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合唱作品《一切为了爱》创作特点与指挥诠释

    郭贝贝
    84-8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伯特·扬是美国当代非常活跃的合唱作曲家之一,其合唱作品多以宗教为题材,创作手法既展示出传统思维,也体现出现代理念,作品讲究内涵丰富,能够达到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一切为了爱》是其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体现出罗伯特·扬独特的创作思维.随着世界合唱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当代作曲家宗教合唱创作的研究、对宗教合唱音乐文化内涵的解读,成为当前国内外合唱音乐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以其合唱作品《一切为了爱》为例,通过对音乐特点的分析,解读当前美国作曲家在合唱音乐创作领域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对这首作品的排练指挥做出诠释.

    罗伯特·扬《一切为了爱》创作特征二度创作

    唐代伎乐考略

    董傲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唐代社会财富不断积累、本土音乐文化日益成熟、周边民族逐步交融,唐代伎乐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面貌.相比雅乐等仪式音乐,唐代伎乐以满足精神娱乐等社会功能活跃在唐代音乐舞台上,具有极广泛的影响力.研究认为唐代伎乐包括九、十部乐、二部伎、散乐等主要类型,其中直接源自前代宫廷燕乐的九、十部乐与二部伎间具有继承创变的渊源,而散乐则既受前代散乐影响,又得益于宫廷乐制滋养,因此受到各个阶层喜爱,其大众娱乐性和文化普世性甚于九、十部乐、二部伎.另外,唐代乐籍制度和对外积极包容的心态也客观上激发了唐代乐伎主体性,为唐代伎乐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舞台.

    唐代伎乐二部伎散乐九、十部乐宫廷燕乐

    黄源洛在重庆的音乐创作

    李晶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黄源洛在重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揭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文艺标杆,剧目也轰动一时.然而,黄源洛在此期间曾创作的多部作品,知者甚少.本文从抗战时期黄源洛在重庆的创作入手,将其创作的多部作品进行分析,着重探讨《秋子》,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重庆时期黄源洛音乐创作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弥撒曲的发展——从仪式音乐到艺术音乐的演变之路

    孙安琪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弥撒是西方音乐中最古老的声乐体裁,在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由诞生、发展到繁荣的历程,其曲调也从最初单声部、节奏简单自由的素歌形式逐渐发展为多声部的弥撒套曲形式,并经历了前导动机弥撒曲、定旋律弥撒曲以及模仿弥撒曲、释义弥撒曲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最终在宗教意义与音乐审美的对立与兼容中,完成了从纯粹的宗教仪式音乐到富有审美功能的艺术音乐形式的演变.

    西方音乐史弥撒曲宗教音乐

    基于阿多诺哲学社会学视阈下表现主义的音乐美学特征探究——以音乐家勋伯格为例

    贾广晨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音乐的哲学》是阿多诺最具有影响力的音乐理论著述.此书以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两位音乐家为出发点,论述了他们音乐的社会内涵、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技法等美学特征.本文站在阿多诺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这个艺术哲学基本问题上,以阿多诺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立场,以此来探究表现主义的音乐美学特征,阐述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的精神内涵和音乐技法的"形式特征",以及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等三个方面.从而更加全面、多角度地审视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特性.

    阿多诺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表现主义音乐美学

    《梁祝》中的美学思想体现及意义

    李清王进燕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8年,由何占豪、陈钢改编于民间流传的爱情传说,并引用越剧曲调作为基础素材,所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它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它还是中国与西方在艺术融合乐曲上的代表作.从内容中可以感受到一段悲惨、凄美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永恒的天鹅之歌,不禁让人流泪.该作品是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作品.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层层深入的优美旋律,演奏着如泣如诉的爱情悲歌.这首曲子采用了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传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立誓""英台抗婚""墓前化蝶"三个故事情节作为本曲的呈示部分、展开部分、再现部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意义.

    梁祝何占豪美学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四季》的演绎诠释

    白强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瓦尔第(Vivaldi)于1678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他的父亲是一名发型设计师,同时也是当地著名的管弦乐团小提琴手,当维瓦尔第突然展现出自己的音乐天赋时,父亲就决定让他在乐团工作.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维瓦尔第的创作开始受到威尼斯音乐的影响.构成《四季》的四首协奏曲前都各有一首十四行诗,作为引子,用文字表达其所表达的音乐内容,应是出自维瓦尔第之手:在当时最早的乐谱中,这些诗均和后期乐曲中的小提琴演奏相互辉映,每一句都在谱上有对应的地方,方便古典音乐者初学.入门的曲目单中有一个比较恰到好处的作品,同时这类作品也是初学者学习古典音乐的双刃剑,用恰当的方法学习和运用知识,才可取得最佳效果.

    音乐艺术音乐赏析古典音乐

    巴松在交响乐中的演奏及表现

    戚畅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世纪起,巴松就普遍应用于管弦乐、协奏曲以及室内乐作品的演奏之中,其不同音区的音色差别较大,如低音区浑厚、饱满、有力,中音区甜美、温和,高音区又富有戏剧特色.巴松在交响乐队中的运用是丰富多彩的,它能够利用自身低调的性格充分衬托出其他声部,促使产生多种多样的音响效果变化,是交响乐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乐器之一.本文阐述了巴松演奏的影响因素、巴松在交响乐中的表现及巴松在交响乐团中的运用.

    巴松演奏交响乐

    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胡洪渝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古诗为主题创作的古代诗歌艺术歌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造特征.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古代诗歌艺术不断发展,具有约100年的历史,并逐渐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和特征.本文根据赵季平老师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撰写而成.了解古代诗歌艺术歌曲对声乐学习者的重要性及其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演唱实践中的气息运用、合适的身体状态、咬字的要求、情感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

    肖邦钢琴作品《g小调叙事曲Op.23》演奏分析

    黄睿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肖邦作为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g小调叙事曲Op.23》就是其代表作.肖邦在《g小调叙事曲Op.23》中,根据奏鸣曲式进行构思,在调性结构上做出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以往的束缚.本文对肖邦的钢琴作品《g小调叙事曲Op.23》进行演奏分析,从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方面剖析了其在音乐创作中运用的技巧.强调在演奏中将声乐和器乐的旋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

    《g小调叙事曲Op.23》曲式结构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