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议音乐与物性

    杨平生
    15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种多样的声波是声源振动频率,在周围空气振动传播的物理现象,有自然声源及塑造声源.声源是音乐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声波的重组是音乐形象的必备条件,用感知器官去审美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艺术升华,生产力的进步,塑造声源会不断改变形态声波,生产资料的改善,自然声源塑造声源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更符合原生态艺术的展现.人类在自然界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自然声源,无不打动人类生活活动的每一根神经,追求着纯物性的和谐音色于感官听觉和谐的协调.泉水叮咚,潺潺流水,舒缓陶醉于心.风和日丽,虫蝉翼声,精神世界得到了完全放松.万马奔腾,波涛汹涌,激发出人类强烈地战胜自然的火一般热情.纯自然的天籁之声,入耳入心,舒心悦耳的感受、纯洁和谐的性质得到了探索倾听,不断深化发展用物性的模仿将其逐步改善的音色再现还原.人类对声音性质的审美追求,推动了音响技术与技巧的演变及发音器具的创新,使得基础材料与音乐手段相互交织,模仿与创造有机结合,从而把物质源泉及音响效果不断丰富提高,进一步升华.

    音乐物性物质材料

    中西古典音乐差异性及其文化成因探析——以古琴、古典吉他音乐为例

    郭华郭义博关睿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典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审美意识,也体现了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中西方古典音乐是两类极具代表性且存在明显差异的音乐形式.中国古典音乐感性、主观、讲究弦外之音、教化功能明显;西方古典音乐理性、客观、义在弦内、独立发展.而形成这种差异现象的背后,则是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世界观、价值观、音乐审美观.

    古典音乐中西对比音乐文化差异

    群众文化专业思维赋能青年思想引领的实践与探索——以"浙里青廉"主题歌的创作与宣传为例

    洪丽华
    16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众文化与共青团都具有"群众性"这一本质属性,将群众文化与青年思想引领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浙里青廉"主题歌的创作和宣传运用了群众文化专业思维,为赋能青年思想引领展开了实践与探索.实践表明,群众文化专业思维的赋能应遵循以青年思想引领为核心等原则,成效的关键在于群众文化专业人才的输入与参与.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整合各级群众文化服务资源,有效组织青年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的作用,使群众文化专业思维更好地服务于青年思想引领.

    群众文化赋能青年思想引领"浙里青廉"主题歌

    音乐表演中的文化表达:探索世界音乐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黎月雯
    16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音乐表演中的文化表达,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音乐表演的多样性与共通性.介绍了音乐表演的基本元素——旋律、节奏和和声,并分析了这些元素如何在不同文化中被采用和表现,例如东方音乐的五声音阶和西方音乐的复调性和声旋律.此外,本文还回顾了各大文化圈(非洲、西方古典、拉丁美洲)的音乐表演特色,如非洲的鼓点节奏和拉丁美洲的舞蹈性节奏.尽管音乐表演的形式和风格因文化而异,但所有音乐形式都展示了旋律、节奏和和声的基本结构,这些共通元素帮助人们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音乐表演文化表达世界音乐跨文化音乐元素

    乡村振兴视域下阜阳地区非遗曲艺发展困境及策略分析

    王倩
    172-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曲艺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内在动力保证.非遗曲艺活态传承可以保持其原生性与动态性,适应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地方非遗曲艺活态传承的耦合性;通过田野调查与传承人访谈,探讨阜阳地区非遗曲艺存在传承人才匮乏、社会认知度不足、市场化程度较低三个方面问题.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阜阳地区非遗曲艺活态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首先,通过学校加强非遗曲艺传承人才的培养,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待遇,吸引年轻观众群体,解决传承人才匮乏的问题;其次,拓宽宣传渠道,提高阜阳地区非遗曲艺社会影响力,解决社会认知度较低的问题;第三,建立非遗曲艺文化产业,提升曲艺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探寻阜阳地区非遗曲艺活态传承发展策略,实现非遗曲艺文化活态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良性互动.

    乡村振兴非遗曲艺活态传承

    从《汉密尔顿》看百老汇历史音乐剧的创作

    张铁译
    17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音乐剧《汉密尔顿》自2015年在百老汇上演以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百老汇历史上的现象级音乐剧.本文旨在以《汉密尔顿》为例,深入剖析历史音乐剧所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并对其应对策略进行理论探讨.首先,本文讨论了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历史音乐剧如何在"历史"的真实性和"戏剧"的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其次,本文探讨了历史音乐剧的作曲家如何利用现代音乐风格来引发观众的共情,而非仅仅通过引用或模仿特定时代的音乐来营造历史氛围.最后,分析了历史音乐剧如何与时代产生共鸣,在谈"古"的同时,也可以论"今".

    汉密尔顿历史音乐剧百老汇米兰达音乐表演舞蹈

    天耀中华

    何沐阳陆立华
    180-181页

    望月怀远

    张九龄尚雨琪符艺夕
    182-183页

    记忆

    李林泽许红健
    184页

    怀梆小曲

    胡乾坤
    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