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南丝竹中的打击乐演奏艺术

    马丽
    4-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一带的民间乐种之一,是小型丝竹乐器合奏的音乐形式.打击乐在其中起到稳定速度、带动情绪等作用,是江南丝竹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5月,江南丝竹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篇论文将以江南丝竹中的打击乐演奏为探究对象,通过江南丝竹的音乐特点、打击乐的乐器选用、打击乐在江南丝竹音乐中的演奏特点及本人在演奏江南丝竹音乐中得出的思考总结几个方面,阐述江南丝竹中的打击乐演奏艺术.

    江南丝竹打击乐演奏《欢乐歌》《行街》《江南美》

    戏曲曲牌[山坡羊]溯源及运用研究

    张思琪熊樱侨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曲牌[山坡羊]又名[山坡里羊]、[苏武持节],是我国流传甚久的传统曲牌.该曲牌最早出现于宋元时期,后在明清时期被文人作家广泛运用于各类作品中.曲牌是戏曲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可用于戏曲声腔作为唱腔曲牌,也可用于伴奏音乐,在戏曲音乐中广泛运用.根据资料记载,流传至今的曲牌数量众多,[山坡羊]就是其中较为常用曲牌之一.曲牌[山坡羊]在戏曲多个剧种中得以广泛运用,本论文试图从戏曲曲牌[山坡羊]的渊源、运用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理论上加强对曲牌伴奏艺术规律的认识,对今后如何充实和发展器乐曲牌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本文结合历代文献,集中对此曲渊源流变进行梳理并揭示内在关联及被保留、改造及运用的具体状况.

    曲牌[山坡羊]渊源运用

    固本求新:古筝曲《西域随想》的精神追求

    石静仪薛伟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传承新疆音乐,加强各民族音乐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创新性发展新疆民族音乐.筝曲《西域随想》将新疆音乐素材与现代创作技法结合,使新疆音乐元素融入新时代音乐审美中.本文从新疆音乐的特点与筝曲《西域随想》的创作背景出发,对新疆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创新运用进行分析,最终评析出该作品中对新疆音乐固本求新的三点体现,旨在呼吁更多文艺工作者加入到新时代新疆文艺作品的创新写作中,推动"文化润疆"事业的发展.

    《西域随想》新疆音乐固本求新

    大理地区白族小调艺术形态微探——以《麻雀调》和《泥鳅调》的比较分析为例

    苏杨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族小调是一种具有白族传统音乐特色的小调体裁民歌,主要用于表现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内容.本文通过对两首白族小调,即用汉语演唱的《麻雀调》和用白语演唱的《泥鳅调》进行比较分析,考察白族小调的独特艺术形式,继而从"局内人""局外人"的理论视域出发对白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延展性思考.

    大理白族小调《麻雀调》《泥鳅调》

    非遗视域下广福船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现状研究

    陈晓芳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福船灯是一种以船灯为道具,融合民间音乐、舞蹈和故事情节表演为一体的客家传统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于202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广福船灯由于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曲调欢快活泼,能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欢乐气氛,因此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广福船灯虽名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却在传承上遇到诸多困难,且尚未在学术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对广福船灯的历史来源、现状以及表演形式的特点进行梳理,促使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船灯非遗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礼器、法器、响器、乐器——"铙钹"的多重身份探讨

    李思婷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铙钹作为外来乐器,东晋已出现在中原地区.历经本土化变容,铙钹逐渐融入中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体鸣碰奏类乐器.在宫廷礼仪音乐、宗教科仪用乐、民间地方乐种以及专业音乐创作中都可见其身影.在京畿一带,文化持有者将铙钹视为承载特殊含义的响器.演奏中,乐师们融入大幅度挥铙舞钹的肢体动作,与强烈声响一同营造出满足仪式内涵的声音景象.现代音乐创作中,则出现专为铙钹所作的乐曲,乐器音色与演奏技法得到进一步开发.

    铙钹演奏场合舞铙专业创作

    黄河号子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分析

    李婉晨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号子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歌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该演唱形式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独特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对黄河号子的音乐结构、旋律特点以及演唱方式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挖掘其音乐特征与演唱特点,同时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作出贡献.

    黄河号子音乐特征演唱特点地域文化

    长笛曲《阳光灿烂照天山》民族风格演绎

    王冠群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笛曲《阳光灿烂照天山》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民族音乐与西方乐器融合的典范.本文进行了细致的音乐分析,探讨了《阳光灿烂照天山》在音乐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的民族特色,以及长笛演奏者在气息控制、指法运用、音色处理和表现力塑造等方面的技巧.以期为演奏者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表现方法.

    《阳光灿烂照天山》民族风格演绎技巧长笛演奏

    当代河北笛乐文化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王志辉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笛乐文化作为河北传统音乐文化支脉,动态变迁中,不仅丰富着河北传统音乐文化,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域笛乐文化发展有着影响.历史来看,河北笛乐文化资源较丰富,曾对我国竹笛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面对新语境,运用互联网优势,对河北的典型笛子作品、代表人物、音像资料、口述资料等进行数字化整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数字化网络传播平台,对河北笛乐文化进行"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保护与传承模式进行开发与研究.有利于传承河北笛乐文化、保护河北传统文化,丰富中国笛乐文化并有着重要的学术及现实意义.

    当代河北笛乐互文性数字化传承

    山西民歌与扬琴艺术的跨界创作与表达

    邢瑞芳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民歌与扬琴艺术的跨界创作与表达探索了将传统山西民歌与扬琴艺术相结合的可能性.通过将山西民歌的丰富情感与扬琴的优美音色相融合,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这种跨界创作不仅丰富了山西民歌和扬琴的艺术形式,也为当代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同时,这种创作也促进了山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拓展了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扬琴山西民歌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