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酚醛树脂基炭微球结构调控与功能化制备研究进展

    邵健冯军宗柳凤琦姜勇刚...
    3787-3801,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炭微球具有化学稳定性好、电导率优良、比表面积大、孔结构丰富等优点,在吸附、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酚醛基炭微球以酚醛树脂为前体,经高温炭化制备而成,这种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低、产率高,而且通过调整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可实现对炭微球结构和功能性的精细调控,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概述了酚醛基炭微球的最新研究进展,分为小粒径炭微球制备、多孔炭微球制备和功能化炭微球制备三个方面,并介绍了酚醛基炭微球在储能、吸附和电催化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纳米材料聚合物微球热解吸附催化燃料电池

    氨电氧化催化剂及其低温直接氨碱性膜燃料电池性能的研究进展

    方辉煌程金星罗宇陈崇启...
    3802-3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是一种无碳富氢的能源载体,体积能量密度高,易液化储存,是理想的储氢介质.以氨直接作为燃料,在低温碱性膜燃料电池中通过氨氧化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是氨能源高效利用的理想路径之一.然而,低温氨氧化反应动力学缓慢、催化剂价格昂贵、易中毒等问题严重影响氨燃料电池性能,限制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因此,设计高效、廉价、稳定的催化剂是发展低温氨燃料电池技术的关键.本文首先综述了近些年研究者在氨氧化反应机理方面的探索,在深入理解反应体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含贵金属和非贵金属催化剂设计制备及其在氨氧化反应中的进展,并总结了氨氧化催化剂在氨燃料电池中的性能.最后针对氨氧化催化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旨在为氨氧化催化剂的设计及低温氨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氨氧化反应低温氨燃料电池催化剂电催化

    气体水合物生成微观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张炜李昊阳徐纯刚李小森...
    3815-3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合物技术在能源和气候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应对能源挑战和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但目前该技术存在着水合物生成速率慢、气体消耗量低的缺点,限制了水合物技术的工业化发展.从微观机理的角度,梳理和总结了关于气体水合物生成机制的理论观点,简述了驱动力和气体溶解度在水合物成核过程中的影响,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和纳米粒子对水合物形成的影响机理以及常用的微观分析技术.分析发现,气体水合物的形成机制时至今日仍未有统一定论,对于促进剂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够充分,现有的微观分析手段难以捕捉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分子行为.这些问题限制了水合物技术向更快、更高效方面发展.探究水合物技术的相关机理,了解各类影响因素的作用原理,探索新的分析手段,将有助于突破水合物技术的瓶颈,为寻找更佳性能的促进剂、更高效地合成水合物探明道路.

    水合物技术微观机理水合物成核促进剂纳米粒子

    氟化物势能函数和热力学性质的分子模拟研究进展

    杨松涛李东洋牛玉清李鑫钢...
    3828-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干法铀纯化工艺对我国核能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但一直受基础热力学数据缺失的限制.因分子模拟方法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的预测特性,为解决以上挑战提供了机遇.本文归纳总结了分子模拟计算物质热力学性质的多种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模拟计算中不同力场和势能函数的发展情况和优势/缺陷,指明了对氟化物体系的适用性.随后,综述了氟化物热力学性质的分子模拟进展,分析并评价了力场与势能函数选择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表明与温度相关的分子间势能函数(TDIP)在第二维里系数、黏度和气液共存性质等的模拟中展现的较高模拟效率和准确性.为进一步提升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尚有很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本文最后对分子模拟方法在氟化物热力学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工艺设计提供实践基础.

    氟化物分子模拟与温度相关的分子间势能函数热力学性质

    硫酸镁型光卤石转化钾盐镁矾的过程机制与动态规律

    周桓张梦丽郝晴吴思...
    3841-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酸镁的存在影响光卤石矿加工的钾盐收率和产品质量.通过对一里坪盐湖硫酸镁型光卤石进行等温不完全分解实验,研究了钾盐分解转化机制和动态特征,并建立了钾盐转化过程的动态模型.结果表明:(1)硫酸镁型光卤石在加水过程迅速分解,而经过3~4h诱导期,氯化钾与硫酸镁会逐渐转化为钾盐镁矾,经过50h系统达到平衡,总钾量的近55%转化为钾盐镁矾,约20%溶于分解液,仅25%以固相氯化钾存在;(2)转化过程中,如有硫酸镁水合物存在,会出现"固、液相点不动的介稳态"假象,而实际上是氯化钾和硫酸镁水合物转化为钾盐镁矾的动态过程,当固相硫酸镁水合物缺失,液相点会向氯化钠、氯化钾、钾盐镁矾、光卤石的四盐共饱点移动;(3)钾盐镁矾生成的动力学方程的反应推动力(离子活度积与共饱点活度积之差)级数为1.5,产物存量的影响指数为2/3,反应速率常数为3.907×10-4 mol1/3·min-1,动力学方程与全组分物料方程构成了动态模型,可量化表达转化过程中任意时刻固液混合体系的状态.这一研究结果对改善盐湖钾资源利用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硫酸镁亚型盐湖光卤石钾盐镁矾相平衡多相反应动力学模型

    多孔材料中甲烷水合物生成的传热数值模拟研究

    郎雪梅姚柳眉樊栓狮李刚...
    3851-3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合物储运(NGH)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天然气储运技术,已具备实现工业化的潜力.但水合物的生长是传质传热控制的反应,因此在放大实验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针对该问题,对水合物反应器中多孔材料内甲烷水合物生成传热过程建立了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多孔材料内传质传热的甲烷水合物生成传热数学模型,可用于计算反应器内水合物生成分布和热量分布,指导水合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模拟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并对使用了不同热导率填料的水合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拟值与实验值的绝对平均相对误差小于6%,生成传热模型准确性高;在水合反应过程中,热量传递是影响水合物生成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导热不良时,易在水合物生成中心部分形成局部过热,对水合物生长造成热抑制.在进行水合物生成放大实验时,应特别注意反应器内部的热量控制.

    水合物数值模拟传热水合物生成多孔材料

    低电导率工质中气泡的极化运动实验研究

    苏巧玲王军锋张伟詹水清...
    3861-3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电场作用下气泡在低电导率工质中的极化运动特性,采用高速数码摄像技术对气泡在正庚烷溶液中的生长和分散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并结合无量纲数分析了不同气体流量和施加电压下的气泡演变特征以及极化力主导的气泡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增大电场强度可导致气泡生长周期缩短,气泡尺寸显著减小,产生频率加快.在低电场强度下,气泡运动主要表现为流体动力学特性;而在强电场作用下,气泡首先受极化力主导而表现为电流体动力学特性,其直线轨迹高度随BoE增大而增大.但随着电场强度在竖直方向上的衰减以及液相阻力影响,气泡运动速度不断减小;当气泡脱离极化力主导区域后,其运动再次表现为流体动力学特性,受尾迹诱导和气泡间相互作用影响,气泡在竖直方向上沿毛细管轴向四周扩散.

    气液两相流直流电场极化力电导率脱离直径气泡轨迹

    H2O-CO2、H2O-N2、H2O-He水平管外自然对流凝结换热特性研究

    鲁军辉李俊明
    3870-3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凝性气体制约换热设备安全和系统效率,为研究不凝性气体-蒸气于水平管外自然对流凝结换热机理和特性,实验测量了不凝性气体He、N2、CO2质量分数分别为1.16%~18.18%、7.56%~60.86%、11.39%~70.95%,壁面过冷度为5~25 K,总压力为5~101 kPa的H2O-He、H2O-N2、H2O-CO2自然对流条件下水平管外凝结换热特性,对比分析了H2O-He、H2O-N2、H2O-CO2的不凝性气体质量含量、壁面过冷度以及压力因素的影响.压力和壁面过冷度一定,相同质量分数时,实验凝结传热系数与Nusselt理论解的比值(Q/QNu)由大到小依次为:H2O-CO2、H2O-N2、H2O-He;相同摩尔分数时,Q/QNu由大到小依次为:H2O-He、H2O-N2、H2O-CO2.相同总压力和不凝性气体质量分数时,H2O-He的Q/QNu随着壁面过冷度的增加下降最为缓慢.相同不凝性气体质量分数和壁面过冷度时,H2O-He的Q/QNu值最小,其受压力影响最为显著.

    H2O-HeH2O-N2H2O-CO2不凝性气体水平管自然对流凝结换热

    固载离子液体[HSO3-BMIM][HSO4]/SiO2的制备及其催化乙酸乙醇酯化反应的研究

    何瑞宁邹昀石萌李洋...
    3880-3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使离子液体(ILs)在保持催化活性的前提下更易分离回收,减轻ILs的腐蚀,制备了固载ILs,并用于催化酯化反应合成乙酸乙酯(EtAc).通过红外光谱、热失重、N2吸附-脱附、扫描电镜等对固载ILs进行表征分析,发现溶胶-凝胶(Sol-Gel)法比浸渍法能更有效地固载ILs于二氧化硅(SiO2)载体上,在催化乙酸乙醇酯化合成EtAc时催化效果较好.反应条件为酸醇比R0A∶E=1,反应温度T在323.15~338.15 K范围内,催化剂与乙酸质量比xcat∶HAc在5%~15%范围内时,Sol-Gel法制备的[HSO3-BMIM][HSO4]/SiO2初始反应速率较快,反应30 min时乙酸转化率(XHAc)超过50%,达到平衡转化率(68%)的约70%.使用LHHW模型拟合[HSO3-BMIM][HSO4]/SiO2催化酯化反应的速率,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准确.重复性考察发现,[HSO3-BMIM][HSO4]/SiO2在前三次使用时的XHAc(t=4 h)超过60%,经六次使用后有所下降.使用Sol-Gel法制备的固载ILs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优于浸渍法,表明Sol-Gel法更适合用于制备固载ILs.

    离子液体催化剂乙酸乙酯酯化反应固载固体酸

    H2在MoxSy团簇上吸附解离的尺寸效应研究

    杜峰尹思琦罗辉邓文安...
    3895-3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浆态床加氢工艺可以处理不同来源的劣质重油、渣油,氢气的活化是重油加氢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之一.钼基催化剂的分散性是影响重油加氢活性的关键因素.构建了Mo7S15、Mo12S26、Mo18S39、Mo25S54和Mo33S71团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团簇自身的稳定性、活性以及H2在不同尺寸团簇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结果发现,在目前所建立的团簇中,其尺寸越小,结合能越低,最高占据分子轨道-最低未占分子轨道(HOMO-LUMO)能隙值越小,团簇稳定性越弱,活性越强.H2在簇上的稳定吸附位点为边缘位点.随团簇尺寸增大,吸附能分别为-64.25、-34.60、-34.14、-7.20、-6.82 kJ/mol,吸附能绝对值减小,氢气分子与团簇的相互作用减弱,并且解离能逐渐增大,分别为13.76、33.14、53.64、60.75、64.47 kJ/mol.目前的结果表明,团簇尺寸越小,氢气的吸附解离越容易,显示出更高的活性.

    MoxSy团簇团簇尺寸氢气活化钼基催化剂密度泛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