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n(BO2)2/BNO界面结构调控增强催化臭氧分解性能研究

    王姝焱张瑞阳刘润刘凯...
    3193-3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近地面臭氧已成为我国仅次于PM2.5的大气污染物.催化臭氧分解技术具有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的优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臭氧治理技术.然而,水对催化剂的毒害作用是制约催化臭氧分解技术实际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原位生长策略,制备了新型偏硼酸锰/氧掺杂氮化硼[Mn(BO2)2/BNO]臭氧分解催化剂.Mn(BO2)2与BNO界面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诱导电子定向转移至Mn(BO2)2,不仅促进了臭氧的分解,而且抑制了水的吸附,避免了水对活性位点的毒害作用.催化活性测试表明,10%Mn(BO2)2负载BNO样品在60%湿度下20 min内表现出最高的臭氧分解性能(92%).这为获得优异性能的臭氧分解催化材料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偏硼酸锰/氧掺杂氮化硼界面臭氧分解催化作用抗湿性能电子转移复合材料

    甘草黄酮合酶Ⅱ催化甘草素特异性合成7,4′-二羟基黄酮

    孙甲琛孙文涛孙慧吕波...
    3202-3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同源序列比对和分子进化树分析从胀果甘草转录组数据库中挖掘并成功克隆到2个黄酮合酶基因:Gur.gene26505和Gur.gene26116.经表征Gur.gene26505为黄酮合酶Ⅱ,具有催化甘草素特异性合成7,4′-二羟基黄酮的特性,而Gur.gene26116为黄烷酮2位羟化酶,可催化甘草素生成包括7,4′-二羟基黄酮在内的三种产物.进一步通过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了黄酮合酶Ⅱ(Gur.gene26505)催化合成7,4′-二羟基黄酮特异性的原因.由于Gur.gene26505活性口袋附近特有的刚性结构β片层使大位阻苯丙氨酸残基翻转至羟化中心下方,消除了羟化产物2-羟基甘草素进入脱水中心的阻力进而发生C2-C3位的脱水反应特异性生成7,4′-二羟基黄酮.最后通过基因过表达、反应条件优化和强化菌体生长建立了7,4′-二羟基黄酮特异性合成的最佳细胞催化工艺,使甘草素转化率达到了76.67%.

    甘草黄酮合酶Ⅱ甘草素7,4′-二羟基黄酮特异性转化生物催化

    铜铝双金属复合离子液体的电化学行为及电沉积铜机理

    欧阳萍张睿周剑刘海燕...
    3212-3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铝双金属复合离子液体是新型碳四烷基化技术所用的绿色催化剂,电化学处理是回收工业应用过程外排复合离子液体中金属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其电化学行为和电沉积铜机理.循环伏安研究发现,铜铝双金属复合离子液体在Pt盘电极、W盘电极和玻碳电极上的还原过程均包括铜的欠电势沉积、Cu(Ⅰ)的还原和铜的超电势沉积,氧化过程均包括Cu→Cu(Ⅰ)、Cu(Ⅰ)→Cu(Ⅱ).计时安培研究表明,铜的成核方式为三维瞬时成核.长周期实验结果显示Cu(Ⅰ)的浓度随着时间下降的趋势变缓,表明电沉积铜速率逐步下降.电沉积电势对沉积产物的形貌影响较大,-2.60 V下的产物形貌更平整致密.XRD结果表明在-1.20~-2.60 V电势下阴极电沉积只生成金属铜.

    复合离子液体电化学循环伏安还原氧化电沉积铜

    空气流量对空冷燃料电池电堆性能的影响研究

    魏琳郭剑廖梓豪Ahmed Mohmed Dafalla...
    3222-3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冷型氢燃料电池采用开放型阴极,具有自增湿、系统简单轻便等特点.为了揭示空气流量对输出性能的影响机制,对自组装的800 W空冷型燃料电池电堆进行了实验测试和数值分析,对比了不同空气风扇转速下电堆输出电压、净功率以及传质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小电流条件下小空气流量可以保持电堆内较高的温度,减少活化损失,实现高净输出功率.然而,大电流条件下,小空气流量将导致电堆温度过高且分布不均匀.利用数值方法对组分和温度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低含水量引起的欧姆损失增加是限制输出功率的关键因素,通过提高风扇转速增加空气流量可以保证较好的冷却效果,从而提高含水量,减少欧姆损失.

    燃料电池传热传质水热管理数值分析

    木质素羟丙基磺甲基化改性及其对纤维素酶水解的影响

    黄丽菁黄继娇李鹏辉刘芷诺...
    3232-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两步法对木质素进行了羟丙基磺甲基化改性,研究了羟丙基磺甲基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水解的影响及其与酶的相互作用机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氢谱、表面电荷测定、接触角测定等方法对改性木质素的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了表征;采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QCM-D)研究了改性木质素对纤维素酶非生产性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改性木质素相比,羟丙基磺甲基化改性封闭了酚羟基,引入了亲水性的磺酸基团.羟丙基磺甲基化木质素具有较高的表面负电性和较低的疏水性,减少了其对纤维素酶的非生产性吸附,从而提高了纤维素的酶水解效率.

    生物质木质素羟丙基化磺甲基化吸附纤维素酶水解

    原位构建富氟SEI的凝胶电解质用于金属锂二次电池

    李文涛林慧娟钟海
    3240-3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六氟磷酸锂(LiPF6)为四氢呋喃的聚合引发剂制备凝胶电解质,同时作为氟源在金属锂负极表面原位构建富含LiF的固态电解质界面层(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以及金属锂/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所制备的凝胶电解质具有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1.33 mS·cm?1)和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4.5 V).原位聚合方式组装金属锂对称电池循环后,锂负极表面没有明显的锂枝晶和被损毁的形貌出现;XPS结果表明锂负极表面生成了富含LiF的SEI.组装的LiFePO4全电池在1 C的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400周后仍保持118.7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得益于四氢呋喃在开环聚合反应过程中,促进了LiPF6分解反应平衡的正向移动,在锂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富含LiF的SEI,能够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并防止其被持续性的腐蚀破坏.

    氟化锂固态电解质界面层原位聚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金属锂电池

    蒸汽在含有不可溶核和可溶无机盐的细颗粒物表面的核化特性

    赵庆杰胡晓红张超凡凤仙...
    3251-3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生物质直接燃烧和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发电过程排放细颗粒物表面通常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无机盐,基于经典异质核化理论,综合考虑晶核生长的表面扩散和直接沉积机制建立了改进的蒸汽在包含球形不可溶核和可溶无机盐的细颗粒物表面的异质核化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4种组分颗粒(不可溶颗粒以及3种含可溶无机盐的颗粒)的异质核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中等接触角条件下,不可溶颗粒的临界晶核形成自由能和临界晶核半径最大,含KCl颗粒次之,含NaCl颗粒再次之,含CaCl2颗粒最小;临界晶核条件下,表面扩散机制与直接沉积机制引起的水分子添加速率之比随颗粒半径的增大先略有增加而后保持不变,随接触角的增大而单调下降.研究还发现,当接触角较小时,含可溶无机盐颗粒的成核临界饱和度低于不可溶颗粒;当接触角较大时,含KCl和NaCl颗粒的成核临界饱和度先后超过不可溶颗粒.

    颗粒成核凝结不可溶核可溶无机盐数值模拟

    反应工程方法在锂电池真空干燥模拟上的应用

    杨兴富陈文肖杰陈晓东...
    3262-3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离子电池注液之前的真空干燥,对于电芯的循环性能、安全性、稳定性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电芯结构设计、材料体系、烘箱尺寸等的不同会导致真空干燥过程存在差异.反应工程方法(REA)在常压、高初始水含量的对流干燥模拟预测上已有广泛应用,本研究将REA干燥理论应用于真空、低初始水含量的干燥过程仿真,发现与实验结果匹配良好.同时考虑了电芯气袋与烘箱环境湿度变化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水含量预测偏差小于10%,利用单因子仿真实验所总结的规律能用于指导锂电池真空干燥工艺的改善.介绍了该模型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也表明REA将在锂电池真空干燥预测上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锂电池真空干燥反应工程方法蒸发模拟

    界面聚合法制备用于脱氮提纯CH4的N2优先渗透ZIF-90/聚酰胺混合基质膜

    于喆淼王志生梦龙邢广宇...
    3273-3286,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高效的分离方法,膜法分离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较理想的应用前景.相较CH4优先渗透膜,N2优先渗透膜优势在于分离N2/CH4混合气后CH4处于高压侧,利于后续处理.以均苯三甲酰氯为油相单体,间苯二胺为水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在聚砜基膜上制备致密超薄聚酰胺分离层,并通过向其中引入孔径可允许N2分子通过而不允许CH4分子通过的纳米颗粒ZIF-90,在膜内形成固定的N2传递通道,成功制备了用于脱氮提纯CH4的N2优先渗透混合基质膜.膜渗透选择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混合基质膜中纳米颗粒掺杂量为0.30 g·L-1时,2 bar(1 bar=0.1 MPa)进料压力下,N2渗透速率达1.16×10-9 mol·m-2·s-1·Pa-1,N2/CH4分离因子达16.6,分离因子比未掺杂ZIF-90的聚酰胺膜提高46.5%,具有一定的处理非常规天然气脱氮提纯甲烷的应用潜力.

    气体分离N2/CH4分离界面聚合混合基质膜

    热解Ni/Co-ZIF-8制备碳纳米管桥连多孔碳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刘学安汤丽怡覃健唐大江...
    3287-3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有机骨架(MOFs)衍生碳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和超高的比表面积,在超级电容器等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以环保型ZnO纳米球为模板,通过水热法制备核壳结构ZnO@Ni/Co-ZIF-8前体.将其在四种温度(700、800、900、950℃)下热解,获得不同形貌的Ni、Co及N掺杂的MOFs衍生碳材料Ni/Co-CN,并探究了煅烧温度对其储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升高,Ni/Co-CN逐渐由多孔碳变为碳纳米管桥连多孔碳结构.当热解温度为900℃时,Ni/Co-CN-900的比电容最大.在1 mol/L的KOH电解液中对其进行循环伏安测试,曲线对称性良好,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可逆性.通过计算该过程电荷存储的电容贡献和扩散贡献占比可知,Ni/Co-CN的储能主要来自多孔碳的双电层吸附,少量来自N掺杂导致的法拉第反应.在0.5 A/g的电流密度下,Ni/Co-CN-900的比电容高达273.5 F/g.在10.0 A/g的电流密度下进行5000次恒流充放电后,其比电容保持率高达93.8%,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金属-有机骨架超级电容器多孔碳碳纳米管核-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