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贺绿汀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分析

    赵雨婷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贺绿汀的音乐创作深度融合了民族性与时代性,他的作品汲取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通过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贺绿汀紧跟时代步伐,将现代音乐理念和技法融入创作中,使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他的音乐语言既是对民族传统的传承,也是对时代精神的诠释.贺绿汀的音乐作品不仅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杰出代表.

    贺绿汀音乐创作民族性时代性

    塔雷加《阿拉伯风格绮想曲》的曲式结构及其调式特征分析

    熊傲林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班牙古典吉他音乐的伟大复兴者,弗朗西斯科.塔雷加创作了大量古典吉他名曲并发明了诸多吉他演奏技巧,大大促进了古典吉他在浪漫主义晚期的蓬勃发展,并与钢琴、小提琴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阿拉伯风格绮想曲》以其独特的调性思维和创新性的音高体系,展现了浓郁的西班牙音乐风格,突出了古典吉他音乐的优美.关于西班牙古典吉他作曲家的作品技巧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对于此方面的论述还并不多见,因此,文章将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入了解,研究作品中的调式特征,探寻调性对于作品的结构、风格以及情感表达的影响,使读者从中了解塔雷加的创作风格,了解古典吉他音乐作品.

    西班牙音乐古典吉他调式特征创作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伴奏之和声研究

    蔡德智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赫玛尼诺夫共创有83首艺术歌曲,这83首艺术歌曲是其1890年至1916年间所创.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情感真切,旋律形态优美,和声进行丰富,音乐表现力独特.在其创作中与他同时代风格进行融合,更重要的是以俄罗斯民族风格与个人风格加以体现,在和声进行中主要采用了功能性进行和色彩性进行,传达出和声风格的忧郁与深沉.在新技法的运用上除了采用和弦结构多样化的处理方式,还采用了各声部线性进行来丰富和声音响.钢琴伴奏中和弦与织体的结合使其达到与歌词意境的契合,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对钢琴伴奏创作的高超把控.

    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伴奏和声进行伴奏织体

    文旅融合视域下旅游宣传片音乐创作研究

    董宸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过程中,旅游宣传片作为展示地区魅力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传递地域文化精髓的使命.音乐作为宣传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创作与应用直接影响宣传片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递的效果.本文通过为前期几部宣传片的配乐创作,探讨如何通过音乐,有效提升宣传片的文化内涵和感染力.为旅游宣传片配乐不仅能够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还能有效提升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旅融合旅游宣传片音乐创作文化传播

    寻找共鸣的声响:歌曲《沧海一声笑》中打击乐创作理念释义与技法分析

    刘鹏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经典流行歌曲《沧海一声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中打击乐的创作理念与技法运用.通过对其音乐结构、节奏特点、音色组合等方面的剖析,揭示打击乐在营造独特音乐氛围、表达情感以及增强音乐表现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音乐发展脉络,阐述了该歌曲中打击乐创作的创新之处与深远影响,旨在为理解和欣赏此类音乐作品提供有益的参考.

    打击乐技法分析流行音乐

    "狩猎"练习曲的不同版本比较

    王虹骞舟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是小提琴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小提琴家们公认为"噩梦",其超高难度演奏技巧对后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本文选取第九首随想曲的两种不同改编版本来进行比较,分别是李斯特和舒曼,都是浪漫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将从曲式结构、创作方法,以及演奏技巧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这首"狩猎"来感受浪漫主义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音乐风格.

    帕格尼尼随想曲"狩猎"李斯特舒曼版本比较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音乐分析

    王鹏凯秦天琪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在1911年创作的钢琴前奏曲《雾》(Brouillards)中的音乐特色与创作技法.这部作品不仅代表了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又一高峰,也深刻反映了作曲家在生命晚期面临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挑战时的情感与思考.通过对音高材料、调性的游离以及调性色彩三个方面的细致分析,通过分析《雾》中的音乐元素与这些背景因素之间的联系,本文试图揭示《雾》中蕴含的丰富音乐内涵和德彪西独特的音乐语言,进一步揭示了德彪西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音高动机叠置和弦调性游离调性色彩

    复合和弦在巴伯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情况探析

    谢冰倩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复合和弦在塞缪尔·巴伯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情况,并对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以塞缪尔·巴伯艺术歌曲作品中复合和弦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从音乐的和声结构、情感表达和音乐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对巴伯音乐中复合和弦的运用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特点.

    塞缪尔·巴伯复合和弦:和声材料音乐效果

    京剧及其钢琴化成果鉴赏——以钢琴曲《皮黄》为例

    薛家子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7年在第一届"帕拉天奴"杯大赛中,一首中国钢琴作品《皮黄》杀出重围,获得较高的知名度.本文着手作品的创作基础——京剧进行阐述,京剧既是一门传统艺术,也是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审美的价值符号,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沉淀,京剧从理论到实践,从台上到台下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规则.结合新时代与时俱进、创新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方向,钢琴音乐在与戏曲艺术结合的过程中,走出了惊喜又成功的道路.钢琴作品《皮黄》在创作手法上明显借鉴中国戏曲板式节奏,文章将二者进行对比鉴赏,以期读者能够在了解、认同中国戏曲文化、中国钢琴文化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京剧《皮黄》戏曲元素融合板式节奏运用

    肖邦《夜曲》Op.32和声技法研究

    杨洋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肖邦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作曲家,他的创作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启蒙主义注重一般意义上的人不同,其作品强调人的个性,渴望表现自我.肖邦首创了夜曲体裁,并赋予其民族性和趣味性,其中《夜曲》Op.32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在形式结构和情感表达上构建的平衡,在和声上使用大量和弦外音、变音进行,在音乐织体上运用丰富多彩的半音阶线条.

    肖邦和弦外音线性和声转调属变和弦重属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