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析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中"水红莲"人物形象及演唱——以《来生来世把你爱》为例

    李秋雨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析了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中"水红莲"这一角色的形象和演唱,以歌曲《来生来世把你爱》为例.本文首先介绍了《运河谣》的剧情梗概和"水红莲"的角色特点,然后探讨了"水红莲"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地位和意义,最后分析了"水红莲"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以及音乐与角色形象的关联.本文认为,"水红莲"是一个敢爱敢恨、刚烈忠贞的女性形象,她的演唱体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特色,她的歌曲《来生来世把你爱》是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深刻表达了她对秦啸生的真挚情感和对生命的不悔选择.本文还指出,"水红莲"是民族歌剧创作中的一个成功范例,她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既有戏剧张力又有音乐美感,她为中国民族歌剧开辟了一条新路,为中国文化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水红莲"《来生来世把你爱》

    长笛曲《夕阳箫鼓》的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马博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笛曲《夕阳箫鼓》源自广为流传的琵琶作品,作者谭蜜子把传统的琵琶曲结合西方器乐,改编为不需要伴奏的长笛曲,此曲表达了厚谊的情谊,整体旋律自然优雅,洒脱之余有着中西结合的特色.本文重点从创作特征和演奏技术两部分研究,探讨《夕阳箫鼓》的音乐价值,引导表演者精准掌握整个乐曲的特色和表演技巧,同时也引导表演者在未来的实践中自觉地把长笛乐器优势和民族音乐内容充分结合起来,为同类型作品的改编和表演提供一定的借鉴.

    长笛曲《夕阳箫鼓》创作特征演奏分析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分析

    孙巍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由传统的快-慢-决三个乐章构成,首尾两个乐章的基调是朝气蓬勃、快乐欢腾的,并贯穿着舞曲节奏.中间的慢板乐章抒情、沉思的、富有诗意,辉煌的提琴技巧与作品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生机勃勃,十分感人.

    演奏风格右手技巧近现代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中的复调风格演奏研究——以《24 首前奏曲和赋格曲》为例

    王美淋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演奏问题的角度对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作品中的复调风格进行了研究.文章研究了肖斯塔科维奇复调音乐具象内容的特殊性,并揭示了其风格的起源.其中,特别关注了其《24 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在创作生涯和世界钢琴作品中的地位.尤其揭示了复调在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戏剧性作用.并且以其为例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复调音乐作品的钢琴演奏中给予一些指导性建议.

    复调音乐肖斯塔科维奇钢琴演奏前奏曲和赋格

    浅析英格玛·伯格曼影视版歌剧《魔笛》中的亲密性

    王昕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瑞典国宝级导演伯格曼在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执导了近70部电影,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的是,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电影导演,也是一名杰出的戏剧与歌剧导演.他所执导的歌剧电影《魔笛》斩获了1976年BAFTA电视奖的最佳外国电视节目奖,并在2006年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之际被评为电影版莫扎特歌剧的代表作之一.①尽管这部电影歌剧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可观的票房,但尚未得到音乐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仅有几位学者对这部电影表现出了研究兴趣.英国作家杰里米·坦布林在专著《歌剧、意识形态和电影》(Opera,Ideology and Film)中从性别、政治和文化的角度探索了这部电影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美国音乐学家玛西亚·西特伦则在文章《电影之声》(Voicing the Cinema)中讨论了伯格曼的《魔笛》与声音中心主义的关联.

    歌剧电影英格玛·伯格曼魔笛亲密性

    简析麦克道威尔《十二首炫技练习曲Op.46》中的演奏技巧

    魏佩佩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德华·麦克道威尔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作曲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本文以《十二首炫技练习曲Op.46》为例,对作曲家的生平、演奏技巧等进行分析.在揭示麦氏练习曲中的音乐风格特征同时,根据标题对作品加以理解,深入研究练习曲中的演奏技巧,使演奏者弹奏作品时更加清晰明了,从而达到技巧到情感的升华.

    练习曲炫技标题音乐演奏技巧

    美声唱法在中国原创音乐剧中的应用——以音乐剧《蝶》选段《心脏》为例

    战春林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早期的西方音乐剧主要都是采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但随着音乐剧在全球范围的普及,演唱方式也变得多样,出现了美声唱法、流行唱法(也称通俗唱法),或是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并用等多种形式.音乐剧在20世纪后半段引入我国,这种融合音乐、舞台美术、戏剧、舞蹈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自在国内出现后,风靡一时,迅速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并由我国作曲家先后创编多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音乐剧.由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以演唱歌剧为主,使得我国原创音乐剧鲜有如同传统西方音乐剧那种纯美声演唱的,更多的是采用流行唱法的方式来演绎,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原创音乐剧完全抛弃了美声唱法,在很多优秀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中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唱段是可以使用美声唱法来进行演唱的,通过美声唱法应用能够起到渲染情感、烘托剧情、提升审美性、戏剧性等作用.基于此,以音乐剧《蝶》选段《心脏》为例,着重探讨了美声唱法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原创音乐剧《蝶》《心脏》美声唱法演唱技巧

    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之演唱分析

    郑丽丽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歌剧《沂蒙山》歌颂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心、生死与共感人的革命历史故事,将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打造了非常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赏析歌剧《沂蒙山》中的选段,能够更好地梳理故事情节,感受可歌可泣的抗日精神,坚定民族情怀.《等着我,亲爱的人》是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选段,在剧中多次出现,呈现出一对爱人面临民族危急存亡时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怀.本文重点分析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等着我,亲爱的人》,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声、曲式结构、演唱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深入解析《等着我,亲爱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润物无声的情感升华.

    民族歌剧《等着我,亲爱的人》艺术特征演唱分析

    声乐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

    周洁温旭伟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和我的祖国》作者和作品的阐述和总结,进而深度解析演唱方式与情感表达的要点.首先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从时代特点与创作故事开始,然后分析歌曲的音乐特征及曲式结构、旋律特征、歌词表达等,最后从歌曲的演唱技巧切入重点分析从歌曲表演的呼吸方式、咬字吐字、音色与力度的把握、节奏与速度的对比情感塑造、舞台表现等方面.《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凭借深厚的感情、美妙的节奏、意蕴深刻的歌词,成为时代的引导者与歌颂者,成为民众热爱的作品.

    声乐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艺术特色演唱技巧情感表达

    新民族歌剧唱段《苍天把眼睁一睁》演唱特点分析

    朱蓬勃
    16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剧是西方音乐中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歌剧于20世纪传入中国,逐渐发展成为民族歌剧.中国民族歌剧是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被音乐界频繁提及的专业名词,是中国歌剧的分支.简单地说,中国民族歌剧可以理解为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歌剧艺术或者是中华民族的歌剧作品.而这种理念对于当代来讲所指过于宽泛,新民族歌剧的概念应运而生.

    民族歌剧演唱苍天把眼睁一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