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艺术歌曲《钗头凤》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探析

    刘国丽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人常以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虽然简练,但富含多种意象,时至今日,其深刻内涵以及文化价值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时代在进步,艺术形式也在变化,出于传承及创新的目的,古诗词开始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取得的效果也非常理想.艺术歌曲《钗头凤》便是由此而来,其歌词内容为宋代陆游同名词作,其曲子则由当代著名作曲家周易先生谱成,原作蕴含的情感与旋律是高度融合的,赋予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以独特的魅力,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艺术歌曲《钗头凤》创作特征演唱技巧

    贝多芬《第21钢琴奏鸣曲》Op.53 Nr.3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探究

    石子宸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极负盛名,终其一生,倾注心力,终得32首,不仅见证了他整个音乐创作生涯,还促使古典主义音乐向着浪漫主义音乐过渡,其中以《第21钢琴奏鸣曲》Op.53 Nr.3最具代表性,作者以宏大的旋律、独特的和声、戏剧的结构展现了他充满矛盾及挣扎的心理,以及他对音乐的执着与创新.由贝多芬创设的英雄风格具备跨时代的意义,也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十九世纪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此次以《第21钢琴奏鸣曲》Op.53 Nr.3为例,从音乐本体入手分析其艺术特征,以便于深刻认识、精准把握这一作品的演奏风格、演奏技巧.

    贝多芬《第21钢琴奏鸣曲》Op.53Nr.3音乐分析演奏技巧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步骤分析——以《枫桥夜泊》为例

    舒怡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步骤区别于其他歌曲的演唱,由于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表演者作为音乐的传递者,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的演唱处理方式影响着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遵循着古诗词的吟诵规律,品味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理解文化意象,结合音乐分析,加入演唱处理,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有效路径.

    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步骤枫桥夜泊分析

    群众合唱中的"统一"实践浅析

    武靖宇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群众合唱越来越成为大众文艺传播的重要一部分.群众合唱中有很多需要"统一"的要求,比如音色的统一、声部的协调、气息的统一,甚至演唱情绪和对歌曲理解的统一等.对于合唱初接触者,通过"哼唱"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声部的凝合性和声音的纯粹性;通过合唱气息形象的训练让初学者能高效地达到声部的协调均衡,实现各声部整体的完美配合,能够顺利实现群众合唱的多个"统一",正是有多个统一的要求,构成群众合唱独特的艺术美、和谐美.

    群众合唱统一哼唱气息

    山歌琴中唱,桂风音韵扬——论蔡世贤《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演奏诠释

    杨茜
    14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三姐主题幻想曲》是广西音乐家蔡世贤采用刘三姐山歌的重要唱段《山歌好比春江水》为素材创作的具有广西特色的钢琴作品.以变奏曲式在钢琴上"歌唱"壮乡的秀丽风光,用音乐表现壮族人民踏舞欢歌的和谐生活.本文通过研究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素材,从广西壮族山歌的传统音乐特点出发结合作品的内涵做音乐分析,着重探讨该作品的主要演奏技法,旨在为准确诠释该作品提供技术参考,发展和传承壮族山歌,弘扬民族文化.

    刘三姐壮族山歌音乐风格演奏技巧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艺术特性及演唱分析

    张玉婷
    148-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词集古人智慧于一身,其中的深远意境和艺术手法值得深入研究,均为艺术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表达的情感可触动人心.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是经过了音乐化处理的古诗词,其歌词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脍炙人口,而编曲则采用了传统音乐常用的叠奏手法,得到了缠绵而又动人的旋律,故事发生在渭城馆驿,清晨微雨中的友人即将离别,描写之细腻及情感之深沉都扣人心弦,也因此被视作送别歌曲的代表作.本文围绕王震亚版本的艺术歌曲《阳关三叠》进行讨论,以创作背景为切入点,多角度探究其艺术特性及其演唱技法,希望以此加深演唱者认识水平、加强重视程度及其演唱水平.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艺术特性演唱技法

    古典主义时期低音提琴协奏曲华彩乐段的演奏分析——以万哈尔《D大调协奏曲》为例

    杜雨轩
    15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哈尔是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D大调协奏曲》是他唯一一首为低音提琴所作的协奏曲,低音提琴作曲家、演奏家施佩格尔为这首作品谱写了三个乐章的华彩乐段.华彩乐段(Cadenza)最初是巴洛克时期一种在声乐作品结尾处即兴炫技的片段,后来被器乐作品借鉴,用于展示技巧性表演."古典主义时期的华彩乐段成为器乐协奏曲一个必要的部分,音乐家希望借助华彩乐段来展示自己的技艺,以满足观众的期待."本文以万哈尔《D大调协奏曲》为例,对古典主义时期低音提琴协奏曲中华彩乐段的音乐特点、演奏技巧等进行分析阐述.

    华彩乐段低音提琴万哈尔D大调协奏

    巴松演奏技巧分析及在西洋音乐作品中的演奏处理

    郝海晨
    157-159,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松作为管弦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洋音乐作品的演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特有的西方乐器之一,在西洋音乐作品创作中巴松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彰显,对于西方音乐的风格形成和艺术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卓越的效果.因而,对于巴松作品演奏和教学开展而言,演奏者和学习者不仅要了解巴松在本土化和民族化进程中的变革,还要把握住西洋音乐作品中巴松音乐的创作特征和演奏技巧,唯有如此才能全面的、系统地掌握巴松的艺术风格和音乐魅力.因而,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演奏经验和教学心得,着重对巴松的基本演奏技巧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德国著名作曲家韦伯创作的《F大调巴松协奏曲》中的第一乐章,以及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代表作品《天方夜谭》中的第二乐章,对巴松的演奏技巧和艺术处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能够从更丰富的研究视角探究巴松在西洋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促进自身对巴松音乐作品演奏诠释以及巴松教学工作的创新变革.

    巴松西洋音乐演奏技巧艺术处理

    时代背景影响下中国艺术歌曲的情感演绎——以《玫瑰三愿》《故乡》为例

    贾忠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歌曲这一创作体裁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即诗歌和音乐两个主要元素的结合.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我国音乐发展因"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新文化运动促成了启蒙思潮,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在曲式结构和内容表达上都极具时代色彩,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和反抗精神.本文重点分析了《玫瑰三愿》和《故乡》两首艺术歌曲,并试从中管窥二三十年代音乐艺术发展和创作思想.

    中国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故乡》情感分析

    中国音乐剧《在远方》中艺术表达与时代价值研究

    魏畅吕欣蔓
    164-16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音乐剧虽然起步稍晚,然而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音乐剧《在远方》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以"快递员"姚远为中心人物展开了故事的叙述,主创团队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把"奔跑"与"远方"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出来,并通过美声与流行结合,以及听觉与视觉结合等多个角度进行艺术表达,不仅把每个人物形象鲜活地刻画了出来,而且使观众体会到了视觉上的震撼与听觉上的享受.同时艺术与现实的巧妙碰撞也体现出了该音乐剧的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本文就中国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的主题表达、艺术表达以及时代价值展开叙述.

    中国音乐剧《在远方》美声艺术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