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陆修静道乐传承体系略论

    陈文安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教音乐历经1800多年不间断地发展,至今在相当数量的经韵曲名、唱词中,仍保持着东晋南朝时的基本面貌.究其缘由,一者归因于道教文化的宗教保守性;另外则归功于历代科仪大师的倾力承传.尤其是南朝刘宋陆修静所做的科仪改革,对道教音乐的世代延传可谓功莫大焉.他不仅系统整理了道乐依存的经典文献,还从道乐实践的层面建立起传授经韵的仪式过程和具体的斋戒场景,此外,亦建构和完善了经韵传承的科律规范.由此,便大致创立起道乐传承体系之经体、科范、斋场和仪程四则,并将之凝固为后世所宗的模式与典范.

    陆修静道教音乐传承体系

    探究现代民族器乐作品的音乐标题性——以琵琶协奏曲《蓦然》为例

    颜羽铮
    9-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民族器乐作品是传统民族器乐与现代创作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它继承中国传统民乐融合西洋理论,符合当今大众审美.其中琵琶协奏曲《蓦然》是蕴含曲牌联缀体结构及协奏曲创作体裁的优秀作品.文章简要梳理现代民族器乐发展历史脉络,通过21世纪代表性琵琶协奏曲作品《蓦然》管窥现代民族器乐的音乐标题性,并将其总结为诗意性、情景模拟性、哲理性,以期为传统音乐研究作出补充.

    民乐音乐标题性琵琶协奏曲蓦然

    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合研究

    蒋小曦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在音乐领域,特别是钢琴音乐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与表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合,以钢琴作品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特色,并借此加深大众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体现形式融合策略

    《广陵散》的传承、演变与历史演奏录音的研究分析

    陈德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广陵散》的起源、作者考证以及早期传承谱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该曲目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广陵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演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其音乐风格和特点的变迁与发展.文章关注了《广陵散》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情况,包括当代音乐家的演奏、在教育中的地位、国际交流以及现代科技在传承中的应用等方面.最后,通过对历史上著名演奏家的《广陵散》演奏录音的分析与赏析,展现了这首古老曲目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广陵散》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广陵散》起源传承历史演变当代创新演奏录音分析

    河南新郑市歌谣中的特色词汇语音和文化分析

    刘倩囡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省新郑市作为炎黄故里历史悠久,新郑歌谣中保存有大量的特色方言词汇和语音,新郑歌谣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影响,从中折射出"厚德自强,传承创新"的地方文化.

    新郑民歌方言地方文化

    听弦外之音 品话外之意——对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第三场的艺术分析

    宋康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想看透一场戏,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对剧中音乐的分析,以及人物内心活动的分析是领会作者创意和深入了解整场戏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戏曲"一词所含"戏"与"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本文以"听弦外之音,品话外之意"为题,主要从音乐的角度,以及主要人物的对话表演等方面对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三场"深山问苦"进行分析,以此来谈一谈如何看"戏中之戏".

    现代京剧唱腔对话乐

    中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鸿雁》为例

    孙鼎城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鸿雁》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首经典作品,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鸿雁》的简介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分析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时期、社会环境以及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和意图.进一步探讨了《鸿雁》的艺术特色,包括音乐元素的运用、歌词内容的深刻意义以及演唱与表现形式的特点.最后讨论了《鸿雁》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价值与影响,强调了其对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贡献以及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影响.

    鸿雁中国音乐民族特色

    傣族"光吞"作为听觉符号的隐态价值探究

    唐凯瑞康晋源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聚焦于云南临沧市桑勘比迈等祝仪节庆中的傣族光吞敲奏,旨在通过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结合声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在地方化的语境中,正向解构光吞的音声形态在具体社会空间中的显现价值,以及音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隐喻.并通过采集实地录音资料,运用声学软件对光吞的音频特性进行量化分析,包括频谱分析、波形分析和声音强度,以科学揭示其独特的声学属性,为加深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乐提供新的视角,进而阐释其音声在傣族文化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傣族文化隐喻光吞噪音

    浅谈二胡演奏艺术中二度创作的不同阶段

    王乐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浅谈笔者对于二胡演奏艺术中,二度创作各司其职的不同阶段、具体步骤的理解以及二度创作的精神依托.笔者认为,二胡的感性演奏因为理性分析指导的交融而起到质的飞跃,即用理性体现感性,用感性启发理性.企图对如下问题提出本人的见解和解决方案:1,避免"雷同"的二度创作,丰富二度创作更多合理的可能性;2,避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演奏艺术,希望演奏音乐不止于表面,而是情感的表达与具体演奏技巧的落实;3,避免成为"只追求技术的音乐工匠".技术固然重要,但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也同样不容忽视;4,演奏者需要不断完善综合素养,审美想象力的提升不仅有益于作品的音乐表达,其对听众的欣赏也有启发作用.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演奏实践经验,对二胡演奏艺术中的二度创作,提出本人的见解,希望对二胡学习者提供一些启示.

    二胡演奏二度创作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