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严忠民

双月刊

1000-1980

xb@hhu.edu.cn

025-83786343

210098

南京市西康路一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重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本校在水资源、水文、地质、测量、水利工程、水电工程、水运工程、海洋及海岸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岩土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力工程、电子技术及自动化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管理工程、水利经济、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方面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讨论、研究动态等学术性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短时临近降水集合预报的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研究

    包红军曹勇曹爽王蒙...
    19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延长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见期,建立了基于短时临近精细化网格降水集合预报的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模型.模型采用百分位映射订正技术,发展数值模式降水预报场与实况场映射关系,结合Bayesian模型,构建基于GRAPES-3KM模式和Time-Lag-Ensemble融合技术的短时临近降水集合预报(最优集成、最大(95%分位数)、最小(5%分位数))格点场,作为GMKHM(Grid-and-Mixed-runoff-generation-and-Kinematic-wave-based Hydrological Model)的降水驱动,进行中小河流洪水逐小时实时滚动预报.选择新安江屯溪流域作为试验流域,对2020年汛期流域大洪水进行实时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基于短时临近最优降水预报的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模型提前了7h预报出屯溪断面洪峰,洪峰误差为5.6%,峰现时差为-1 h,比不考虑预见期降水的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提前了4h;基于短时临近最大、最小降水预报的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模型提前了13 h预报出洪峰区间,并且自7月7日9时起滚动预报最大与最小预报跨度呈逐渐减少趋势.在中小河流洪水预报中引入短时临近集合预报降水,对提升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防控能力有重要意义.

    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短时临近降水预报GRAPES-3KM模式Time-Lag-Ensemble分布式水文模型屯溪流域

    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智能调度平台关键技术

    万定生王坤朱跃龙姚成...
    20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水预警预报平台以大量水文数据为支撑,针对中小河流水文气象数据缺失、异常等问题,提出多源水文气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研发云环境下具有状态和交互特征的模型封装服务技术,提供数据、算法和模型多层次按需服务;提出中小河流垂直河道淹没算法,并实现基于UE4虚拟引擎的洪水淹没可视化.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研发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智能调度平台,该平台已在示范流域安徽屯溪得到应用,并推广至南京秦淮河以及福建漳州等流域.

    中小河流洪水预报数据质量控制多重情景仿真洪水淹没仿真

    无资料小水库影响下的中型水库入库洪水模拟

    李巧玲马亚楠李致家朱跃龙...
    213-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小水库蓄泄作用对中型水库入库洪水过程的影响,以分布式新安江模型为基础,将子流域单元内的小水库聚合为一个虚拟水库对模型汇流结构进行改造.以安徽省重点中型水库——东方红水库为例,采用不考虑小水库影响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对2014-2017年共14场发生在汛初、汛中和汛末的洪水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汛中比较大的场次洪水,对于汛末洪水的模拟效果稍差.选择发生在汛末的2015090420号和2017070101号洪水,采用考虑小水库影响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模拟上游五里源和高堨水库蓄泄对东方红入库洪水的影响,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可知,子单元流域面积内加入虚拟水库的新安江模型,在径流深、洪峰和纳什效率系数方面模拟结果均优于新安江模型,径流深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23.2%、18.4%,洪峰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52.2%、53.5%,纳什效率系数提高了0.92、0.42.

    中型水库入库洪水虚拟水库无资料小水库新安江模型子流域单元

    潮流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关键科技问题研究综述

    张继生汪国辉林祥峰
    220-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潮流能这一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热点问题,总结了潮流能资源的分布现状,梳理潮流能发电装置的分类,介绍了当前国内外主要的潮流能示范工程.从潮流能资源评估、潮流能装置的安全稳定、转换效率与多能互补、尾流效应、潮流能阵列发展及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几个方面探讨潮流能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指出发展潮流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潮流能示范工程稳定性阵列布局环境效应综述

    考虑模糊区间的水库群优化调度决策方法

    董增川陈牧风倪效宽姚弘祎...
    23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解决多目标决策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考虑主客观因素模糊区间的综合赋权方法.首先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反映决策者主观偏好的主观权重,其次引入区间数的相离度概念提取客观决策信息,最后利用基于博弈论的综合赋权方法确定综合权重,并根据综合权重选出最佳调度方案.该方法在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综合的赋权法在多目标调度方案优选中具有可行性,综合权重选出的调度方案能同时体现决策者偏好和各指标客观特征,所选方案在各指标上表现均衡,为流域水资源多目标综合调度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库群多目标决策模糊层次分析区间数离散度博弈论

    信息动态

    240,封3页

    云南鹤庆西山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分析

    王锦国赵洪达周云黄华...
    24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选择鹤庆西山为研究区,采用地质调查与钻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与地下岩溶现象和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受印支运动、喜山运动等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研究区整体形成以NNE-NE向为主的构造格局.根据规模的不同,将研究区构造划分成区域性断裂带、次级断裂、大型构造裂隙与节理等4个层次,分别从不同程度影响岩溶发育的方向与深度,控制研究区地下水径流与排泄.研究区岩溶发育具有阶段性,区内保留有3000m和2500~2700m的2级夷平面,发育高程2300~2 500 m、2 260~2 320 m、2210~2240m和2200~2220m的4级河流阶地,分别对应不同高程的水平溶洞,结合钻孔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古近纪岩溶发育、新近纪岩溶发育及第四纪(现代)岩溶发育等3个岩溶发育期.

    鹤庆岩溶区构造演化岩溶发育断层活动裂隙溶洞

    阿尔山新生代玄武岩地下水补给源及其成因分析

    陈建生王文凤马芬艳
    249-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水量平衡关系和氢氧同位素分析,结合水文地质、地质构造等条件,发现阿尔山玄武岩地下水接受外源水补给,补给源区可能为西藏高原.由阿尔山河水、湖水的87Sr/86Sr值可知,地下水中的锶来自玄武岩,推断地下水的导水通道为连续的玄武质导水通道,低黏性的碱性玄武质熔岩流在冷却过程中形成连续的收缩缝,最终演变为管道型导水通道;西藏高原的渗漏水经过熔岩管道快速向东部地区排泄,西部地幔岩石圈增厚可能与地下水的跨流域补给有关.

    玄武岩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水量平衡岩浆活动导水通道阿尔山玄武岩

    珠江三角洲洪水就近入海防洪治理方案

    肖洋王艳徐辉荣李志伟...
    257-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更适应现状行洪格局的新防洪治理方案,基于珠江河网潮流水动力数学模型,在研究现状洪水格局的基础上,提出洪水就近入海治理方案,定量分析方案中就近入海行洪通道疏浚对洪水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西四口门中磨刀门泄流量最大,崖门泄流路径最短;东四口门中,蕉门所承担西北江的泄流量最大,且泄流路径最短.洪水就近入海方案实施后,西四口门中崖门泄流量增加,增幅为28.05万m3,分配比增加0.50%;东四口门中蕉门和虎门泄流量增加,增幅分别为11.10万m3和15.37万m3,分配比分别增加0.20%和0.27%,方案达到洪水就近入海的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珠江三角洲防洪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珠江三角洲数值模拟防洪治理行洪格局洪水就近入海疏浚

    钢-土接触面位移与强度特性直剪试验

    朱俊高汪淼黄维刘忠...
    265-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改进的直剪仪对不同密实度(40%、55%、70%、85%)的粗粒土与不锈钢毛坯板之间接触面进行直剪试验,研究粗粒土与钢板接触面之间的接触力学特性以及粗粒土相对密实度对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粗粒土与钢板之间的接触面在达到剪切破坏前,剪应力与剪切位移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及切向劲度系数均随着粗粒土相对密实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对密实度由40%增至85%时,接触面的黏聚力平均增大41.8%,内摩擦角平均增大35.4%;切向劲度系数ks平均增加11.2%.接触面法向应力σn从100kPa增加到800kPa的过程中,切向劲度系数ks平均增加40.3%.基于试验结果找到切向劲度系数ks与法向应力σn和相对密实度Dr之间的关系,提出ks-σn-Dr经验关系式,建立了具有简单形式的接触面本构模型.

    钢-土接触面粗糙度剪切位移相对密实度切向劲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