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赣南客家女性的民歌演唱

    黄苗邱佳琪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赣南客家女性歌唱什么、怎样歌唱、为何歌唱.文章基于大量田野考察将赣南女性的歌唱内容归纳为:劳动之歌、生活之歌、婚恋之歌、革命之歌,进而分析赣南客家女性歌唱特点及风格特征,最后对赣南女性歌唱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社会以及自身原因的深刻内涵进行探析.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赣南客家民歌的艺术魅力,也为研究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赣南客家民歌女性

    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歌谣音乐特征与价值研究

    洪钰婷杨拂音黄琳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中,江西井冈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深刻的价值,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弥补井冈客家山歌在革命题材中音乐特征研究的空白,本文对该时期收集到的75首井冈山革命歌谣进行整理分析,以歌唱形式与唱腔特点两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曲式结构、客家方言衬词、调式特征和题材类型解析井冈客家山歌革命主题歌谣的框架,并归纳总结背后的价值意义,以期对井冈山革命音乐文化的研究做出贡献.

    井冈山客家山歌革命歌谣音乐特征

    青海民歌在现代作品中的运用——以钢琴独奏曲《月亮飘过来了》为例

    陆佳仪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作曲家梁雷"山水"系列中的钢琴独奏曲《月亮飘过来了》为例,从分析作曲家在乐曲中引用的民歌素材《上去高山望平川》出发,分析作品中各标题下的多样性的音高材料,探究作品中所用材料之间的发展逻辑,归纳作品整体的素材布局与结构.

    青海民歌音高素材组织方式

    梁雷室内管弦乐《竹光》音高组织分析

    贺淼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光》是美籍华裔作曲家梁雷的一部室内管弦乐作品.《竹光》从作品文本和音响的考量上看,体现出的是一部以音响为特征的作品,但是作品中音高组织的严密性是成就此音响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竹光》的音高组织中,作曲家主要以核心细胞音程为主,并派生出其他音程和音列参与音响的构造,同时音程范围逐步扩大与音响效果张力之间的逻辑性展示了核心细胞音程与派生音程、音列在该作品中对音响的内在作用.

    梁雷室内管弦乐《竹光》核心细胞音程作曲技法

    《七月的草原》演唱版本比较研究

    李世佳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七月的草原》这首歌曲融入了新疆哈萨克民族特色的花腔高音曲子,不仅要求歌手保持优秀的歌唱水平和精湛的花腔技巧,还必须恰如其分地挥洒艺术创意与舞台表现力.曲作者通过加工歌词,为旋律赋予了广阔的发挥余地,该作品自从问世以来,深受众多乐迷的钟情,频繁地在各种场合演唱,被众多演唱家作为音乐会的经典之作.本文以《七月的草原》乐曲及其演唱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音乐作品细节,并比较迪里拜尔、王莹两位歌手的演唱版本,旨在发掘这首歌曲的不同演绎方法.

    尚德义《七月的草原》演唱比较

    林-曼纽尔·米兰达在《汉密尔顿》音乐剧中的创作浅析

    涂成超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林-曼努尔·米兰达在创作音乐剧《汉密尔顿》中的创新手法为分析客体,从嘻哈音乐和传统音乐剧的结合和韵律和节奏对剧中人物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切入.此外通过《My shot》主题曲等关键曲目,揭示了音乐动机如何在增强剧情和角色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以及录音采样的运用提升了歌曲内容的多样性.米兰达的这些创作手法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才能,还标志着《汉密尔顿》在百老汇历史上的创新地位.

    林-曼努尔·米兰达《汉密尔顿》嘻哈音乐音乐剧文化融合音乐动机

    浅析古筝重奏作品的创作与演奏——以《沙漠玫瑰》为例

    王颖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以古筝重奏《沙漠玫瑰》为例,对乐曲风格、演奏技法和曲目的整体结构布局进行简要分析,并且通过对作品的实际演奏经验来讨论《沙漠玫瑰》作品中思维方式和乐曲的演奏方法.

    古筝重奏作品分析《沙漠玫瑰》

    歌剧《图兰朵》中的异国情调元素分析

    肖晓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异国情调的"真实性"在艺术创作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艺术家们纷纷不遗余力地寻找和搜集来自异国的"文化素材",然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然而,在对"真实性"的追求过程中所得到的文化素材往往是片段式的,它与其发源地之间的历史和文化关联往往因为缺乏文化交流经验而不被重视.歌剧《图兰朵》是普契尼以一个关于中国的童话故事为基底创作而成的.对于一个"真实可信"的中国故事的追求,不只是普契尼作为艺术家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这一时期历史和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要求.《图兰朵》是普契尼的绝笔之作,也是他的异国情调歌剧中最经典的一部.正是在这部作品中,"异国元素"的运用被发挥到了极致.在创作过程中,普契尼不断地对自己以及他的剧作家们提出这样的要求:首先,要将残忍的公主塑造得更加人性化;其次,从"地方色彩"的要求出发,将这部歌剧的中国气息诠释得真实可信.为了达到普契尼的要求,剧作家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风俗习惯、地名等信息进行了解,然后将它们植入《图兰朵》的剧本中.与此同时,普契尼则致力于为他的歌剧创作寻找可以使用的中国音乐素材.本文从剧本和音乐两方面出发,将歌剧中的"中国元素"剖析出来.这些素材不仅仅包括真实来自中国文化的元素,还包括普契尼特意创造出来的部分.

    歌剧《图兰朵》异国情调中国元素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分析

    程淦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0年—1827年)是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该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具有卓越贡献,被后人誉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主要创作领域在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两个方面,代表作品有《第九"合唱"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等.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该作品为贝多芬早期作品,也被称为"小悲怆".无论是曲式结构还是音乐材料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分别从作曲家生平、曲式结构、音乐文本分析以及音乐学分析四个方面对《第五钢琴奏鸣曲》进行多维视角研究.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

    《律吕正义·续编》研究述评

    郭辰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律吕正义·续编》是中国首部系统阐述西方音乐理论并出版发行的汉文作品.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编纂作者、与《律吕纂要》的关系以及音乐本体三方面.论文梳理《律吕正义·续编》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以期促进《律吕正义·续编》的深入研究.

    《律吕正义·续编》乐理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