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山西戏剧环境下原创音乐剧现状分析及发展思索

    王景璐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以其夸张的戏剧效果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吸引着全世界众多的影迷,产生巨大而深远的精神影响.近年来,原创音乐剧在我国舞台剧市场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本文旨在分析以戏曲、民歌为业态主流的山西戏剧环境下,山西原创音乐剧的客观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思维路径和条件支持.

    山西原创音乐剧现状分析发展思索

    基于音乐分析的聊斋俚曲[叠断桥]溯源研究

    杨晨宇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俚曲中共有四只[叠断桥]曲牌,各自都有其特点.前人的研究已经对这四只[叠断桥]曲牌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梳理.本文旨在关注这四只[叠断桥]曲牌的内在联系,因此从音乐分析角度出发,通过旋律、唱词上的对比分析来总结它们的异同.最后得出结论:四只曲牌在旋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唱词结构上却相差甚远,侧面说明聊斋俚曲虽然是曲牌体戏曲,但其中也蕴含了板式变化的因素.与此同时,通过其他资料的收集整理发现,江苏[叠断桥]与山东南路琴书《断桥》的[叠断桥]唱段与聊斋俚曲中[叠断桥]曲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抵与明清时期江南时调向北流传有关.因此有了以下猜测:江苏[叠断桥]一路向北流传影响了山东琴书,而后山东南路琴书再向北流传,影响到了聊斋俚曲.因此,本文也兼论其溯源.

    [叠断桥]音乐分析明清俗曲山东南路琴书

    从聊城尺八现状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流现象

    赵蕊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尺八是我国最早的传统乐器之一,汉代称为长笛,唐代改称"尺八"并沿用至今.尺八在唐代和宋代两次东传日本,南宋时期逐渐减少,直至消亡.如今,宋传尺八在日本依然盛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尺八溯源团"在杭州举办的尺八寻根活动,标志着尺八开始回流中国.唐代乐工吕才的故乡博州清平(今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清平镇),也是笔者的故乡.本文探讨尺八在聊城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承中的内涵与外延.

    聊城尺八文化回流内涵外延

    徽班与徽商

    解飞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的徽剧,自明中后叶诞生以来,借助于京剧而雄踞京师舞台长达半个多世纪,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起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而崛起于明代中叶的徽商,凭借灵活的经营方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独执商界三百余年、富甲一方的地域性商帮.徽商成功后大力投资城镇并蓄养家班,培养戏曲艺人,成就了辉煌的徽文化象征,形成了"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班"的局面.

    安徽徽剧家班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班

    四川白玉县"手指锅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李明明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指锅庄作为白玉县独有的舞蹈形式,以其"以指代身"的独特表演方式著称,将全身参与的锅庄舞集中在手指上进行表现,辅以唱词,展现了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白玉人民的热情奔放.文章以四川白玉县的"手指锅庄"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状况.

    手指锅庄艺术特征传承发展藏族乐舞

    乡村振兴视域下四川地区红色音乐的文化价值与创新发展研究

    马骁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艺术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红色音乐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红色音乐文化传达红色精神,从学术价值上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红色音乐文化的研究、发展和推广使人们能够深刻学习红色精神,例如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等,为乡村全面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四川地区红色音乐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究四川地区红色音乐的文化价值,并提出实践路径,以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红色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红色音乐文化价值创新发展

    中国艺术歌曲的红色文化特质

    王冬梅周秋文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歌曲作为源自西方的抒情声乐体裁,因其卓越的声乐表现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赞誉与传播.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世界声乐艺术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与红色文化内涵,赋予了该体裁以鲜明的艺术魅力,对这一声乐体裁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中国艺术歌曲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深入揭示了其所具有的爱国情怀、革命英雄主义以及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深刻意涵,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灵感源泉与指导方向,也对展望红色文化与艺术歌曲如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不仅丰富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学术理论框架,也为该领域的未来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以期对我国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予以推动和观照.

    中国艺术歌曲红色文化特质传承

    现代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借鉴

    杨小媚余妙芸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作为华夏文明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孕育的独特艺术形式,积淀了丰富的艺术特征.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民族声乐艺术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汲取与融合.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都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如独特的音乐语言、富有韵味的歌词、独特的唱腔等,这些都源于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积淀.由此可见,研究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借鉴具有建设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传承的现状、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戏曲艺术的相同之处、传统戏曲艺术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积极影响以及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借鉴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做出了相应总结.

    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艺术借鉴

    民间非遗音乐在沂源地方院校的教学转化与传播发展研究

    赵雯雯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非遗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多彩文化、丰富思想和真挚情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当前,在民间非遗音乐的创新传承中,以学校教学为载体,对优秀的地方音乐进行教学转化也成为开拓非遗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以沂源县第二中学教学为例,对地方非遗音乐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丰富实践,探讨了非遗音乐融入地方院校中进行教学转化和传播发展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途径,并为非遗音乐与美育教育的融合实践提供有益建议.

    美育教育民间非遗音乐教学转化传播发展