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瑟研究三题

    李焕敏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瑟"作为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弦乐器,至少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文献中记载,瑟有多种弦数与形制,其中的许多弦数目前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实物出土.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资料与出土实物资料进行分析,认为瑟的形制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春秋至西汉以及明清时期.两个阶段的瑟在瑟身结构以及拴弦方式上有明显区分.同时本文对历代瑟用谱式进行收集整理,认为从元代到清代的诸多瑟谱中虽应用多种不同的记谱方式,但主要是指位谱与音位谱两种体系.

    形制弦制瑟用谱式

    红色歌曲中的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如克亚·吾买尔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红色歌曲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深入研究了红色歌曲的文化传承机制和创新路径.通过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和利用新媒体传播策略,红色歌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了跨代传播,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红色歌曲中国文化文化传承创新路径

    琴声中的文人哲思——筝曲《定风波》创作与演奏分析

    高慧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风波》是一首具有高度文学性的古筝作品,题材来自我国北宋文学家苏轼诗词代表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作词风平淡而旷达,深度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一种豁达的心境,亦是苏轼本人遗世独立、具有崇高人生理想的文学写照.在古筝曲《定风波》中,同样抒发了这种情感和人生哲思.曲作者邓翊群以中国古诗词为蓝本,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相结合,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现代筝曲尝试,用今人的方式道述往事,传承古代文人的深刻哲思.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及词作《定风波》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出发,通过对筝曲《定风波》音乐本体的分析,探讨作曲家如何通过音乐语言再现苏轼的情感与哲思,并提出演奏上的思考,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演奏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古筝《定风波》哲思文人

    技道并存——论竹笛演奏中中国传统艺术生命性的表达

    葛靖宇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笛演奏是一种技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生命性的结合,竹笛演奏包括灵活多变且独特的技巧以外还有所蕴含的传统艺术生命性的"道",两者都是展现出作品的生命性之美.竹笛演奏技巧与内容生命性表达的原因方法以及辩证的关系,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理论应用在竹笛演奏的专业中去展现竹笛演奏的生命之美.第一部分主要是指竹笛演奏中的技巧,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例子来表现出竹笛演奏的模仿、气韵和高远之技;第二部分则是竹笛作品中所展现出的"道",通过三个著名竹笛演奏曲来展现出不一样的生命美;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之技道统一的技巧与内容的生命性表达的辩证关系.

    竹笛演奏技道并存生命性

    东方音乐的和声与结构在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探讨

    刘文倩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东方音乐的和声与结构.首先,分析了东方音乐和声的独特性,如五声音阶、微分音和声、非和声性等.其次,探讨了东方音乐结构的多样性,如循环结构、变奏结构、即兴结构等.最后,通过对东方音乐和声与结构的分析,揭示了东方音乐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维方式.这些独特的和声与结构特点,使得东方音乐在音乐组织形式上呈现出一种连贯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东方音乐民族音乐学和声结构

    锡伯族民歌艺术与发展思考

    柳述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锡伯族民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彰显出独特艺术价值.论文研究了锡伯族民歌艺术与发展路径,在掌握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传承人的老龄化与断层、外部文化的冲击与融合、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流失三个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重点强调了加强锡伯族民歌的学术研究、推广锡伯族民歌的普及教育、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与传承、加强锡伯族民歌的文化产业开发四个发展路径,有助于更好传承锡伯族民歌,充分做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锡伯族民歌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文化价值

    探析《苗岭的早晨》中的民族音乐元素与小提琴演奏技法

    潘宇戈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苗岭的早晨》由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改编自黔东南苗族飞歌的口笛独奏曲而成的小提琴独奏曲.这首曲子的灵感来源于中国黔东南地区苗族的传统飞歌,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民歌形式.陈刚先生巧妙地将口笛独奏曲的元素与小提琴的表现力相结合,使得这首乐曲不仅保留了苗族飞歌的优美、质朴、高亢和委婉特点,还赋予了它更加立体和丰富的音乐形象.通过小提琴这一西方乐器的演绎,苗族音乐的神韵得以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展现了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符合了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本文旨在探讨该作品中融入的民族音乐元素与小提琴演奏技法,并对其整体表现与演绎进行分析与评述.

    《苗岭的早晨》民族音乐元素演绎技巧

    川东地区民歌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关系分析

    魏见耘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渡民歌作为宣汉县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域和人文内涵.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歌词,反映了马渡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马渡民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传唱方式逐渐式微,年轻一代对民歌的兴趣减退.本论文旨在分析马渡民歌与地方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以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川东地区民歌传承地方文化建设

    二人台风格笛曲的发展管窥——以时期分野为视域

    张春生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时期分野为视域,以期探索二人台笛曲艺术的进化.此文详细讲述了演奏技巧的演进、作品背景的多样性及曲式结构的发展,并将该艺术形式的演变分为近代、现代及当代三个阶段,阐述各自的风格变迁.文章详细描述了二人台笛曲在技术层面的发展,同时在创作背景方面反映了从早期的社会民情描绘、经过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到融入全球化语境的演化,这一过程呈现了主题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变迁,文章还阐释了曲式结构的变化,从最初的单一形式经历到多样化的拓展,最终发展到跨文化的融合,此举展现了二人台笛曲在适应时代和引领风潮中所展示出的创新能力.

    二人台竹笛时期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