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稳定碱性离子膜分子设计研究进展

    徐子昂万磊刘凯王保国...
    3891-3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阴离子交换膜(碱性离子膜)为基础的能量转化与储能过程十分重要,包括碱性膜燃料电池、碱性膜电解水制氢等,该类电膜过程对未来能源结构会产生深远影响.现有阴离子交换膜存在耐碱性差、性能衰减显著的问题,严重制约高效能源储存及转化技术发展.为了获得高稳定的碱性离子膜,近年来,围绕耐碱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开展大量工作.本综述从碱性膜材料的高分子骨架和阳离子基团两个角度出发,针对膜材料耐碱性,重点阐述聚烯烃和聚芳基的主链结构,以及非金属中心、金属中心,两类阳离子的分子结构设计策略,展望高稳定碱性膜的结构设计规律及主要挑战,为设计与合成高性能碱性离子膜,满足清洁能源转化与储能膜过程提供新思路.

    碱性离子膜耐碱稳定性高分子骨架阳离子基团燃料电池电解水

    熔融结晶的过程强化

    景博常泽伟贾晟哲吴送姑...
    3907-3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熔融结晶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分离技术具有选择性高、能量消耗低、无须溶剂参与等优势,但在结晶理论研究、连续化生产、专用结晶器设计和工业放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熔融结晶分离效率受物系性质、原料纯度和晶体生长速率限制.因此,熔融结晶过程的合理设计和过程优化对提高熔融结晶技术的能量和过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熔融结晶技术在化工分离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前景,从熔融结晶过程工艺优化、晶体层生长表面设计、过程工艺耦合三方面论述熔融结晶过程中晶体成核、生长的强化方式,为达到高效率、低能耗的熔融结晶分离过程提供可行性指导.最后,概述了目前熔融结晶技术的主要研究焦点并对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分离结晶成核传热优化

    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李宇明刘梓烨张启扬王雅君...
    3919-3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掺杂碳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质在催化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氮掺杂过程可引入缺陷位及氮物种,改善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酸碱性和浸润性,并与活性物种产生相互作用,提升催化性能.本文从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展开综述.常见的氮掺杂碳材料主要利用含氮前驱体,通过后合成法、原位合成法、催化生长法和模板法进行制备.通过改变前驱体种类、处理条件等制备参数,可实现孔道结构、氮物种类型、氮物种掺杂量及其与活性物种相互作用等性质的调变.开发大规模经济环保的制备方法,推动对缺陷构筑以及氮物种与活性组分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氮掺杂碳材料在催化领域表现出优越的性能,有望成为催化剂开发的前瞻领域,推动相关工业技术的进步.

    催化剂催化剂载体多相反应氮掺杂碳材料

    静电纺丝纤维对煤基气体污染物脱除研究进展

    冯宇张鑫张曼王建成...
    3933-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在气化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会转移到合成气和空气中,从而产生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静电纺丝纤维具有可调控的、超细的直径,多孔的结构,超高的比表面积,可设计的形貌以及易于表面修饰等优点,在气体污染物脱除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介绍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综述且简要分析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材料在PMs、CO2、NOx、H2S、SO2和VOCs等气体污染物脱除方面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最后,对电纺纤维在气体污染物脱除领域中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气化污染物吸附剂气体净化静电纺丝纤维

    液滴撞击疏水/超疏水表面防结冰技术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高淑蓉金佳鑫魏博建王晓东...
    3946-3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制撞击液滴的结冰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寻求经济、高效的防/除冰方法是结冰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撞击液滴的结冰问题,首先从动力学特性、结冰特性以及撞击液滴结冰的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关于撞击液滴结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基于撞击液滴的反弹特性可从源头上抑制结冰这种思路,提出降低接触时间、增加成核再辉时间的新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撞击液滴的结冰问题,将使"利用撞击液滴的反弹特性抑制结冰"的应用范围极大扩展,积极推动防结冰技术的发展.最后,对利用液滴的反弹特性进行抑制结冰的研究进行展望.

    撞击液滴防/除冰疏水超疏水反弹

    合成气与二甲醚为原料直接制乙醇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冯晓博刘天龙赵小燕曹景沛...
    3958-3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煤制乙醇工艺,合成气经二甲醚羰基化合成乙酸甲酯,再进一步加氢制备无水乙醇的工艺路径备受市场关注.该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所用分子筛和铜基催化剂价廉且制备方法简单.综述了二甲醚羰基化分子筛催化剂、乙酸甲酯加氢铜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以及两者不同的耦合方式对合成气-二甲醚一步法制备乙醇反应路径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分子筛催化二甲醚羰基化反应和失活机理以及分子筛催化剂设计调控的研究进展.该新型煤制乙醇技术为我国煤炭资源清洁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乙醇二甲醚羰基化乙酸甲酯分子筛铜基催化剂

    有机胺非水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平甜甜尹鑫董玉申淑锋...
    3968-3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胺水溶液吸收法是CO2捕集最常用且成熟的方法之一,但是再生能耗高和吸收剂严重降解等关键问题阻碍了其大规模推广和应用.采用有机溶剂代替强极性水溶剂构建的非水吸收剂体系,在降低能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近年来受到格外关注.非水吸收剂的CO2吸收动力学研究有助于了解吸收过程的反应机理以及不同有机胺和溶剂类型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本文从有机胺在非水溶剂中的反应机理出发,介绍了CO2吸收动力学研究的典型实验方法和原理,系统评述了采用不同结构的有机胺在不同溶剂体系中吸收CO2的动力学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溶剂特性与胺的反应级数和反应动力学常数之间的关联性,并指出了普遍的规律性特征即有机伯胺和仲胺的反应级数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大,反应速率常数随着溶剂的溶解度参数增大而呈现近似线性变化.在分析目前动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今后非水体系动力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吸收有机胺非水吸收剂二氧化碳捕集反应动力学

    功能型微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聂新斌张德浩颜伟城
    3984-3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中介绍了一种具备高附加值的基础型中空结构载体材料——微泡.从微泡制备方法的更新改善到形貌和尺寸的可控研究,再从微泡材料稳定性控制到功能化改性修饰,进行了全面综述.此外,还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微泡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以及不同领域研究者对于微泡材料创新应用特性的研究.最后,探讨了微泡材料的制备和功能化的研究趋势和存在问题.

    微泡优化设计加工制造微流体技术电流体动力技术载体

    莱鲍迪苷A溶解度与介稳区宽度的测定及其结晶过程研究

    郭盛争吴送姑苏鑫高伟...
    3997-4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鲍迪苷A是极为重要的新型甜味剂,由于缺乏合理的溶解度数据且其成核机理不明确,导致现存的结晶工艺得到的结晶产品存在细晶多、粒度分布不均等问题.为此,首先利用激光动态法测定了莱鲍迪苷A在甲醇-水、乙醇-水、正丙醇-水、丙酮-水中的溶解度及在甲醇-水中的介稳区宽度,并利用Wilson方程对溶解度进行模型验证;研究了溶剂组成、饱和温度、搅拌速率与冷却速率对介稳区宽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莱鲍迪苷A的介稳区宽度随溶剂中甲醇含量与冷却速率的增加而变宽,随饱和温度与搅拌速率的增加而变窄;基于经典成核理论与相关模型,计算了莱鲍迪苷A的固液界面能γ与临界Gibbs自由能ΔGcrit等成核参数;根据表观成核级数m分析可知,初始温度高于318.15 K时,连续成核是莱鲍迪苷A主导的成核方式;基于上述研究优化了莱鲍迪苷A冷却结晶过程,得到了粒度分布均一的结晶产品.

    莱鲍迪苷A溶解度介稳区宽度成核粒度分布

    甲烷二元体系的固液相平衡预测

    王宪赵延兴董学强陈晓刚...
    4009-4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导能源管道是以液化天然气(LNG)冷却超导电缆,实现两种能源同时输送的前瞻性能源输送技术.超导能源管道的经济运行温度一般在77~100 K,而在此温区LNG有凝固风险,因此必须研究LNG主要成分的固液相平衡特性.为此,针对甲烷+乙烯、甲烷+乙烷、甲烷+丙烷、甲烷+正丁烷、甲烷+正戊烷5种二元混合物,借助以PR-vdW为代表的状态方程法,以NRTL、WILSON、UNIQUAC等模型为代表的活度系数法,基于所研究体系的二元汽液相平衡数据,回归二元相互作用参数,预测其二元固液相平衡,预测结果与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R-vdW方程对5种甲烷二元体系的固液平衡预测结果最好.进而研究了PR-vdW方程中二元相互作用参数对甲烷二元体系汽液平衡及固液平衡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了模型对温度的依赖关系.

    超导能源管道天然气汽液相平衡固液相平衡Peng-Robinson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