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肠杆菌偏利共培养系统合成大豆苷元

    刘雪张莉娟赵广荣
    4015-4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苷元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在大肠杆菌中的生物全合成还未见报道.基于大豆苷元合成途径的三个模块(对香豆酸、甘草素和大豆苷元模块),构建大肠杆菌共培养系统从头合成大豆苷元.将对香豆酸和甘草素模块分配到两株大肠杆菌中构建双菌共培养系统,合成甘草素.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三种共培养模式合成大豆苷元,结果显示,三菌共培养系统比其他两种双菌共培养系统的产量更高,达到27.8 mg/L.共培养菌株间通过苯丙氨酸的单向流动形成了偏利共生的关系,有助于平衡代谢途径,提高大豆苷元产量.该共培养系统在大肠杆菌中实现大豆苷元的从头合成,为其他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即插即用的平台.

    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大豆苷元大肠杆菌共培养系统偏利共生

    高压脉冲介质阻挡放电降解土壤中芘的研究

    许贤伦钱旸张兴旺雷乐成...
    4025-4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土壤多环芳烃的污染问题,通过自研的介质阻挡脉冲反应器处理土壤中的芘,研究了放电电压、放电频率、土壤湿度、土壤厚度、空气流速和土壤pH等条件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电电压和放电频率增加,芘的降解率提高,空气流速和土壤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有利于芘的降解,增加土壤厚度和降低pH会降低芘的降解率.最适降解条件为:放电电压12.6 kV、放电频率1.0 kHz、土壤湿度3.0%、土壤厚度1 mm、空气流速2 L/min、土壤pH≥7,芘的降解率为97.04%.通过HPLC-MS和FT-IR分析,间接证明放电产生的活性物质O3、·OH、NOx等导致了芘的降解,提出了芘可能的降解途径.

    等离子体土壤污染降解

    污泥不同热处理工艺产物磷的浸出回收实验研究

    罗欣宜冯超刘晶乔瑜...
    4034-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污泥阴燃处理灰渣开展了关于磷浸出回收性能的实验研究,并与传统焚烧和热解处理工艺所产生的焚烧灰和热解焦的磷浸出回收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热产物中磷含量与残碳含量有关,而热处理过程中磷留存率与反应剧烈程度等因素有关.热处理会降低污泥中磷的生物有效性,尤其是焚烧.污泥阴燃灰、焚烧灰和热解焦的磷浸出过程主要受反应物浓度和产物层扩散控制,浸出时间不应超过8 h.通过硫酸浸出污泥热处理产物的方法,单位质量热产物的磷浸出量为25.72~34.42 mg/g,可将原污泥中的磷回收59.30%~84.21%.进一步对浸出工艺进行工况优选,可在保持较高污泥磷回收率的同时大幅降低硫酸单位消耗量.

    污泥废物处理磷回收浸出动力学

    不同操作参数下介质阻挡放电的固氮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

    刘坤尹远耿文强夏昊天...
    4045-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质阻挡放电(DBD)是一种典型的低温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手段,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产生大面积的放电等离子体从而进行固氮,具有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特点.然而目前DBD的固氮能耗偏高,有着相当大的优化空间.探究了调控电压与气流量对DBD固氮性能的影响,以液相固氮的形式考察了总氮浓度TNC和固氮能耗EC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分析DBD气相产物变化规律揭示了DBD固氮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不同条件下的DBD气相产物会处于臭氧模式、过渡模式和氮氧化物模式三种模式之一,而各实验条件下的EC最小值均处于过渡模式,分析其原因在于该模式下可以有效生成NO2和N2O5,提升可溶性氮的占比进而促进了固氮效果.EC的最小值在电压为18 kV、气流量为8 L/min时取得,为31.69 MJ/mol.

    介质阻挡放电气体反应气相产物固氮氮氧化物反应器

    化学链燃烧过程Fe2O3/Al2O3载氧体表面CH4反应:ReaxFF-MD模拟

    袁妮妮郭拓白红存何育荣...
    4054-4061,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ReaxFF-MD方法,对化学链燃烧过程Al2O3负载Fe2O3载氧体(Fe2O3/Al2O3)表面CH4反应过程模拟,探究Al2O3惰性载体对Fe2O3-CH4体系燃烧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添加Al2O3惰性载体改变了化学链燃烧过程中Fe2O3载氧体反应性和Fe2O3/Al2O3-CH4反应体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主要是促进了Fe2O3载氧体表面CH4氧化,并对CH4反应过程、中间体、产物及其反应速率和放热量等均具有显著促进和调控作用.原因在于Al2O3惰性载体对Fe2O3活性相中晶格氧的活化作用促进了晶格氧的迁移-扩散-释放.添加惰性载体增强了Fe2O3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过程晶格氧释放速率和释放量,有利于CH4氧化燃烧向合成气的高效、清洁转化,强化了化学链燃烧过程,满足当前能源高效转化和碳减排目标.

    化学链燃烧Fe基载氧体反应分子动力学氧化铝计算机模拟天然气

    电化学高级氧化对HEDP的降解效能研究

    靳文章张玉玲贾晓宇
    4062-4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羟基亚乙基二膦酸(HEDP)是典型的有机膦缓蚀阻垢剂,广泛存在于工业水处理系统中,其常规生物降解率低于5%,已成为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和外排的制约因素.为此,探索了电化学高级氧化法对HEDP的降解效能,考察了电流密度、Na2SO4浓度、pH、温度及溶液流速等关键参数对HEDP降解率的影响;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测试,自由基猝灭方法和HEDP降解动力学探讨了HEDP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30 mA/cm2,电解质Na2SO4浓度为0.1 mol/L,pH=11,温度为30℃,溶液流速为500 ml/min时HEDP降解率最高,90 min内可达99.7%;研究采用的电化学高级氧化体系产生羟基自由基(·OH)和硫酸根自由基(SO-4),仅·OH可以降解HEDP,·OH与HEDP的反应速率常数k•OH,HEDP=(4.28±0.24)×108 L/(mol·s).

    电化学高级氧化自由基HEDP降解动力学

    生物质与催化裂化油浆共热解协同作用研究

    郝泽光张乾高增林张宏文...
    4070-4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物质焦油氧含量高、品质差的缺陷,本文提出将生物质与重油共转化利用的方法.以催化裂化油浆(FCC)、稻壳(RH)、木屑(PS)为原料,通过低温固定床热解实验对其共热解产物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CC的供氢作用下,共热解有利于焦油中含氧化合物的脱除,随着生物质比例增加,反应过程中脱羧基、脱羰基反应减弱,脱羟基反应增强,产物中CO、CO2产率较计算值增加幅度减小,水的产率较计算值逐渐增大.焦油中烃类物质增加,其中芳香烃以二元环和四元环增加为主,脂肪烃中以C13~C20增加为主.整体上,共热解过程促进了半焦产率的增加,焦油产率虽无明显改变但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生物质催化裂化油浆共热解协同作用共热解焦油

    Co掺杂SrTi0.3Fe0.7O3-δ阳极SOFC在化工副产气燃料下的性能及稳定性

    张婉晨陈晓阳吕秋秋钟秦...
    4079-4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化工副产气是具有一定热值的可燃性复杂气体,但一直以来提纯再利用经济效益低,大多采用直接燃烧的方法处理.针对当前化学工业开展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研究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采用化工副产气发电的性能.以SrTi0.3Fe0.7O3-δ(STF)钙钛矿氧化物为基础,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B位Co掺杂的Sr0.95Ti0.33Fe0.6Co0.07O3-δ(STFC)阳极,以不同种类和组成的模拟化工副产气作为燃料,系统研究了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结果表明,STFC钙钛矿氧化物在加湿氢气中还原后原位析出Co0.28Fe0.72纳米合金颗粒;以其为阳极的SOFC单电池在多种模拟化工副产气燃料下实现了高性能运行,表现出较小的极化阻抗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输出;在含有多种碳氢组分的复杂燃料下表现出卓越的长期运行稳定性.

    燃料电池碳减排化工副产气钙钛矿阳极纳米材料电化学

    氨气/甲烷贫预混旋转湍流火焰稳定性及NO生成

    王永倩王平程康毛晨林...
    4087-4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氨气/甲烷掺混燃气在贫预混旋转湍流状态下的火焰稳定性及NO的排放特性,设计建造了一个可视化的旋转湍流燃烧装置,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测量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当量比增大,氨气火焰稳定燃烧的范围有所扩大,但当氨气掺混比大于0.60时火焰出现上下振荡现象,继续增加将导致火焰吹熄;NO的排放水平随当量比增加而提高;但在相同的当量比下,NO的排放随氨气掺混比的增加先升高再下降.此外,分别采用化学反应器网络(CRN)方法和一维层流预混火焰计算方法,对相应的火焰状态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虽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较大,但其预测的NO排放特性随氨气掺混比、当量比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对三者之间误差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氨气燃烧贫燃预混湍流火焰一氧化氮排放燃烧实验测量数值模拟

    嗜烃乳化菌SL-1与内源菌协同驱油的菌群作用关系研究

    李彩风王晓李岗建林军章...
    4095-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稠油开采过程内-外源菌的协同驱油机理,以嗜烃乳化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L-1作为外源菌,考察了该菌与内源菌群的协同降黏、降烃性能.通过16S rDNA扩增子测序,探讨了内-外源菌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菌株SL-1后,稠油中的长链烷烃被显著降解,原油黏度降低约79.5%.菌群结构分析表明,菌株SL-1的加入有效激活了烃降解菌、产氢菌等采油功能菌,产气量及甲烷含量升高,同时增强了菌群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有利于采油功能菌代谢性能的发挥.物种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株SL-1与Pseudothermotoga、Coprothermobacter、Gelria等产氢菌呈正相关性,这些物种间的相互协同可推动烃降解及产甲烷等进程,进而有利于提高稠油的采收率.本研究为菌株SL-1在稠油开采中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Geobacillus协同微生物采油降解石油生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