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的复调艺术研究

    王铁卫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复调式书写,使《二手时间》呈现出"对话性""多声部""未完成性"等特点.她的复调不仅继承了阿达莫维奇等人的叙事特征,还有自己独到的创新,她将不同时空不同空间的人安排在一起同时进行对同一主题的"合唱",对文字的精心排兵布阵使各个声部有机统一,其作品深刻的内涵和多元化的叙事模式,不仅消除了独白叙事的一言堂,而且客观上起到了消解单一历史结论的作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处处体现着复调书写的特征.

    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对话性多声部性未完成性

    "狡黠"类型音乐审美中的一般认知及其内在心理依据

    李方琪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狡黠类型音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类型,以其巧妙构思、机智表现和意味深长的情感而备受欢迎.本论文旨在探讨狡黠音乐审美中的一般认知及其内在心理依据.通过对狡黠音乐的特点、审美体验及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结合,揭示狡黠音乐欣赏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狡黠类型音乐音乐体验音乐审美

    民族歌剧《扶贫路上》选段《蝴蝶飞》演唱分析

    曹妍杨少昆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扶贫路上》是以印青为音乐总监,以田沁鑫为总编导的现代民族歌剧,生动讲述了扶贫一线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选段《蝴蝶飞》是这部民族歌剧作品的主题曲,作为主人公黄文秀核心唱段的《蝴蝶飞》采用艺术化形式创造了"蝴蝶"这一意象,用化蝶归来这一凄美的传说表达了主创团队对黄文秀的缅怀与崇敬之情.文章从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的创作背景入手,简要分析此部民族歌剧选段《蝴蝶飞》的音乐旋律,伴奏和声,歌词之美与民族元素.重点从情感抒发,唱腔技法的运用,演唱与伴奏的配合三大方面阐述民族歌剧《扶贫路上》选段《蝴蝶飞》的演唱技巧.

    民族歌剧《扶贫路上》《蝴蝶飞》演唱技巧

    李斯特钢琴作品《叹息》演奏分析

    丁思彤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斯特钢琴作品《叹息》是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最后一首,也是最能体现李斯特钢琴艺术风格的作品之一,通过情感与钢琴演奏技法、文学与音乐的巧妙融合,赋予钢琴音乐以思想性与艺术性,让此部作品成为众多钢琴演奏者的试金石.文章简要论述此部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音乐特点,重点从节奏把控、踏板运用、双音演奏、琶音演奏四大方面阐述李斯特钢琴作品《叹息》的演奏处理方式,旨在为钢琴艺术实践提供思路.

    李斯特钢琴作品《叹息》演奏技巧

    德彪西《欢乐岛》的艺术特性及演奏技巧探析

    黄林娜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彪西如画家一般进行艺术创作,留下的音乐作品均具备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不仅重视对景象的描绘,还强调音响效果的呈现.作为印象主义音乐流派的主要人物,德彪西在钢琴技法的使用与创新方面深有研究,1904年完成的作品《欢乐岛》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他的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已经趋于成熟,艺术研究价值极高.通过对《欢乐岛》艺术特性的分析,可知德彪西在音色的展现、音效的塑造、技法的应用等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这一作品之所以能大获成功,还与使用的演奏技巧密切相关.

    德彪西作品《欢乐岛》艺术特性演奏技巧

    基于美学视角的音乐表演的个性与共性研究

    蒋雯馨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表演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深受美学的影响,是音乐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音乐家的演奏风格到观众的感知体验,音乐表演既涉及个体的独特性,也包含了共性的审美特征.因此,基于美学视角的音乐表演的个性与共性研究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音乐表演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美学的角度审视音乐表演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如何与大众审美趋势相互作用.研究将借助美学理论、音乐学、表演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系统性地分析音乐家在表演过程中展现出的个性特征,以及观众对这些特征的感知与反应.

    美学视角音乐表演个性共性

    中国文化视角下肖邦《降E大调夜曲OP.9 NO.2》的诗意赏析与演奏分析

    蒋以能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肖邦是西方音乐史中最富诗意的作曲家,素有"钢琴诗人"的美誉.本文立足于中国文化视角,探讨肖邦夜曲蕴含的"诗意"与中国古诗词之间的相同之处,即诗人的家国情怀、高尚品格、哀惋之意和浪漫之情,对钢琴诗人肖邦的"诗性"展开深层次的剖析.同时对《降E大调夜曲OP.9 NO.2》的演奏进行触键、肢体、踏板和气息四个维度的分析,继而收获对肖邦夜曲的深刻理解.

    肖邦夜曲诗意中国文化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探究

    李爱红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b小调钢琴奏鸣曲》于1853年创作完毕,是一部能够充分展现李斯特创作技巧之高超的单乐章钢琴奏鸣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审美水平,在近些年频频登上音乐会,因戏剧冲突鲜明、情感强烈而吸引了一大批古典音乐爱好者,即使是从现代艺术角度来看,这一作品仍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刚开始时备受争议甚至是否定、抨击,但仍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社会各界对这一作品的印象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演奏探究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风格与演唱特点——以《青玉案·元夕》为例

    李加乐杨少昆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玉案·元夕》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杰出代表,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演唱特点.在审美风格上,辛弃疾通过深情的歌词描绘了元夕夜晚的宁静与家乡思念,凸显了儒、道、佛文化的深刻影响.演唱特点方面,演唱者通过音域的宽广运用、咬字吐字的情感表达以及肢体语言与舞台互动,精准传递了歌曲中的深情思绪.这首歌曲以其古典的音乐元素、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文学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珍贵瑰宝,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审美风格演唱特点

    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运用分析

    孙頔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探讨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运用,并对其特点、与中国钢琴音乐的关系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戏曲音乐与中国钢琴音乐之间的关系,追溯了二者的源流,指出了戏曲音乐与中国钢琴音乐在历史上的渊源与交往,以及它们在音乐创作领域的交汇,并关注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实践路径,包括了旋律与节奏的转化,如何在钢琴作品中处理与应用和声,以及音色选择与乐器的运用等方面,说明了如何通过音乐来传达情感,同时如何运用音乐来叙述故事.最后,本文总结了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应用的价值,不仅丰富了音乐创作的可能性,还丰富了音乐审美的体验,提升了音乐学习的质量.

    戏曲音乐元素中国钢琴音乐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