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严忠民

双月刊

1000-1980

xb@hhu.edu.cn

025-83786343

210098

南京市西康路一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重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本校在水资源、水文、地质、测量、水利工程、水电工程、水运工程、海洋及海岸工程、水工结构、工程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岩土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力工程、电子技术及自动化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管理工程、水利经济、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方面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讨论、研究动态等学术性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三角地区工业园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李轶万芬芬张文龙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长三角地区工业园区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碳排放的多重限制问题,认为工业园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污水资源化利用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途径.基于工业园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相关研究、实践和政策,结合综合统筹与系统优化原则,提出了以五级处理-五级回用体系为核心的工业园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基于"双碳"战略,提出了耦合污水回用、资源回收、节能增效与多能互补的工业园区水资源高效低碳利用思路,可推动园区节水减污降碳协同优化.提出未来长三角地区工业园区水资源利用应向"低碳化、区域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水资源高效利用污水资源化利用碳减排综合统筹系统优化工业园区长三角地区

    考虑供水均衡性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优化调度

    方国华李智超钟华昱张劲松...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向省内受水区输水时遭遇的供水时空不均衡问题,同时为了增加工程运行的综合效益,提高工程的供水均衡性,建立了以受水区综合缺水率最小、泵站总抽水量最小、缺水率时间标准差最小、缺水率空间标准差最小为 目标的多 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NSGA-Ⅲ算法求解优化调度模型,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法的组合赋权法进行方案优选.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调度方案,优化调度方案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受水区的供水率得到明显改善,在95%、75%和50%来水频率下,综合缺水率分别下降了 9.2%、8.2%和10.5%;泵站总抽水量在95%、75%来水频率下增加了 21.6%、15.4%,在50%来水频率下下降了 39.4%;受水区供水时空均衡性明显提高,在95%、75%和50%来水频率下缺水率时间标准差、缺水率空间标准差均显著降低,不同受水区不同时段缺水率分布范围更均匀集中.

    供水均衡性NSGA-Ⅲ算法组合赋权法多目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非平稳性条件下设计洪水地区组成分析

    胡义明杨晨曦梁忠民唐超...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非平稳性条件下不同区域洪水间组合设计值计算难题,采用Copula函数构建了可综合考虑不同区域洪水边缘分布非平稳性和洪水间相依结构非平稳性的变参数Copula模型,分析了不同区域洪水间联合分布规律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基于等可靠度法和条件期望组合法,提出了变化环境下设计洪水地区组成分析方法,实现了非平稳性条件下不同区域洪水组合设计值的计算.以寸滩站和宜昌站年最大15 d洪量系列为例,分析了两站洪量及其区间洪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寸滩站和宜昌站的洪量系列均具有减少趋势,两站洪量的联合分布随时间变化,指定重现期对应的宜昌站、寸滩站及寸滩—宜昌区间洪水设计值随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减小.

    非平稳性设计洪水地区组成Copula函数条件期望法等可靠度法

    水文水力学结合的秦淮河流域洪水模拟与实时校正

    汪昊燃王容黄鹏年何健...
    25-3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以栅格新安江模型为代表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秦淮河流域洪水模拟预报中下游感潮河段应用精度受限的问题,以前垾村(秦)站为节点,上游采用栅格新安江模型计算产流,下游采用水动力学模型对受闸泵调度影响的感潮河段水位进行模拟,并采用K最近邻(KNN)法和反馈法对模拟结果进行实时校正.结果表明,采用KNN法校正后确定性系数为0.718~0.975,达到了乙等预报精度要求,可用于秦淮河流域洪水模拟预报.

    栅格新安江模型一维水动力模型洪水模拟实时校正秦淮河流域

    调水期风场对淮河入江水道浅水湖泊水动力水质的影响研究

    饶贵康王玲玲徐津胡礼涵...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调水期风场对淮河入江水道高邮湖、邵伯湖输水流场的影响,采用MIKE21 Flow Model建立研究区域的二维风生流数值模型,在盛行风场作用下分析两湖泊的水动力变化与水质更新规律.结果表明:风荷载作用下,高邮湖内形成了多个形态迥异的风生环流,环流的流向、形状与风场的风向密切相关;新民滩控制线的上下级湖面是风涌增减水作用显著的区域,风速越高水位变幅越大,该水位变幅可能导致高邮泵站设计扬程与调水动力不足;风场的剪切拖曳作用对湖区水体与长江水体的更新置换规律也有影响,顺风条件下湖区水体水质的更新速度与程度显著提高,而逆风条件下水体更新强度则明显下降.

    南水北调浅水湖泊风生流风涌水水体置换

    影响滦河流域降水空间分布的多元环境因子作用机制

    董甲平冶运涛顾晶晶曹引...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量评估环境因子对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实现统计降尺度环境因子的科学选取,针对现有方法存在无法避免线性假设、无法保证多自变量共线性免疫和无法有效探索因子间交互作用对降水分布影响的问题,采用地理探测器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因子探测、交互探测和生态探测3个方面探究了环境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因子探测中,在年、季、月和旬时间尺度上,经度、纬度、坡度、坡向、NDVI、高程的影响力均超过1%,能够直接影响降水的分布,其中纬度、经度和高程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交互探测中,除2月高程-坡度及7月上旬NDVI-经度外,其余交互作用均达到增强的效果,且所有因子交互结果的影响力均超过10%,相较于单因子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生态探测中,不同环境因子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差异显著.

    地理探测器统计降尺度因子探测交互探测生态探测滦河流域

    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及案例分析

    陈舟王锦国张延杰卫云波...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HJ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在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识别、现状调查和预测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性不够明确,且未包含工程对地下水水量和水位的影响预测工作等关键问题.结合滇中引水工程,在分析水利工程特点的基础上,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不同工程区段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指标,提出了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类型和工作重点,认为现场调查、勘探、监测宜结合工程识别的影响范围开展;总结了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重难点和主要技术方法,宜在地下水环境较为复杂的区域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具体落脚点.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水利水电线性工程影响识别环境保护

    基于改进机会窗口理论的盐城湿地互花米草前缘时空变化研究

    罗锋代建成陈治澎周光淮...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保护区互花米草前缘的时空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花米草繁殖方式和遥感反演最小无干扰时间的改进机会窗口模型,在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平均绝对误差对模型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花米草前缘的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8-2010年,互花米草前缘全面向海推进;2010-2020年,前缘自北向南呈现淤-蚀-淤-蚀-淤的W形态变化趋势;2020-2021年,前缘北部持续侵蚀后退,中部相对稳定,南部大面积向海推进.

    互花米草机会窗口时空变化遥感盐城滨海湿地

    苦草对沉积物-水界面不同形态砷的削减

    燕文明蒋超陈红陈翔...
    65-7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富营养化底泥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微界面的角度出发,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常见沉水植物苦草对沉积物间隙水中As(Ⅲ)和As(V)的迁移转化影响及环境微界面行为,并评估了苦草对沉积物-水界面中As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苦草增加了沉积物中溶解氧的渗透深度,降低了 pH值、有机质(UV254)以及溶解态As、As(V)、As(Ⅲ)、溶解态Fe(Ⅱ)和溶解态Mn的质量浓度;3种形态的As(溶解态As、As(V)、As(Ⅲ))与溶解态Mn和UV254显著相关,与溶解态Fe(Ⅱ)相关性较差;苦草对As(Ⅲ)的去除效果(69.5%)优于其对As(V)的去除效果(64.6%).

    苦草溶解态砷迁移转化削减效果

    水下隧道中人工岛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

    朱伟王璐钱勇进方忠强...
    72-8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跨海水下隧道工程中人工岛建设的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收集了典型的跨海水下隧道人工岛的工程实例,总结了跨海水下隧道人工岛的地基处理、围堰构建和填土加固的关键施工技术,指出软弱地基处理及填土加固方案组合和工序优化以及疏浚土在国内人工岛建设中利用较少是跨海水下隧道人工岛建设过程中两大主要问题;基于现有的人工岛建设技术,人工岛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通过预制人工岛构件实现绿色快速筑岛.

    水下隧道人工岛地基处理围堰填土加固工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