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竹笛协奏曲《走西口》为例讨论民族音乐二人台的器乐化发展

    阚鹏
    40-4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人台与竹笛音乐在民族音乐的长河中以不可分割的姿态相辅发展至今,本文通过对竹笛协奏曲《走西口》创作背景、创作特征、演奏技法三个方向讨论了竹笛对二人台地方戏曲音乐器乐化的发展道路,并以此为切入对二人台民间音乐以及我国其他地方音乐的审美内涵拓展与发展方式的革新进行了浅显的讨论.

    竹笛协奏曲二人台器乐化审美辐射

    中国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中的运用

    孙培培
    44-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古曲的移植、乐曲改编、运用来说明中国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中的运用,探讨中国音乐元素与钢琴演奏的适宜性问题,阐述了中国音乐元素与钢琴演奏的结合方式.

    中国音乐元素钢琴移植改编

    蒙古族风格歌曲的艺术特色——以《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为例

    王时秀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宗族之说,在中国少数民族里存在着一个具有独特传奇色彩的民族,那就是马背上的蒙古族.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它的民族文化在音乐创作中同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台湾诗人席慕蓉作词,蒙古族作曲家乌兰托噶作曲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蒙古族民歌经典演绎了大草原雄浑壮阔的风情.歌曲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和悲伤之情,将整个作品的灵魂提高到了一种意犹未尽的境界.笔者从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切入,深入该作品的创作背景,重点挖掘该作品中的艺术特色,试图分析蒙古族民歌的特点,这对于学者掌握蒙古族民歌以及演唱实践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创作背景艺术特色

    四川省非遗绵竹九顶山山歌的传承与展望

    田岗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绵竹九顶山山歌,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九顶山山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成为四川省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世人所瞩目.本文将对九顶山山歌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展望和建议,以期为九顶山山歌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川省非遗绵竹九顶山山歌传播与影响传承现状未来展望

    贝尔格两首艺术歌曲中音级集合关系的分析——以《四首歌曲》(Op.2)中的第二首、第三首歌曲为例

    和乐为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的《四首歌曲》(Op.2)是其代表作之一,其中的第二首、第三首歌曲的音级集合关系颇具特色,深入探究可服务于音乐创作实践.以作品在音级集合关系上的特征为主要分析目标,采用音级集合分析策略对《四首歌曲》中第二首歌曲、第三首歌曲中的音级集合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解读.研究表明,这两首歌曲在音级集合关系上兼具对比性和统一性;第二首歌曲钢琴声部的音级集合关系表现出较强同质性;相较于第二首歌曲,第三首歌曲钢琴伴奏声部的音级集合关系没有呈现出显著同质性.作品分析过程对于作曲实践具有启发价值:采用音级集合技法创作时应当尽量较多采用关系相近的音级集合,需要增强音乐的对比性时可考虑运用关系极远的音级集合.

    贝尔格音级集合关系四首歌曲创作实践

    筝曲《大漠行》的民族音乐风格研究

    赵海彤苗苗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筝曲《大漠行》是西安音乐学院魏军教授于2010年创作的一首采用了七声调式的作品,此作品对现代筝曲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把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融合,拓宽了筝曲的创作风格.这首作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演奏技巧,以复杂的节奏形式和丰富的和声配置来传达中东地区的音乐风格特征.对于乐曲本身而言,作曲家以具有阿拉伯民族特点的"长调"作为旋律的发展动机,展示出这部作品的异域风情.这部作品突破了原有传统音乐题材的限制,对我国古筝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乐曲的创作背景、民族性、音乐本体分析以及伴奏乐器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部作品不仅能够代表了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展,重忆"丝绸之路",还能展示我国文化的融合性.是一首十分具有历史价值意义的作品,它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运用音乐的语言方式进行详细阐述,无论从乐曲本身还是乐器选择方面都展示了一种人文情怀.此作品蕴含着作曲家对丝绸之路深刻的感情,具有文化价值.

    《大漠行》民族性创作背景音乐分析

    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的音乐结构、演奏技巧与艺术特征

    王恒珷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是一部具有丰富音乐结构、独特演奏技巧和独特艺术特征的作品.首先,本文从曲式结构、乐句处理、协奏主题三个方向对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的音乐结构进行分析;其次,从声部音量均衡、演奏节奏、吐音演奏、装饰音演奏等角度探索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的演奏技巧;最后,从快板乐章艺术、歌唱行板艺术、终曲乐章艺术的视域窥探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的艺术特征.

    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音乐结构演奏技巧艺术特征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的民族元素与音乐特征

    王佳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作为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钢琴改编曲,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周广仁先生所作.改编这一手法是钢琴音乐中常见的创作手法,也是钢琴音乐创作中丰富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重要举措.此曲作为一首钢琴改编的变奏曲作品,其旋律、调式、节奏等都以中国民族音乐特征为主,并融合西方音乐技术进行创作.其乐曲改编素材来自我国陕北民歌《三十里铺》,通过主题、变奏、旋律发展将原民歌表现的单一主题变奏了八次,呈现出陕北民歌的悠长明亮和陕北地域风貌的独特画卷.以此为基础,本文拟从该乐曲蕴含的民族元素与音乐特征作为研究方向.试图为其后在学习弹奏此曲时做一些参考和建议.

    变奏曲钢琴民族音乐特征

    浅析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与变奏曲》旋律风格及演奏技巧

    张晓恬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洛可可主题与变奏曲》是由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以温暖且优美的旋律主调为基础,富有歌唱性,具有很强的抒情和诗歌般的意境,能直触到人们心灵深处并引发共鸣.作品由引子、主题、七个变奏和尾声构成,几乎包含了大提琴所有的演奏技巧,演奏难度非常高,充分展现了大提琴丰富的音色和各种精湛的演奏技巧.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希望通过探讨这个作品的创作历程、音乐特性和演奏方式,帮助演奏者更深入地理解并诠释这个作品.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旋律演奏

    秦文琛《向远方》中的"粗糙化"音乐语言特征

    杜卉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方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中的"粗糙性",其实质是融合在音高、音色、律动、主题发展中的风格特质.很多在西方视角看来"演不齐、奏不准"的民间音乐特点,恰好是秦文琛力图在其音乐语言中,表现本土文化中的原始性、宗教性、民族性的最好材料.如今现代创作的"粗糙性"趋势,与东方古老音乐文化形成了一拍即合的交汇,在流派学说的浪潮翻涌下,秦文琛结合自身民族文化认同的感悟,以个人理解探索出展现"粗糙性"特质的音乐语言.

    秦文琛《向远方》粗糙化音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