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直接修复再生研究进展

    钟屹周仕遇纠连朝李钰晓...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产量攀升,锂离子电池的消耗量急剧增加,大量报废电池带来了各种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处理和回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磷酸铁锂(LFP)电池凭借高稳定性和高循环寿命等优点,成为目前主流应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电池之一.但现有的LFP回收方法操作复杂、污染性大,且回收产物多为合金或金属盐,只能用作电池前体.相比较而言,废旧LFP正极材料直接修复再生具有流程短、方法简单、能耗低等优点,符合当前我国双碳目标.本文综述了废旧LFP正极材料直接修复再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固相烧结法、水热法、电化学法等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最后,从多角度分析废旧LFP直接修复再生可能面临的应用挑战及发展前景,为废旧LFP高效回收研究提供参考与建议.

    废物处理化学过程修复再生磷酸铁锂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及其资源环境影响

    袁玲雅张滢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推动下,中国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因而,光伏器件的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亟待深刻认识.特别是,随着我国早期光伏设备陆续退役,光伏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问题日渐凸显,已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通过分析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光伏器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环境影响,对光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潜在环境影响等方面内容展开论述,综合评估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根据我国现有相关政策法规,对光伏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太阳能光伏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环境污染资源循环可持续发展

    催化甲烷重整工艺的研究进展

    石美琳赵连达邓行健王静松...
    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储量丰富,是优质的清洁能源,甲烷作为其主要成分,通常经由重整工艺来制备.而重整过程中由积炭烧结等引起的催化剂失活问题是阻碍该工艺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铁基催化剂,从催化剂活性组分、载体、助剂以及制备方法等角度综述了甲烷裂解重整催化剂性能的研究进展.基于Ni-Fe双金属催化剂综述了甲烷蒸汽重整及二氧化碳重整催化剂性能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催化剂的失活原因以及提高重整催化剂性能的方法.为了促进重整工艺的工业应用,未来应深度探讨铁基催化剂的积炭机理,选取合适的载体及助剂来优化铁基催化剂的性能.

    甲烷重整催化剂铁基催化活性失活

    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二元醇型冷却液的比热容

    蒋晓煜雒焕婷洪瑞杜文静...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却液的选择对于高功率散热用液冷系统的性能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乙二醇型和丙二醇型冷却液应用最为广泛.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不同冰点的二元醇型冷却液进行了限定温度区间的比热容的测量.利用调制差示扫描量热法(MDSC),通过傅里叶变换将产生的热流信号分解成热容成分和动力学成分,得到可逆比热容值,并将实验结果进行了二次多项式的曲线拟合.相关测试结果可为二元醇型冷却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冷却液比热容MDSC预测实验验证混合物

    受限蒸汽腔内气液两相传热特性研究

    秦思宇刘艺佳杨佳成佟薇...
    47-55,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蒸汽腔是实现电子元件热管理的高效设备之一.随着电子元件的紧凑化发展,蒸汽腔的尺寸受到限制.为探究受限蒸汽腔内气液两相传热特性,本文设计了由蒸发板、冷凝板和方形石英玻璃组成的可视化实验系统.探究了空间高度和加热功率对蒸汽腔传热特性的影响,揭示了不同高度腔体内的沸腾和冷凝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空间高度为50 mm的蒸汽腔内气泡行为与池沸腾相似,而10 mm高度蒸汽腔则存在较大差异.在较低加热功率下,10mm高度蒸汽腔内气泡成核生长后接触冷凝壁面并反弹回落;而在较高加热功率下有气泡膜产生.当输入加热功率为65 W时,10 mm高度受限蒸汽腔的热阻为50 mm高度受限蒸汽腔的3.74倍.该结果表明,较低高度的受限蒸汽腔传热性能恶化,受限蒸汽腔结构有待进一步设计优化,以实现更高要求的电子热管理应用.

    受限蒸汽腔气泡传热成核相变

    多孔介质中乳状液驱油的两相流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李雨霜王兴成温伯尧骆政园...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驱油过程及其机理,是发展乳状液驱油技术应用的基础.搭建了微流体可视化实验平台,揭示了多孔介质中乳状液驱油过程的两相流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替模式均为黏性指进,使用乳状液驱油会产生液滴堵塞效应,能有效抑制黏性指进,增强界面稳定性,提高驱替效率.分析了毛细管数、油相-驱替相黏度比和液滴-孔隙尺寸比对乳状液驱油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基于不同毛细管数与黏度比下的驱替模式分布相图,得到了多孔介质中乳状液稳定驱替和黏性指进两种驱替模式的转变界限,证明乳状液驱对比水驱提高了黏性指进出现的临界毛细管数和黏度比,有效提高了驱替稳定性和驱替效率,为利用乳状液进行实际原油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孔介质两相流微通道乳状液驱提高采收率

    基于层流效应的被动式颗粒分离微流控方法研究

    刘律刘洁茹范亮亮赵亮...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颗粒分离在能源化工、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基于层流效应,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被动式颗粒分离微流控方法,并系统研究了流动参数、流体物性、颗粒属性等因素对微颗粒分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微流控方法能够成功实现不同尺寸微颗粒的高效分离.流量比和颗粒粒径对颗粒分离效果影响显著,随着流量比和颗粒粒径差异的增加,颗粒分离效率和分离纯度升高.总流量和流体物性对颗粒分离影响较弱.该新型微流控方法具有结构和操作简单、分离精度高、适用性广等优点,在能源化工、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微流控液固两相流颗粒分离层流微通道

    中深层U型地埋管换热器取热特性研究

    胡俭姜静华范生军刘建浩...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开源数值模拟计算软件OpenGeoSys建立了充分考虑中深层U型地埋管换热器尺寸特征与复杂地质参数分布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开展了换热器长期取热过程逐时出口水温及取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热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运行初期换热器出口水温快速下降,随着取热进程不断推进换热器出口水温逐渐平稳.敏感性分析表明,地温梯度、上下行井钻井深度及水平对接井长度对中深层U型地埋管换热器取热性能影响显著.相关研究结论可为中深层U型地埋管工程设计及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再生能源中深层U型地埋管换热器数值模拟传热取热性能

    热辐射加热下NaCl水溶液液滴蒸发过程的实验研究

    周文博殷姜维张丹杨越...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利用太阳能实现含盐废水的高效、低成本的深度脱盐,设计搭建了热辐射加热单液滴实验系统,以NaCl水溶液为工质,针对热辐射加热下单液滴蒸发过程开展了实验研究.采用波长为1450、1930 nm的激光器为热辐射源,功率密度为(1.4~2.1)×105 W·m-2;液滴初始质量分数为0.13~0.26、初始体积为1.0~5.0 µl.结果表明:(1)NaCl水溶液液滴蒸发过程可分为升温、析晶、热胀和降温四个阶段,其中析晶和热胀段是液滴蒸发的主要阶段;(2)提高外部辐射功率或采用大吸收系数波段可同时缩短升温、析晶及热胀段时长,提高表面平均蒸发速率;(3)提高液滴初始质量分数或初始体积可同时提高析晶温度、热胀段最高温度及表面平均蒸发速率,析晶段时长随初始质量分数的增大而缩短,但与液滴初始体积无关;(4)本文研究范围内NaCl水溶液液滴表面平均蒸发速率介于(0.7~7.4)×10-8kg·s-1之间,液滴温度依然是影响表面平均蒸发速率的主要因素.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热辐射加热下NaCl水溶液液滴表面平均蒸发速率的实验关联式,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主体误差在±20%之内.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热辐射驱动下含盐废水深度脱盐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盐水液滴辐射吸收蒸发析晶表面蒸发速率

    微型翅片疏水复合强化管管内流动沸腾换热预测模型

    杜得辉冯威张江辉项燕龙...
    9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比制冷剂在一根光滑管(ST管)与三根强化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所采用的三根强化管分别为具有疏水表面的换热管(HYD管)、具有人字形微翅片的换热管(HB管)和同时具有人字形微翅片与疏水表面复合结构的换热管(HB/HYD管).在饱和温度为279、283与288 K,质量流速范围为50~150 kg/(m2·s),进出口干度分别保持在0.2和0.8的工况下进行实验.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HB管与HYD管的传热系数分别约为光滑管的1.37倍与1.42倍,而具有复合表面结构的HB/HYD管具有最高的传热系数,约为光滑管的1.45~1.63倍.针对所测传热系数选择了 6种经验预测关联式模型,并利用光滑管进行验证,证明所选关联式可靠.结合强化管的结构特点开发新型关联式模型,该模型对所研究强化管的传热系数预测较好,三种强化管约有90%以上的数据点在误差范围为±10%以内,这对工业设计换热器的方案进行了优化,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效率与可靠性.

    相变气液两相流流动沸腾换热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