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探寻大运河城市音乐文化研究的未来取向:基于VOSviewer的文献关键词与内容分析

    张宸源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工程的象征,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音乐学研究中,将运河音乐研究与城市音乐研究结合,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而且对于深化运河音乐与城市音乐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如此,将城市音乐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应用于运河音乐研究的尝试,在学术界仍然属于初步阶段.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至2024年2月1日收录的相关运河音乐研究与城市音乐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VOS viewer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旨在揭示运河音乐研究与城市音乐研究的基本情况与相互关系,系统梳理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并基于这一分析,提出大运河城市音乐研究的未来方向,以及运河音乐研究与城市音乐研究有效结合的方法取径.

    运河音乐城市音乐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内容分析研究路径

    当代古琴音乐创作的"中国性"探索——以王建民古琴重奏作品《古舞》为例

    于也媞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建民古琴重奏作品《古舞》的创作为"中国性"文化符号在当代如何承载与凸显时代意义提供了典范,就古琴音乐创作与实践领域的"中国性"探索而言,可具体表现为音乐形态在古琴文化语境下的表达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回溯.本文通过曲谱分析与演奏实践,从音乐形态的角度说明了音乐创作的"中国性"探索如何处理传统和创新元素的交互,物质材料与精神世界的统一.继而,通过管窥该作品的历史文化成因和美学原则,折射出古琴音乐创作在审美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再诠释,阐明当代音乐创作在时代背景下的重新定义,以上的"中国性"的现代化探索不失为古琴当代音乐创作的新风向.

    音乐创作"中国性"音乐形态古琴现代化探索

    "寻觅乡音 不朽瑰宝"——山东大鼓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研究

    韩圣志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大鼓号称"北方大鼓的皇祖",是我国北部地区现有的最古老的一种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在明朝末期就已经形成,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山东大鼓以山东省菏泽为主,在鲁、苏和豫一带的地域地区广泛流行,最初被称为犁铧大鼓,是因为山东大鼓的伴奏乐器是犁铧碎片,故有此名.从《老残游记》开始,人们就把山东大鼓叫做"梨花大鼓",20世纪后期之后,山东大鼓渐趋式微,仅存少量艺人在进行演出活动,至20世纪末,山东大鼓由盛转衰,甚至已经走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国家对这一传统艺术的保护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山东大鼓于2006年正式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大鼓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音乐风格

    鄂尔多斯民歌文化的艺术特色分析——以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森吉德玛》为例

    呼斯乐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孕育了鄂尔多斯与众不同的音乐艺术,其中,鄂尔多斯的民歌文化可以说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缩影,长调、短调等民歌都是鄂尔多斯的代表,以致有"歌海舞乡"的美称.本文在介绍代表性民歌种类外,主要分析了短调民歌《森吉德玛》的音乐艺术表现,并探索鄂尔多斯民歌文化的艺术特色,全面体会鄂尔多斯民歌艺术的文化魅力.

    鄂尔多斯民歌短调森吉德玛

    环洱海地区白族调腔音特性与地域生活环境的关联性研究

    江洋唐凯瑞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传于"苍山-洱海"相间的白族调是当地族群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交流语言,而在其音乐结构中蕴含的腔音特性,显示了该族群长期受该地区特殊的地域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也展现了族群文化与地域之间的深刻关系.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环洱海地区白族调中的腔音特性,探讨其与地域生活环境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白族调的腔音特性与洱海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白族民歌中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其成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调腔音特性地域生活环境

    非遗江西采茶戏与民族声乐相融合的唱法研究——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李嘉玲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艺术的代表,是江西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艺术瑰宝,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是由赣南的民间小调演变而来的,主要流传在江西南部,体裁多以茶歌、采茶歌为主,被称为"采茶小调".赣南采茶戏作为江西本土地道的民间歌曲,其唱法与唱腔必然与赣南方言、语值语调、文化审美有着密切联系.本文欲从江西采茶戏发展现状为出发点,探讨赣南采茶戏与民族声乐相融合的唱法,分析民族声乐在赣南采茶戏中的运用,以期阐明赣南采茶戏在民族声乐中运用实践意义与价值.

    非遗文化民族声乐融合赣南采茶戏

    贵州天柱高酿镇山歌的音乐特征与传承发展

    罗仙泗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侗侗歌是北侗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包括侗族生活、社会、文化的内涵及灵魂.天柱县、三穗县、新晃县、锦屏县等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典型的北部侗族聚居地区也是北部侗文化仪式相对集中地区.本论文选择天柱县高酿镇(其位于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北侗地区)考察点,并从城市化这个层面出发开展传播路径变迁研究,笔者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走访了天柱县诸多侗寨,并对天柱县当地的侗歌的传播推广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调研.明确本论文的调研主题为"侗族山歌的音乐特征与传承发展"的内涵调研中观察到,天柱县侗寨的侗族文化依然没有得到运用与推广,一直以来对北部侗歌的传承还都是沿用老一套的口传方式进行的,除此之外,还借用汉语音标标注侗音的做法来帮助侗歌歌词的快速掌握,此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侗族人民缺乏对国家推行的侗文的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和学习.本文试图从天柱山歌的生存背景、生存现状、音乐特点、社会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探究,并探寻其发展趋势.

    侗族山歌音乐特征传承发展

    现代古筝京剧音乐元素作品的发展与创新——以《夜深沉》《醉京斓》为例

    雍雅婷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京剧风格元素结合的音乐作品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这些作品中,古筝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乐器,与京剧的结合更是展现出独特魅力.本文以筝曲《夜深沉》和《醉京斓》为基础进行展开,旨在探讨现代古筝京剧音乐元素作品的发展与创新,并分析其背后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京剧《夜深沉》《醉京斓》发展与创新音乐元素

    对竹笛吹奏风门快速形成的做法与探究

    童富明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笛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经典并有代表性的乐器,在人民群众选择业余学习乐器当中,竹笛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乐器,并且竹笛轻便、乐器市场价格不高、经典类的竹笛独奏作品民族特色浓厚.然而,对于一名竹笛爱好者来说,吹奏风门的形成与固定是吹奏好本乐器的关键点,许多步入专业队伍的演奏者都经常性修正风门的状态.风门的形成讲究系统性和科学性,特别是让初学者能学会研究风门的形成,结合自身的特定条件,做深入探究,学起竹笛的吹奏就会事半功倍.

    竹笛吹奏风门口劲吹管乐呼吸法竹笛音色声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