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追根溯源:析千年洮岷"花儿"之韵律

    樊艳丽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洮岷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它记录了人民群众最为朴实的生活,尤其是一个民族的"编年史"和"记录册"."洮岷花儿"的歌词章法和曲调之美是其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洮岷花儿"的实地调查,对其中典型的7首歌词和4首作品进行略微分析,以期让更多"洮岷花儿"的音乐爱好者有所了解,对其进行作品演唱形式上的创作,使"洮岷花儿"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洮岷花儿曲调特色曲谱分析

    闽剧移植剧目伴奏音乐的特点分析——以《昭君出塞》为例

    李时茜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剧形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剧也不断发挥出新的艺术光芒.大量新编剧目不断涌现的同时,也通过移植京剧、昆曲等其他剧种的经典剧目,在丰富闽剧剧目的同时,也优化了闽剧表演程式、唱腔、念白和伴奏音乐.《昭君出塞》作为京剧的传统经典剧目,同时声腔又是以昆腔为主,通过对京剧和闽剧版本《昭君出塞》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在进行移植剧目改编时如何既能全面展示"原剧目"的思想性艺术性等内在精髓,又要充分体现"现剧种"的声腔、音乐等外在特点.

    剧目移植《昭君出塞》曲牌闽剧

    扬琴的传统流派特征以及现代演奏技巧特征探讨

    刘欣鑫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较多的演变,主要是通过对古代民间乐器的改良而形成的.在传统扬琴的演奏过程中,多采用"一把扬琴一条线"的演奏方式,即扬琴手通过一根琴杆和一把竹制面板来完成演奏.扬琴的这种传统演奏方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扬琴音乐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流派特征.本文通过对传统扬琴流派特征和现代扬琴演奏技巧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扬琴这一乐器,从而推动扬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扬琴传统流派特征现代演奏技巧特征社会发现音乐文化音乐特色

    河北农村婚礼仪式及仪式用乐研究——以宁晋县W村为例

    商璇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婚礼是个体生命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个体社会角色与责任的转变,其仪式流程彰显当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和人文风貌.仪式流程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受现代的流行趋势以及审美趋向的影响被不断建构.本文以宁晋县W村为例,分析当下河北农村婚礼的生成背景、仪式流程以及仪式用乐情况.

    农村婚礼仪式仪式用乐

    流行音乐与黄梅戏的融合借鉴的路径探微

    涂成超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流媒体等转播方式的逐渐兴起,传统戏曲和流行音乐的距离逐步拉近.黄梅戏素有戏曲界"流行音乐"之称,并且在融合过程中形成了黄梅戏歌,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合路径和多种形式,为以后黄梅戏的发展传播提供了现实意义,也为其他民间剧种树立价值典范的可能性.流行音乐界在吸收和借鉴戏曲元素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趋势.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增加了流行音乐作品的艺术深度,还提高了其在商业和文化影响力方面的潜力.

    流行音乐黄梅戏融合

    羌族民歌的创演特点分析与传承思考

    谢春芳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羌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聪慧的羌人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音乐文化,而民歌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不仅有着丰富的类型,更在演唱方面自成一派,可以给当代声乐创演以多方面的借鉴.新时期下,伴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羌族民歌的传承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此应结合实际,就其传承路径进行思考,通过具体策略的提出,为其当代传承开辟出新的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羌族民歌创演特点传承路径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在跨领域音乐创作中的融合与创新

    阎秀敏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音乐,其体裁和形式大致可分为器乐、戏曲、舞蹈、民歌等多个种类和形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情怀,蕴含着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丰富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分析了民族音乐元素与不同领域(如现代钢琴、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如何进行有机结合,在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同时,与时俱进,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进一步丰富民族音乐元素跨领域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民族元素跨领域音乐创作融合创新

    江南丝竹的艺术特性探究

    杨起帆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丝竹的美妙旋律、独特风格由江南山水孕育、熏陶而得,而江南丝竹则在展现江南山水之神韵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二者的完美结合不仅是一笔宝贵的民族财富,更是对国家瑰宝的一种传承方式.江南地区尤为富饶,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饮食方面以精致为主要特征,音乐表演则以秀雅为主要风格.江南丝竹之声婉转动听、音色柔润,可谓雅俗共赏,是我国民族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才拥有了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江南丝竹艺术特性

    浅谈内蒙古西路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走向——以《打后套》为例简述

    张欣越
    36-3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西路二人台是一种独具北方地域特色的曲艺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的二人台艺术逐渐演化出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流派.尽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山西省,但这一艺术形式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深远的传承和发展[1].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它广泛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以及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的北部地区.这种艺术形式最初被称为"蒙古曲",其名称中的"西路"是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二人台流派,特指它在内蒙古西部的分布区域.具体来说,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西部的城市和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和鄂尔多斯等地.西路二人台语言生动活泼,唱腔旋律优美,形体动作亦庄亦谐,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器乐形式上,它以笛子、四胡和扬琴为主奏乐器,形成了丰满华丽的音乐效果;在表演方面,它融合了说唱、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因其艺术风格独特、表演手法多样,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西路二人台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艺术传统,还吸收了其他地方的艺术精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内蒙古西路二人台《打后套》音乐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