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花飞蝶舞,泥土芳香——《夫妻观灯》艺术特征分析

    江雯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夫妻观灯》是黄梅戏著名传统剧目之一,其以活泼流畅的曲调、质朴细致的情节、载歌载舞的表演,成功塑造出一对有血有肉的农村青年夫妻形象,真实呈现了安庆及其毗邻地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风俗景象,是优秀的黄梅戏花腔小戏创作范本.本文先从《夫妻观灯》的音乐入手,通过对作品的调式布局、旋律发展、唱腔设计探究其音乐创作特征,再围绕作品的唱词和道白剖析其剧本创作特征,深入浅出地总结出《夫妻观灯》的艺术创作特征,以期提高人们对黄梅戏的欣赏力和关注度,感受黄梅戏充沛而朴实的底蕴,进而为保护和传承我国戏曲文化增添一份力量.

    黄梅戏《夫妻观灯》艺术特征

    越剧在南京地区发展情况再思考

    陈玥辛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剧在南京的发展也是越剧在全国传播的一个缩影.本文拟以"越剧在南京地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料整理、越剧艺人回忆录以及近几年南京越剧存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以期在"音乐人事与文化研究"这一学理关系下探讨越剧的改革及越剧在南京的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背后的成因.

    南京越剧南京越剧团大众文化理论泛剧种化

    浅谈歌曲《映山红》的音乐塑造与艺术价值

    雷芳查建敏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音乐的丰富宝库中,《映山红》这首歌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首具有浓厚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歌曲,《映山红》不仅以其独特的音乐塑造展现了艺术的魅力,更在美育方面承载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鉴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映山红》的音乐塑造手法,并分析其艺术价值,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歌曲《映山红》音乐塑造美育价值旋律优美

    非遗时代下瑶族"香哩歌"音乐文化创新性转化探析

    梁晶李常新崔竞源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金秀茶山瑶"香哩歌"音乐文化,不仅是对这一原生态艺术形式的深入探索,也是对非遗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挖掘"香哩歌"的艺术价值,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创新路径,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非遗时代金秀茶山瑶香哩歌创新

    音乐社会学视域下江西红色音乐的创作与传承

    梁威纪翔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社会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既强调了音乐,也指向社会,专注于音乐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音乐是社会的产物,从社会中来,最终又融入社会之中.音乐社会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分析与阐述红色音乐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创作的内核.江西红色音乐作为江西红色文化、中国红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征.其特色就在于吸取并运用了江西的传统音乐文化,因此江西的红色音乐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性代表.除了在音乐创作上传承了江西的地域特色,在高校中也以剧目的方式很好地传承了江西的红色音乐.

    音乐社会学红色音乐创作与传承艺术特征

    再议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与二胡的创制

    任怡璇杨美嫒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天华先生倡导"会通中西、会通古今"的理念,也是"国乐改进"思想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刘天华在国乐改进中对二胡演奏技法的改进,不仅为二胡演奏提供了更多的技巧和方法,还对二胡的型制进一步改进、提升,同时为二胡的教育事业打开了新思路,开启了国乐发展的新篇章.文章以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为基准,结合二胡曲《烛影摇红》等,分析刘天华的改革在二胡乐曲创作体现、二胡型制改革对二胡乐曲演奏方式的影响以及该思想在二胡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

    刘天华国乐改进二胡

    柳琴曲《毕兹卡欢庆会》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孙鑫莹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琴曲《毕兹卡欢庆会》,又名"土家族舞曲",该作品是1978年王惠然先生创作的第一首柳琴协奏曲,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与特色,描写了土家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节日的热烈场面,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主要从《毕兹卡欢庆会》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柳琴《毕兹卡欢庆会》音乐特征演奏技法

    黔东南苗族民歌的考察与研究

    王丹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东南苗族民歌是流传于湘黔交界黔东南地区的一种具有独特单声、多声和声织体的民歌形态,在其音乐的和声结构、调式调性、节奏和演唱特色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点,本文通过对黔东南最具代表性的飞歌和游方歌音乐特征的考察和研究,以及黔东南苗族民歌的传承发展,让更多人了解黔东南苗族歌曲的艺术魅力.

    黔东南苗族民歌音乐特征保护与传承

    新媒体视域下河南红色音乐的传播路径研究

    王群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地处中原,是拥有丰富红色音乐资源的文化大省,新媒体为河南红色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它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多方面展现传播的优势.文章阐释了河南红色音乐和新媒体的内涵;梳理新媒体视域下河南红色音乐的传播现状,并以传播学著名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为依据,分析传播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改善河南红色音乐的传播策略,重新激活河南红色音乐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河南红色音乐新媒体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