃时达到峰值,继续升温后大幅回落,同时随着床料初始粒径增大,NOx生成量将小幅降低,而HF生成量峰值对应的密相区温度变化到800℃.

    废混酸再生流化床焙烧不锈钢酸洗

    彩色光刻胶用蒽醌染料的合成及稳定性研究

    任玉鑫徐润峰王婉颖陈鹏忠...
    2251-2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彩色滤光片更高分辨率的发展需求,作为关键原材料的彩色光刻胶着色剂从颜料向染料体系转变是重要的趋势.然而染料分子的光热稳定性较差,亟需从分子结构方面探索提升稳定性的有效策略.以1,4,9,10-蒽四醇为原料,合成了9种1,4-二氨基取代的蓝色蒽醌染料分子,探索了不同取代基对染料分子光物理性质、溶解性以及光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染料分子在590~600 nm和630~650 nm波长范围内呈现双吸收峰性质,具有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其中三甘醇及单甲醚取代的染料分子热分解温度为300℃,在230℃加热0.5 h后失重约2%,365 nm波长光照射8 h后色差低于1.73,表现出优异的光热稳定性.研究为进一步制备光热稳定性优异的彩色光刻胶用染料分子奠定了基础.

    彩色滤光片蒽醌染料分子合成溶解性稳定性

    低界面热阻改性氮化铝和多壁碳纳米管充填PVDF构建杂化三维网络及其导热性能强化

    石兴达陈华艳戈亚南武春瑞...
    2262-2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氮化铝(AlN)颗粒进行不同的改性,提高其分散性以及与聚偏氟乙烯(PVDF)基体的界面相容性,降低界面热阻.通过溶液共混后再用热压法将填料与基体的混合物压制成致密的薄膜,提高PVDF的导热性能.TEM测试证明改性后的填料分散性能提高,SEM证明两种填料成功地在PVDF基体中构成三维杂化网络结构.当填料含量50%时,a-AlN-PVDF复合薄膜的热导率达到原膜的300%、断裂强度变为原膜的92%.当MWCNT与AlN的体积比为1:1、改性混合填料的质量分数为50%时,热导率变为原膜的565%,断裂强度变为原来的51%.

    热导率多壁碳纳米管氮化铝硅烷偶联剂

    粗甘油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李梦雨王冬祥郑晓阳徐桂转...
    2270-2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生物质基粗甘油为主要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粗甘油基多元醇,进一步发泡制备了聚氨酯泡沫材料.在此基础上,利用甲基三氯硅烷对泡沫材料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出改性聚氨酯吸油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改性前后泡沫的结构形貌、热稳定性和接触角进行表征,测试了改性聚氨酯吸油材料吸油性能.结果表明:经疏水改性后在泡沫表面合成了聚硅氧烷,水接触角由130°增大至140°,提高了吸油材料疏水性能.改性聚氨酯吸油材料对乙醇、甲醇、氯仿等8种有机物的吸附量范围为16.7~45.2 g/g.经循环使用50次后,吸油材料对柴油和大豆油的吸附量分别为最高吸附量的95.8%和97.6%,表现出优异的吸油性能.

    生物质粗甘油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疏水改性

    污泥焚烧炉渣基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宋超宇熊亚选张金花金宇贺...
    2279-2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政污泥的大量堆积或填埋会破坏局部生态环境,而焚烧可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但污泥炉渣中的重金属难以有效固定.为有效固定污泥炉渣中的重金属,资源化利用污泥焚烧炉渣制备低成本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提出市政污泥焚烧炉渣作为骨架材料,硝酸钠为相变储热材料,采用冷压-烧结法制备了5种不同质量比的污泥焚烧炉渣基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并对其传热储热性能、微观形貌、抗压性能以及化学相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00~400℃范围内,焚烧炉渣与硝酸钠质量比为5:5(样品SS3)时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具有最佳的传热储热性能和良好的高温热稳定性,可实现对重金属的有效固定;炉渣组分与硝酸钠间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样品SS3的储热密度高达409.25 J/g,热导率最高达0.955 W/(m·K),抗压强度为139.65 MPa.经历50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样品SS3仍然具有良好的传热储热性能,表明污泥焚烧炉渣适合作为制备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骨架材料.

    市政污泥骨架材料储热稳定性化学相容性相变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