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废弃制冷剂降解方法研究现状及思考

    戴晓业安青松许云婷史琳...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分人工合成制冷剂由于存在环保问题,目前正按照环保公约进行淘汰.淘汰后的废弃制冷剂需要进行降解销毁,我国是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制冷剂生产和消费国,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废弃制冷剂销毁压力.总结归纳了废弃制冷剂目前主要的降解方法,包括焚烧热解法、等离子法、催化分解法等技术路线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与讨论.

    废弃制冷剂热解催化光催化催化剂

    开孔泡沫金属复合材料有效热导率的研究进展

    梁恒刘益才汪谦旭赵祥乐...
    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热导率是开孔泡沫金属复合材料热传输热性的重要参数,基于三维结构的复杂性,从边界模型和晶胞分析模型两个方面出发,较为全面地概述了有效热导率的研究现状.指出边界模型以均质化方法宏观分析热传导问题而忽略了微观孔结构的影响,重点阐述晶胞分析模型中立方体模型和开尔文模型的经验相关性分析方法,指出其关键点在于以孔隙率形式将多孔结构形状参数拟合成可调参数表达式.此外,3D断层扫描与数值模拟相结合,阐述lattice-Boltzmann方法对开孔泡沫结构的研究,突出真实孔结构对有效热导率的影响和规律.展望后期研究重点是经验相关模型的精确拟合方式及特征关联式的统一化,高精度数值模拟计算中的简化对比分析模型.

    有效热导率热传导泡沫预测复合材料多孔介质晶胞分析

    太阳能利用透光表面超疏水增透膜研究进展

    吴延鹏雷晓宇陆禹名陈卉妮...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透明超疏水性表面可以阻挡大气尘埃附着,减少表面反射率,提高透光率.超疏水增透膜与传统增透膜相比,具有自清洁性、低反射率和高透光性等优势.本文对增透膜和超疏水表面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对比了近年来超疏水增透膜的4种制备方法(沉积法、刻蚀法、自组装法和溶胶-凝胶法)的优缺点,说明了高透光性和低反射率的超疏水表面研究进展.最后对超疏水性增透涂料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改善超疏水增透膜的耐久性和开发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的超疏水增透膜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超疏水抗反射自清洁透光率太阳能

    气液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

    黄锟腾陈健勇陈颖罗向龙...
    3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国内外气液分离技术及设备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重力分离、惯性分离、过滤分离、离心分离和精馏分离的工作原理和设备构成,重点关注了气液分离技术在换热器和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对比了各种气液分离技术.现有气液分离机理尚不清晰,且普适性不高.将气液分离与气相相变传热过程结合能实现强化传热和提升系统能效,具有巨大应用前景.

    气液两相流热力学分布气液分离换热器

    碱性燃料电池用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付凤艳邢广恩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s)因其具有环境友好、可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电极反应速率快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阴离子交换膜(AEMs)是AEMFCs的核心部件,其性质决定着燃料电池的性能、能量效率和使用寿命.从具有不同骨架结构的聚合物出发,介绍了聚苯醚、聚芳醚砜、聚烯烃和聚苯并咪唑等不同聚合物骨架结构的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性能和应用,同时对具有不同聚合物骨架结构的阴离子交换膜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论和展望.

    碱性燃料电池阴离子交换膜碱稳定性离子电导率

    钢铁厂原料堆粉尘无组织排放抑制技术进展

    吴延鹏栾珊珊苏伟邢奕...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铁厂原料堆在风蚀作用、卸料以及取料过程中无组织排放的粉尘严重污染周围空气,危害工人身体健康.阐述了目前钢铁厂原料堆粉尘无组织排放抑制技术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原料堆的静态扬尘量以及动态扬尘量的估算公式,表明减小环境的来流风速与原料堆起尘临界风速的差值可有效降低粉尘的无组织排放量;介绍了喷水抑尘、喷抑尘剂抑尘、防风抑尘网抑尘、封闭料场抑尘以及新型生物纳膜抑尘、云雾抑尘技术,对比了这些技术的抑尘机理、抑尘效率、影响因素、技术优缺点,得出使抑尘效果最优的结构参数,提出未来应关注的研究方向.

    钢铁厂原料堆粉尘无组织排放抑尘技术

    氧化石墨烯膜间距对电渗析空气除湿特性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张牧星张小松丁烨宋翼...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渗析空气除湿技术利用高压电场为气体分子荷电,通过多孔氧化石墨烯膜实现水分子和其他带电分子,如氧气分子的分离.双层膜间距将影响到气体分子的传输特性和热力学性质,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带电后的水分子和氧气分子在不同膜间距下通过膜的扩散及吸附现象.结果表明:膜层间距主要影响层间氢键形成方式,继而影响多孔氧化石墨烯膜与气体分子间吸附能,存在最佳层间距离1.25 nm,水分子渗透效果最佳,气体选择性达到最高,为1.14,较无电场时扩大了3倍.

    分离分子模拟动力学模型扩散

    基于LiCl溶液太阳能界面蒸发的连续式空气取水

    安美燕王洁冰徐震原王如竹...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阳能吸收式空气取水利用广泛存在的太阳能和空气获取淡水,是解决淡水短缺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技术的水分吸收和解吸收集需要分开运行,效率较低且需要人工操作.为解决该问题,提出基于吸湿盐溶液太阳能界面蒸发的连续式空气取水,一方面采用LiCl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另一方面利用太阳能界面蒸发实现溶液解吸与水蒸气冷凝收集,由于太阳能界面蒸发可以实现局部加热与解吸,吸收和解吸两个过程可以同时进行.进一步对LiCl溶液的太阳能界面蒸发与连续空气取水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质量分数为30%的LiCl溶液可以进行高效的吸收/解吸工作,在一个太阳光照强度下达到0.44 kg/(m2·h)的蒸发速率和39.3%的能量效率,并能实现连续太阳能空气取水,取水速率达到2 L/(m2·d).

    空气取水吸收界面解吸连续

    用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循环流道分流器的设计方法与应用效果

    燕子腾吴国明庄大伟丁国良...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家用和商用空调领域中常采用分流器实现多路微通道换热器中制冷剂的分流.分流器应用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制冷剂分流不均匀.提出一种利用循环流道实现制冷剂均匀分流的分流器.在传统圆筒式分流器的基础上,设计了循环流道,使制冷剂形成离散泡状流并均匀分流到每根扁管中.新型分流器的关键几何尺寸包括喷孔直径和上行流道水力直径.通过离散泡状流的形成条件推导出喷孔直径的计算公式;通过两相流循环流动的形成条件推导出上行流道水力直径的计算公式.给出新型分流器的设计实例,并通过试验对分流器性能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分流器进口制冷剂质量流量为14.0、18.0、22.0 g/s时,新型分流器的不均匀度分别为比传统分流器下降46.8%、32.0%、24.4%.

    流动气液两相流微通道分流器均匀分流循环流道离散泡状流

    低GWP混合工质回热热泵采暖性能

    罗介霖杨凯寅赵朕王勤...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煤改电政策的逐步推行,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采暖面临着环保高效的改进需求,空气源热泵作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低环温运行的效率值得关注.利用环保混合工质CO2和2,2-二氟丙烷,本研究构建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易于控制的回热热泵循环,并通过理论优化分析了该循环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制热性能.当环境温度从-30℃变动至10℃,回热热泵循环的COP从1.87升高至3.51,单位容积制热量从1773 kJ/m3升高至5516 kJ/m3.通过与常规补气循环的比较,该混合工质及回热循环具有用于冬季采暖的潜力和可行性.此外,由于高沸点组分的加入,传统CO2循环过高的运行压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也更有利于该系统的实际应用.

    环保混合工质回热热泵制热性能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