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革开放四十年板胡器乐创作研究(1978-2018)

    聂钦宇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相互渗透,为板胡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板胡器乐创作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板胡创作可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各时期皆涌现出有代表性的板胡作品,体现了一定的创作规律,创作技法和艺术特征也各具特色,对当代板胡艺术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时期板胡创作曲目创作特征

    沂蒙精神的多维表现及其在歌剧《沂蒙山》中的艺术化诠释

    周咏歆
    9-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沂蒙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诞生于沂蒙地区的红色革命历史中.作为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丰富源泉,沂蒙精神在时代的锤炼下书写了感人篇章.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以切合时代的史实、富于地域化的音乐风格和波澜浩瀚的舞台艺术背景,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地区人民群众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之间的鱼水情谊,传递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爱党爱军、开拓奋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这部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和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

    歌剧《沂蒙山》沂蒙精神

    山西民歌情感表达的当代传承——新民歌歌词创作实践与思考

    庞金忠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山西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山西民歌创作中,情感表达是其艺术魅力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变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民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如何使传统民歌在当代得以传承,并且具有新的生命力,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新民歌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艺术特点的梳理,分析了山西民歌情感表达方式,结合《老锄头》这首新民歌的创作实践,探讨了如何将山西民歌的情感表达融入到新民歌中,以及新民歌在当代传唱中的实践.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情感表达是山西民歌的独特艺术特点之一,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次,山西民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多样,不仅包括直接的情感表达,还有间接的、象征性的、典故式的等多种方式;再次,新民歌能够使传统民歌的情感表达得以传承,因为它继承了传统民歌的艺术特点,同时又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山西民歌情感表达新民歌传承

    历史视角下民歌色彩区的演变——以陕北、江南地区为例

    杨咏琪董泽华
    17-1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从历史视角深入探讨中国民歌色彩区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结合民族音乐学理论,界定了民歌色彩区的概念,并指出其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本文以陕北民歌区、江南民歌区为例详细勾勒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歌色彩区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其在社会变迁中的动态演变.研究过程中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民歌色彩区的形成与变迁不仅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还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笔者期望对民歌色彩区演变的研究能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提供一些依据.

    民歌色彩区历史演变民族音乐学社会文化传承与保护

    文旅视域下吕梁叙事性民歌的审美特征与价值研究

    丁雯婧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植于深厚黄土文化中的吕梁叙事性民歌,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世界,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同时也因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成为了吕梁民间艺术中一抹别样的艺术奇葩.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吕梁叙事性民歌的审美特征,分析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艺术等重要价值,为传承与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文旅吕梁民歌审美特征

    河南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工会的价值研究

    范馨月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的红色音乐文化是河南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之一,蕴含着河南革命老区精神与历史文化气息.基于此,文章于河南红色音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着手,重点抓取具有河南地区红色文化元素创作的音乐作品为典型案例,探索河南红色音乐文化在融入高校工会文体活动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等重要功能.河南红色音乐融入高校工会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工会文体活动、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组织红色音乐创作活动,从而提升教职工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河南红色音乐红色音乐文化高校工会

    南音《文姬归汉》乐曲改编的艺术分析

    连方红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音,有着独特的厚重感与历史感,作为我国时代长河中流传至今的古老乐种之一.为了探析南音《文姬归汉》的乐曲改编艺术特征,本文运用文献法与总结法,深入分析南音《文姬归汉》的创作背景,发挥南音细腻抒情的乐曲特点,从题材契合体裁、精心打造曲艺文本、音乐创新设计、审美跨界融合多方面,彰显全剧音乐形象及表现力.深入探讨了此部乐曲改编创作的艺术特色,不论是对千年历史人物的吟咏,还是南音乐曲的跨界创新,以及返本开新的艺术理念,均是南音乐曲的创造性发展的成功探索.

    福建南曲《文姬归汉》乐曲艺术特征

    聆听非遗,新化山歌的乡音乡情——访新化山歌泰斗邹荣先老师之感

    唐劭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有幸与新化山歌领域的泰斗级人物——邹荣先老师进行了深入访谈.此次访谈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新化山歌的独特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邹荣先老师对新化山歌的深厚情感与卓越贡献.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得以窥见新化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从而更好的保护、传承新化山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化山歌乡音乡情

    桂林永福县彩调剧表演艺术程式化特征分析

    陶燕兰舒翠玲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彩调剧是广西地方戏曲剧种,最初起源于桂林永福县,后传播至广西柳州、河池等地,在永福县已有400余年传承历史.彩调剧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被称为调子戏、彩灯、采茶戏等.桂林永福县彩调剧吸收发展了广西的戏剧和歌舞,逐渐形成了彩调剧的表演程式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已成为广西特有的文化名片.因此,本文以桂林永福县彩调剧为切入点,对唱腔、念白、伴奏和"四功五法"等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桂林永福县彩调剧表演艺术的程式特征,为桂林永福县彩调剧的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与启迪.

    桂林永福县彩调剧表演艺术程式化

    山西河曲民歌的音乐特性及演唱特点探究

    万雯丽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曲民歌源自河曲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作,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艺术提升,是河曲人民生活感悟与情感的凝结与迸发,是河曲人"尽情抒发情感"的途径.河曲民歌内容精彩纷呈,风格别具一格,拥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真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民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此外,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语言文化、人文特色、生活方式等,也对河曲民歌的歌词、音乐、演唱形式及风格产生影响.本文以河曲民歌为研究核心,将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为大家展示出一个全面且丰富的河曲民歌形象.

    河曲民歌音乐特性演唱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