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交响组曲的启发——以《乔家大院》为例

    张华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交响组曲是一种将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方交响乐形式相结合的音乐体裁.本文以赵季平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为例,探讨了民族交响组曲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通过对作品的乐章结构、主题发展、民族元素运用、配器创新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作品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与西方交响乐技法相融合的成功经验.文章指出,《乔家大院》以其鲜明的民族性、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交响语言,为民族交响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作曲家应立足民族音乐沃土,博采中西之长,在创新中走出一条民族化与世界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用交响乐讲好中国故事,丰富民族交响乐的音响色彩,推动民族交响乐实现新的飞跃.

    民族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民族性交响性创作启示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沂蒙精神及其象征性互动

    周咏歆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以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富于地域化的音乐风格和波澜浩瀚的舞台艺术背景,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向世人展现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山》与沂蒙精神之间的象征性互动,包含着红嫂精神、支前精神和鱼水精神,通过使用熟悉的艺术语言和再现革命年代的民族记忆,不仅使这一民族艺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更再次发挥了沂蒙精神在现代奋斗中的激励作用.

    歌剧《沂蒙山》沂蒙精神象征性互动

    基于语言语音理论的民族民间声乐技巧传承研究——以壮族民歌为例

    左晶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民间声乐技艺凝聚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传统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加之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民间声乐技艺正面临失传的严峻挑战.本文将语言语音理论与壮族民歌声乐技巧传承相结合,旨在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民歌声乐技巧教学体系.本文首先分析语言语音理论与民间声乐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语言语音理论在民歌声乐技巧传承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其次剖析壮族民歌核心声乐技巧的语音学特点,进而基于语言语音理论,提出优化壮族民歌声乐技巧传承对策,为民族民间声乐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语言语音理论壮族民歌声乐技巧传承

    大同市人文生态环境和文物资源视域下华严寺露齿菩萨舞蹈活化的价值性和可行性

    王春艳
    6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大同市丰富的人文生态环境和文物资源,华严寺露齿菩萨舞蹈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将为大同市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希望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共同努力,有效推动舞蹈活化项目的实施,为大同市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人文生态环境文物资源大同市华严寺露齿菩萨文物活化价值型可行性

    恩里克·格拉那多斯《十二首西班牙舞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

    曹晖悦聂娜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里克·格拉那多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班牙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之一,他所创作的《十二首西班牙舞曲》,不仅巧妙地融合了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还将西班牙的音乐文化融入其作品中.本文主要以《十二首西班牙舞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以及创作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恩里克·格拉那多斯演奏技巧十二首西班牙舞曲

    王建中钢琴曲《托卡塔》核心音调的贯穿

    姜庚玥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建中先生作为新中国代表音乐家,留下了无数优秀作品,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托卡塔》却鲜少人提及.本文追根溯源,尝试探讨作曲家的写作精神,深入研究《托卡塔》的核心音调的原始模样,并就核心音调如何贯穿发展以及演奏感受进行分析.

    托卡塔王建中核心音调

    现代民族和声在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中的应用

    李书云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民族和声自西方和声体系传入中国后,无数中国作曲家在数年来精心研究、探索、实践,最终形成符合我国民族音乐特点的和声体系,同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及音乐的发展,使现代民族和声独有的风格面貌.本文首先对旋律旋法及特点进行分析,其次,采用现代民族和声的分析方法,将现代民族和声与音响进行结合,从而全面解读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为解读中国钢琴音乐、交响音乐等多声部音乐奠定基础,为民族音乐的钢琴伴奏提供知识积累,为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提供方法论支撑.

    民族和声钢琴改编《旱天雷》

    山水画中的音乐景象——中国民族合唱作品无伴奏混声合唱《花朝月夕》中的自然意象

    苗业姝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朝月夕》是当代中国作曲家房晓敏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岭南风格的作品.该作品有多种不同演奏版本,如"高胡与钢琴"版本(1999)、"高胡与乐队"版本(2006)、"丝弦六重奏"版本(2008)、"民族交响音画"版本(2009)、"流行国乐合奏"版本(2011).本文通过分析《花朝月夕》无伴奏混声合唱版本(2013)的创作技法,探讨无伴奏合唱在中国民族合唱作品中的运用,分析其如何通过音色、旋律、和声及复调技法,传达自然的美感和精神内涵,进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房晓敏《花朝月夕》无伴奏合唱中国民族合唱作品

    浅析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的作曲技法发展——以《黄水谣》和《天湖·纳木错》为例

    唐乙丹刘奇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风格经历了从传统到先锋、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曲技法的变革与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国的合唱作品在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特点.合唱艺术作为音乐领域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在中国音乐发展中呈现独特而丰富的面貌,相比于器乐演奏、独唱等更是较为年轻的艺术形式.本文笔者选择现代合唱作品《黄水谣》与当代合唱作品《天湖·纳木错》进行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作曲技法发展的探究.通过对比探究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创作特点,浅析作品的曲式结构、旋法、和声、织体等写作异同点;探究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的作曲技法发展推动因素.中国现当代合唱作品在文化的融合与作曲技法的发展中,不仅丰富了合唱艺术的表现力,也为中国当代合唱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曲技法黄水谣天湖·纳木错合唱音乐

    浪漫主义《幻想即兴曲》的钢琴即兴伴奏编配分析

    张微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中,即兴演奏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以19世纪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代表作《幻想即兴曲》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这首作品钢琴即兴伴奏编配的特点.通过对旋律、和声、节奏、织体等多个维度的系统分析,揭示了肖邦如何巧妙运用多样化的即兴伴奏手法,塑造了梦幻、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音乐意境.

    浪漫主义幻想即兴曲钢琴即兴伴奏编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