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北川羌族婚嫁歌探究

    姜敏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羌族婚嫁歌作为北川羌族传统婚嫁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传承羌族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并结合现存史料,深入了解北川羌族婚嫁歌的历史与现状、仪式中的运用、音乐特点等,进而探析其社会功能和意义,并为北川羌族婚嫁歌的保护和传承及同类型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北川羌族婚嫁歌

    苗族土家族传统音乐探究——以重庆彭水为例

    付俊杰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的民族交融使彭水县出现了鞍子苗歌、郁山孝歌、苗山打闹、吹打玩牛等体裁,凝聚了彭水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对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民间音乐的多个维度,包括山歌、田歌、风俗歌及民间吹打等多种体裁.彭水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不仅反映了多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与共同进步,更是彭水乃至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展现.

    彭水非遗鞍子苗歌郁山孝歌苗山打闹吹打玩牛

    当代钢琴音乐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研究

    郭杰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的文化背景下,钢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日益注重民族特色的融入与展现.随着钢琴这一西方乐器的普及与发展,许多作曲家开始尝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作品中,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曲,这类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钢琴音乐的表现力,也为全球观众呈现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从钢琴音乐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的价值入手,分析当代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运用建议,旨在展示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文化自信,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探索和尊重.

    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元素运用

    戏剧表演视阈下的山西红色文化研究

    李华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透过戏剧表演的视角,深入研究山西红色文化,追溯其历史渊源,分析其文化内涵及特点,并结合经典的戏剧作品,探讨山西红色文化在戏剧表演中的表达和戏剧表演在山西红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山西红色文化是推动当代戏剧创新发展的有机力量,戏剧表演亦是传承和弘扬山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两者的碰撞能够更好地展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在和传统文化的创新魅力,从而顺应时代需求,坚定文化自信.

    山西红色文化戏剧表演传承弘扬

    内生与外源:桂林彩调剧音乐文化的重构——以永福彩调剧为例

    陶燕兰舒翠玲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重构是必然的.彩调剧是广西传统的地方戏剧,清末民初兴起于广西各地农村,1915年到1930年,彩调剧从农村逐步进入城镇.1933年到解放前夕,彩调剧受到严重摧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彩调剧获得新生,在戏曲百花园中,芳香四溢,逐步走出广西,登上国际舞台.重构是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彩调剧的重构是成功的.本文将以永福县彩调剧为切入点,思考在重构过程中,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协作之间的关系.

    永福彩调剧内生外源传承发展

    非遗歌舞之安徽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及创新途径

    王倩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鼓灯是安徽地区的非遗民间歌舞,主要有"兰花"和"鼓架子"两个重要角色.该文以花鼓灯中独具风韵的"兰花"表演角色,根据其表演基本素养与标准、舞蹈动作与歌唱风韵、风格流派与艺术特点,旨在探索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的传统继承与未来创新、途径,以实现非遗歌舞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非遗歌舞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

    论"中和"思想在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批判继承及发展

    牛虹申玉璞汪岷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和"思想一直被中国历代思想家,美学家所论述.本文以"中和"思想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与西方协奏曲的异同,来展现乐曲的民族特色.并从乐曲的题材,内部结构,审美标准来论述该乐曲对于"中和"思想的发展.

    中和思想《草原小姐妹》批判继承发展

    东北亚弦乐器的比较性研究——以中国古筝与韩国伽倻琴为中心

    徐子涵
    34-3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亚各国山水相连,同处儒家文化圈,其中,中国、韩国、日本、蒙古等邻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不断发展,在传统文化、社会生活、音乐艺术等领域中形成了本国固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的古筝艺术与韩国的伽倻琴艺术相互交融,又合而不同,都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国乐乐器.本文将从历史考察与发展,乐器构造,调式等进行比较性研究,为国乐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作出贡献.

    东北亚古筝伽倻琴国乐艺术

    "作-唱-传"三位一体——音乐社会学境域下的黎族民歌

    刘婉如
    38-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将音乐学与社会学交叉的独立学科,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社会音乐生产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音乐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研究一切音乐本质的肇始."音乐生产"应当研究社会音乐生产的本质(社会的需求、创造性、非营利和非商品性),社会音乐生产的结构(音乐创作生产,音乐唱奏生产,音乐传播生产,音乐教育、评论、科研生产.)[1].社会音乐生产的本质和结构反映出民族音乐文化脱离不了社会性属性.通过上述本质三方面分析黎族民歌,并以其结构来阐释黎族民歌"作—唱—传"三位一体的社会音乐生产内部结构关系.

    黎族民歌社会音乐生产音乐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