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氧化碳电还原的电解质研究进展

    葛旺鑫朱以华江宏亮李春忠...
    3433-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可再生能源电力将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CO2RR)为高价值化学品是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催化剂和电解质组分对界面微环境的调控共同决定了CO2RR的催化性能.尽管在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及制备方面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电解质组分对界面局部催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对CO2RR反应过程的优化机理还未得到充分认识.综述了电解质组分对CO2RR界面微环境调控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电解质中阳离子、阴离子、溶剂、配体以及添加剂等开展讨论,包括电解质组分对界面化学环境的影响,如界面电场、局部pH、偶极-场作用和界面水结构等,揭示电解质调控的反应机理,以及在改善催化性能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电解质调控角度出发,为设计高催化性能电解体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推动CO2RR领域发展.

    二氧化碳电化学电解质界面局部微环境

    合成气生物发酵法制乙醇的研究进展

    王悦琳晁伟蓝晓程莫志朋...
    3448-3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合成气生物发酵法制乙醇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选择性高、原料来源广泛、低碳可持续发展等优势,是一种具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新型生产工艺.文章综述了合成气发酵法制乙醇的微生物种类及对应的适宜操作条件,分析了合成气发酵法制乙醇的Wood-Ljungdahl代谢途径;总结了合成气的广泛来源;分析讨论了过程工艺参数如合成气组成及压力、pH、温度、培养基组分、气液传质对合成气发酵的影响;指出合成气发酵法制乙醇面临的底物传质性能差、乙醇收率低等关键问题,比较了典型反应器在传质方面的差异,归纳了传质强化方法;总结了合成气发酵法制乙醇的工业化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合成气发酵乙醇生物反应器传质

    塑料催化热解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进展

    肖皓宇杨海平张雄陈应泉...
    3461-3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料催化热解技术可定向或联产制备低碳烯烃、单环芳烃、碳纳米管(CNTs)和氢气等能源产品,其调控过程简单,且产物选择性好、附加值高,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较短的停留时间(<1s)和较高的反应温度(>800℃)下,塑料热解可得到较高产率的烯烃单体,而芳烃产物的形成更依赖催化剂的酸位点和孔结构.Fe、Co、Ni基催化剂可将塑料热解产生的含碳挥发分转为CNTs和富氢气,其CNTs产率和氢转化效率可分别达到30%(质量)和90%以上.总结了塑料催化热解制备高附加值能源化工产品的研究进展,讨论总结了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等因素对产物分布和品质的作用机制,并对各类产物形成机理和制备方法分别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废塑料催化热解碳纳米管芳烃低碳烯烃

    微反应器内的有机合成前沿进展

    张经纬周弋惟陈卓徐建鸿...
    3472-3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反应器一般是指特征尺寸为微米至百微米级的微型反应器,是微化工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与传统的釜式反应器相比,微反应器在危险或易燃易爆产品的合成过程及快反应过程中体现出独特优势.凭借其优异的传热传质性能,微反应器技术使这些危险化工过程变得更精准、更高效、更安全,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也是化工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微反应器技术在医药、农药、染颜料合成等精细化工领域的进展,重点综述了在霍夫曼重排、环加成、重氮化和偶合、烷基化、氮氧化等典型"强放热快反应"有机合成方向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微反应器有机合成强放热危险反应本质安全

    酚醛泡沫的燃烧行为及阻燃研究进展

    唐恺鸿何晓峰徐桂秋于洋...
    3483-3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酚醛泡沫因兼具优异的保温性能和阻燃性能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经高温燃烧后质量残留率很低,炭层疏松、强度低,离开火焰后还易出现阴燃现象.目前有关酚醛泡沫燃烧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提高酚醛泡沫塑料的阻燃等级或在改善其脆性的同时不降低固有的阻燃性能,还未见关于酚醛泡沫燃烧全过程行为的综述报道.文章介绍了酚醛泡沫在明火燃烧和阴燃状态的燃烧行为,分析了影响酚醛泡沫燃烧行为的因素,并总结了现有酚醛泡沫阻燃研究的进展.目前酚醛泡沫的燃烧行为及阻燃研究主要集中在泡沫的明火燃烧,对酚醛泡沫阴燃问题的研究重视不足,缺乏针对酚醛泡沫燃烧全过程的行为和机理探究.因此,提出应加大对酚醛泡沫阴燃行为的研究投入,注重对酚醛泡沫燃烧全过程的机理探索与阻燃方案研究,设计并研发出解决酚醛泡沫燃烧全过程问题的有效途径.

    泡沫聚合物燃烧行为阻燃热解极限氧指数

    石墨烯层间距调控抑制锂枝晶生长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黄凯王思洁苏海萍练成...
    3501-3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制锂枝晶生长是锂金属电池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电极表面涂覆石墨烯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然而,目前对石墨烯层间距影响锂枝晶生长的机制尚不明晰.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从吸附和扩散两个角度考察了石墨烯层间距对锂枝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的层间距为0.45~0.55 nm时,电极表面对锂原子的吸附较弱,锂原子扩散性能最好,有利于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若小于该层间距,锂原子在层间的扩散较难.反之,锂原子则会在石墨烯层上吸附聚集,导致锂枝晶的快速生长.此外,在最佳层间距下,B掺杂和N掺杂改性的石墨烯,能促进锂原子在石墨烯层间的扩散,避免锂的不均匀沉积,从而抑制锂枝晶的形成.

    石墨烯层间距锂枝晶吸附第一性原理

    基体(TDI-TMP-T313)与氧化剂(AP)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俞夏琪冯格赵金燕李嘉远...
    3511-3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氧化剂高氯酸铵(001)、(210)、(011)、(201)四种晶面的表面能并对其进行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测试其稳定性.基体组分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三羟基甲基丙烷(TMP)、三氟化硼三乙醇胺络合物(T313)在氧化剂晶面的吸附能同样由DFT进行计算.针对基体和氧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化学理论分析,最后选取吸附物和晶面相互作用最强的T313-AP(201)体系,模拟其分子电子结构并观察原子间的电荷转移情况.通过多种理论方法在分子尺度上揭示键合剂(T313)与氧化剂(AP)的作用机制,证实老化过程中产生的关键产物来源.

    基体氧化剂键合剂叠氮推进剂密度泛函理论燃料计算化学表面

    液相沉淀反应在管式微通道反应器中的流动行为研究

    姚翰林辛忠
    3518-3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碳酸钙水相合成为模型反应,借助对流动反应过程的放大观测,从沉淀悬浮液的流变特性分析了液相沉淀反应在毫米级管式微通道中的流动行为特征以及通道堵塞的过程机理.结果表明,碳酸钙-水悬浮体系的黏度在低剪切速率下随固含率的增加而飙升,而反应通道堵塞的本质可归因于在壁面和流动主体区形成了固含率较高的局部高黏区,使流动性严重恶化.提高反应的流速加快了壁面沉积层和沉淀颗粒团聚体的形成,反而加快了堵塞;其中团聚体的形成远快于沉积层的积累,使团聚体的"架桥"虽晚于沉积层出现,却成为管路堵塞的主要因素.基于破坏流动壁面和主体的局部高黏区,设计了两种新型的微通道反应器模型,有可能为解决反应通道堵塞这一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沉淀反应器流动堵塞机理黏度流变学悬浮系团聚

    气液固微型流化床的气液传质系数

    王凯玥马永丽李琛刘明言...
    3529-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液固微型流化床兼具微流控系统和宏观流化床的优点,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但是,其应用基础研究十分缺乏.采用床径为1.6、2.0、2.4 mm的微型流化床,平均粒径为160、190、220μm的玻璃珠,以NaOH水溶液吸收CO2气体为气液传质研究物系,在三相流动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表观气速、表观液速、床径、粒径等对三相微型流化床气液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给定其他条件,增加表观气速和表观液速,均使气液体积传质系数增大;表观气速主要改变气含率和气液相界面积,而表观液速主要改变液相传质系数;床径减小,气液相界面积和气液体积传质系数都有所增加;在气液两相微型鼓泡塔中加入固体颗粒,形成三相分散鼓泡流型,当其固含率在0.15~0.30范围内,可显著增强气液传质,其气液体积传质系数是气液微鼓泡塔的1.1~1.5倍;与宏观流化床相比,相同条件下微型床的相界面积为它的5~10倍,是微型流化床具有更大体积传质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气液固微型流化床气液微鼓泡塔传质系数流态化

    Ross LPD型静态混合器内湍流传热与混合强化特性

    孟辉波蒙彤禹言芳王宗勇...
    3541-3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湍流状态Re=2640~17600下,采用恒热通量传热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Reynolds数Re和交错角对Ross LPD型静态混合器内湍流流动与传热性能影响,采用Nusselt数、Darcy摩擦系数、综合传热系数、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协同角等参数评价混合器内传热强化性能;基于CFD与LPT相耦合分析混合器内流体微元拉伸率.研究结果表明:SST k-ω模型预测Ross型静态混合器湍流阻力及传热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一致性;Ross混合器流场内形成与流场尺度较为接近的纵向涡,其涡心在圆形截面与半圆形截面中心间周期性迁移,横截面内湍流分散混合效率是Kenics的3.36~1.72倍;当Re>7040时,Ross LPD综合传热性能明显优于KSM;当叶片夹角为30°时,综合传热性能系数具有最大值;Ross LPD内插件具有高效低阻的技术优势和结构改进潜力.

    静态混合器混合传热综合传热性能系数场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